人設崩塌劇情崩壞,一朝回到解放前?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壞消息:是惡評!

按網友的話說,這都不是高開低走,完全是高開瞎走...

流下的不是後悔的淚,是當初向朋友瘋狂安利這部劇時腦子進的水...



“一路朝陽”是如何“一路崩壞”的?

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最開始,《一路朝陽》打的旗幟是“女性都市職場劇”,也確實因為“接地氣”、“反套路”收獲了一堆好評。

愛情線:田蓉和男友相處時卑微的姿態,以及一係列“戀愛腦”言論,真的很像我們身邊某個認識的普通女孩。

親情線:丁之譚的父母因為他畢業不回老家工作、房間髒亂差等問題爆發爭吵時,完全是複刻現實。


事業線:李慕嘉因為學曆的問題在求職時遭遇門檻,吳劍秋關於所謂“公平”的一番輸出簡直不能更真實。

可惜,因為“真實”吸引來的好評,最終也因為“失真”遭到反噬。

播著播著,觀眾就開始發現不對勁。

角色人設出現割裂感,劇情失去了連貫性和合理性,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節。

李慕嘉出場時,角色標簽是“聰明獨立”、“不拜金”勇敢追夢的現代職場女性。


然而縱觀李慕嘉的工作進階史,比起她個人的努力,恐怕沾了黎光的光的成分更大。

黎光本來是有才華有魅力的大叔,對李慕嘉無限寵溺,畫風甜到被網友稱為“中國版《鬼怪》”。

結果突然冒出來一個女兒,還因為女兒的請求就放李慕嘉一家人的鴿子,CP粉紛紛下頭。

還有李揚這個角色,起初不同意兒子跟田蓉結婚,就是怕田蓉惦記自家房子。

因為他從07年就開始買房,可以說是足夠精明又小心謹慎。


可是大結局時,卻說他欠下了巨額高利貸甚至借遍了身邊的親戚朋友。

且不說這個的情節設置是否符合李揚這個角色“謹慎精明”的人設,他購入那麽多資產,就算是欠債,隻要賣房不就行了?

要知道,他買的都是北京的房子,買入賣出,就算不掙,還能虧到破產嗎?

這樣的情節設置,更像是編劇缺乏思考,不顧實際情況的強行設定。

故事崩壞、角色變味,觀眾自然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當網友因為“爛尾”狂噴編劇時,疑似一路朝陽編劇藍小汐的賬號發文表示:

自己寫完10集之後就被踢出了劇組,寫了20版大綱,但最後連署名權都沒有。

其實除了《一路朝陽》,國產熱劇爛尾的,一搜一大堆。

想當初《他是誰》開播,豆瓣網友給出了8.2的高分,結果播完掉到5.8分。

多少人衝著張譯的演技興高采烈地進去,被劇情創飛罵罵咧咧地出來。


《回來的女兒》搞宣發時,張子楓和梅婷的演技片段在短視頻平台被各種轉發。

觀眾抱著對懸疑劇情巨大的好奇和期待點開,然後發現:就這???

結果這部劇也被罵爛尾,評分同樣從8.2掉到了6.2。

還有古裝熱劇《長月燼明》,羅雲熙X白鹿、陳都靈X鄧為兩對CP很好磕,但BE的結局同樣被罵爛了。

編劇發文稱,為了保劇本天天在劇組跟別人幹架,還是攔不住劇本被改。


這些高開低走的劇,就像一盆擺盤精致的點心,看著挺漂亮,嚼兩口發現是餿的。

為啥會這樣?

都怪編劇前半段用心寫,後半段用腳寫嗎?

在橘看來,這鍋還真不該編劇背。

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有一個製作模式,內娛的模式是導演中心製。


優秀的導演可以把控全局,為了成片的效果,統籌一個劇組包括編劇、演員、場務等不同工種之間的協調配合。

導演掌控較大話語權這一點,在電影領域比較明顯。

比如像老牌導演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他們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票房的保證。

近些年來,也有一些從演員轉型成導演比較成功的,比如徐崢、陳思誠、吳京、大棚等。

還有一些在影片中堅持個人表達,風格比較鮮明的導演,比如王家衛、婁燁、畢贛。


但是,“導演說了算”這一點,套用到電視劇就有點失靈了。

因為電影、電視呈現不同,電影成片兩小時,電視劇幾十集,電影賺的是票房,電視劇賺的是收視率、點擊率。

在電視劇這一塊,比起導演,更能吸引資本的,往往飾演男女主的演員。

資本追逐流量而來,一部劇的投資製作大頭都拿去交明星的天價片酬了,就有點“大腕中心製”的味道。

所謂“XX演員帶資進組”,講的也就是這回事。


最後就變成了,誰紅誰有話語權。

演員刪改戲份、篡改劇情台詞,導演哄著,編劇忍著。

(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一下當年宋丹丹和宋方金的“兩宋之爭”)

