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暑期檔,讓我們看到了電影複興的希望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再過一天,2023年暑期檔就要畫上句號了。三個月時間,205億票房,這個數字比2019年高出了將近30億,刷新了暑期檔的曆史票房紀錄——但圈內師老師還記得,暑期檔開始前幾周,“暑期檔缺好片”、“暑期檔太空”“的斷言還不絕於耳,甚至連很多從業者,都已經在心裏默默給這個夏天判了“死刑”。

可結果,在沒有任何新大片空降暑期的情況下,一個不被看好的檔期居然完成了逆襲。究其原因,即有檔期內影片整體質量過硬做支撐,也有營銷手段迭代升級來輔助,除此之外,還和社交媒體的發展和宏觀經濟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姑且不論哪個才是主因,單從結果來看,暑期檔的勝利至少釋放出了一個好的信號:經曆了“線上化”的三年後,中國觀眾對於走進影廳觀影,仍然存在旺盛需求。

而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檔期,我想應該是: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複興的希望。

暑期檔為何創紀錄?

前段時間,師老師約一位三年沒進過電影院的朋友去看了《封神》,看完後他覺得意猶未盡,問我還有別的電影推薦嗎?轉頭第二天就又去看了《八角籠中》。而上周,他因為在抖音上刷到了王傳君的視頻,又主動帶爸媽去看了《孤注一擲》。就這樣,一位非活躍影迷,一個月不到就給票房市場貢獻了五張電影票。

從這樣一個案例當中,我覺得能總結出今年暑期檔票房創紀錄的三大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今年暑期,好的話題電影從未斷檔,能不停延續觀影熱情。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曆回想一下,當你看完一部好看的電影、追完一部好劇,是不是會有繼續消費同類作品的衝動?

往年暑期檔最大的問題是,不乏爆款,而是爆款上映後沒人接班。比如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的幾周裏,影市都乏善可陳,遲遲沒有口碑熱度俱佳的影片。很多觀眾在看完《哪吒》後,缺少影片可以滿足後續的消費欲望,結果造成了《哪吒》一家獨大,檔期內再無影片票房超過20億這個局麵。

反觀今年,從6月末《消失的她》以黑馬之姿,點燃今年暑期檔以來,往後幾乎每一到兩周都有至少一部話題電影上映,且每一部話題電影的質量都屬中上,豆瓣開分都在7分以上,此外,還有《長安三萬裏》《封神》等影片多次實現豆瓣評分的上漲。

回顧曆年任何一個大檔期,如此高的平均質量,都是從未有過的。路人影迷的觀影熱情持續維持在高位,這是今年暑期能有兩部電影票房35億、合計4部電影票房過20億的核心原因——雖然沒有50億的巨無霸出現,但是市場卻被炒熱、實現了多贏。

第二個原因,今年暑期電影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多、涵蓋的人群廣。

還是先看往年的案例。2018年暑期檔,在《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兩部爆款的助力下,檔期票房達到了173億。但事後數據機構分析結果顯示,兩部爆款的受眾重合度高達60%,也就是說為電影貢獻票房的很多都是同一批人。而那個夏天,適合25歲以下和25歲以上女性觀眾的影片相對缺失,導致這兩類觀眾的觀影熱情偏低。如果沒有電影能調動起不同圈層的觀影欲望,延續觀影熱情這個話題也就無從談起。

再看今年,上映的電影幾乎涵蓋到了所有類型的受眾——《孤注一擲》精準打中下沉市場,同時吸引了很多中老年用戶;《長安三萬裏》《八角籠中》成為了很多親子用戶的首選;《消失的她》和《封神》在年輕用戶中間討論度拉滿;就連喜歡進口電影的觀眾,也久違地在暑期看到了好萊塢一線大製作……

第三個原因,則是今年的營銷做得格外出色。

在此前的文章中(票房有多少,抖音說了算?),師老師已經分析過,今年夏天,抖音宣發正在成為營銷票房的關鍵。和以往病毒式鋪放物料不同,今年多部影片都抓住自身特點,做了有針對性的話題營銷,最終即造就了《孤注一擲》這種還沒上映就已經路人皆知的爆款,以及《封神》這樣成功逆襲的典範。

靈活,是今年宣發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孤注一擲》上映前能獲得如此好的路人緣,和影片放大路人認知度較高的王傳君有關;而電影上映後,演員孫陽成了新的話題人物——8月29日和30日,該片共有7個話題登上過微博熱搜,其中6個都是孫陽相關的話題。

《封神》能逆襲,也是因為把營銷重點從觀眾早就疲軟的“中國奇幻”,轉移到了更具話題度的演員身上。

觀眾想看什麽就提供什麽,是今年營銷能帶起如此大節奏的關鍵。

當然,除了這些電影行業本身的原因外,整體消費環境的火熱也是不可忽視的X因素。不隻是電影,今年4月以來,文旅消費市場整體都異常火爆——熱門旅遊城市一房難求,演唱會、音樂節的門票都是幾秒售罄,到6月末才大爆發的電影市場,已經算火得晚了。

文旅市場的大熱,一方麵是因為過去幾年被壓抑的文娛消費欲望,終於有了釋放的渠道,從而有了報複性消費的趨勢;另一方麵,“口紅效應”也可能起到了一部分影響——經濟學家發現,在經濟波動時,大眾消費口紅、電影這類廉價消費品的欲望會上漲。

暑期的火,會延續嗎?

今年暑期檔爆紅的幾大要素裏,除了宣發稱得上事在人為外,其他的因素都有些可遇不可求——畢竟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大檔期裏都有一大批風格各異且口碑、話題度都不錯的電影上映,觀眾在文娛消費上的過度熱情也不可能一直延續下去。但這並不代表,今年暑期檔的火是曇花一現。

我認為,在諸多偶然表現的背後,有一些市場的變化趨勢,值得我們長期關注。

最大的一個變化,中國觀眾的觀影驅動力再次發生了變化。

從《英雄》《夜宴》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觀眾和影企都沉迷於所謂的大片,非視效奇觀和大製作不看;到2012年前後,IP和明星成為觀影驅動力,漫威電影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2017年的《戰狼2》後,出於情緒觀影的觀眾變得越來越多:《前任3》的笑中帶淚,《流浪地球》的中國科幻自豪感,《你好,李煥英》的中國式親情,《長津湖》的愛國情結……

而今年暑期,很多觀眾的驅動力卻變成了“話題”。一打開B站、微博,所有人都在刷“殷語”,朋友