蘆葦是電影《霸王別姬》、《活著》的編劇,他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聊過自己的一段經曆。

導演吳宇森拍攝電影《赤壁》的時候找過他,但是關於“小喬”的角色,他和導演起了衝突。


在他看來,小喬這個角色在真實的曆史裏根本就不存在,電影中這個角色的戲份不應該那麽重。

但是吳宇森一直在強調林誌玲很優秀、很漂亮,戲也很好。

他才意識到其實倆人出發點就不同,編劇的思路是劇情和故事,導演的思路是捧某個演員。

投資方要求為了某個演員而刪改劇本,於是劇組對編劇擇優錄取的標準,從才華變成了服從性。

聚焦於講述“畫像師”的懸疑探案劇《獵罪圖鑒》,播出之後成了一匹“黑馬”,還被評為2022年最好的十大網劇之一。


然而,《獵罪圖鑒》第二季宣布開拍,總編劇賈東岩卻被迫退出了劇組,理由是“理念不合”。

有時就算編劇足夠幸運,躲過了被甲方爸爸按著頭違心地修改劇本,也很難躲過“背刺”。

楊紫主演的《香蜜沉沉燼如霜》拍了63集,曾被網友質疑嚴重注水。

“明明十幾集可以講清楚的事,拍了幾十集,4倍速看都嫌慢。”

麵對爭議,編劇張鳶盎在微博上發文解釋了事情原委:


原本隻簽了36集的合同,後來應劇方要求改成43集,多出來的劇集中加了很多配角的戲份。

更出乎意料的是,她也是開播之後才知道,本來說好的43集居然被拉到了63集,可見加戲之多。

國產劇的編劇要是看看韓劇和美劇的編劇處境,十有八九都秒變酸檸檬。

因為韓劇的製作模式是編劇中心製,金牌編劇們是電視劇製作中的絕對王者,擁有極大的話語權。

好的編劇的作品能推出頂級流量演員,左右韓流市場,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有人說像金恩淑、金恩熙、盧熙京等金牌編劇的稿費能達到一集億元,但仍有不少電視台和投資方跪求合作。

對於韓劇愛好者而言,有時候一部劇編劇是誰,才是她們決定看和不看的關鍵因素。

像比較知名的編劇金恩淑,《巴黎戀人》、《太陽的後裔》和《鬼怪》等都是她的作品,堪稱部部經典。

美劇的編劇團隊分工明細,邊拍邊播,聽取觀眾的意見反饋修改調整。

畢竟觀眾用眼睛投票,看不見編劇團隊的誠意,收視率不行的話一旦停播,損失會非常慘重。


《權力的遊戲》編劇多達17人,有人負責故事主線、有人負責刻畫人物、有人負責設計敘事結構等等。

而總編劇負責整個編劇團隊的協調和運作,確保作品的連貫性和情節推進的合理性。

演員也不敢輕易得罪編劇,畢竟,他真能把你寫死。

《絕望的主婦》中有個角色是房產經紀人伊迪,本來是個主要角色。

但因為飾演者謝裏丹和編劇之間有矛盾,結果編劇在某一集中直接“安排”了一波:


在雨夜,伊迪開車撞上電線杆後觸電身亡,死得很慘。

人家的創作模式是邊拍邊改,觀眾想吃什麽就做什麽。

我們的創作模式是資本買斷,全部拍完,然後打包喂給觀眾。

導演做什麽,觀眾就隻能吃什麽。

創作模式不利於編劇發揮、資本追逐流量和利益、主創團隊敬業精神匱乏……


也許這種種原因雜糅,才導致了別人吃新鮮食材,我們吃密封罐頭。

也難怪網友說:懷念20年前,煤老板隻投錢的時代。

確實,以前沒這麽多七七八八的,大家都各司其職,反而出了不少好作品。

是誰,2023年了,還在啃十幾年的電子榨菜。

《武林外傳》(2006年):七俠鎮中同福客棧女掌故佟湘玉和她那些怨種員工的故事。


《甄嬛傳》(2011年):少女甄嬛在後宮鬥爭中打怪升級成長為善於權謀的聖母皇太後的一生。

《家有兒女》(2005年):兩個離異家庭結合後,劉梅和夏東海“管理”三個熊孩子的故事。

不得不說,每一部都能無限重刷。

編劇對台詞和劇情的打磨,塑造了無數經典名場麵。

這些精彩的群像戲,對每個角色都刻畫的很用心。


配角不是服務於情節推進和主角成長的工具人,而且整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許正是因為那些年的編劇還很自由,受到的幹涉比較少。

編劇主導保證的劇情統一連貫,角色人設前後一直,不會一腳急刹把觀眾創飛。

不過話又說回來,真是以前吃的太好嗎?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現在都在吃糠咽菜,才讓過去那些粗茶淡飯被襯成了山珍海味。


最後一句:

你最愛的“電子榨菜”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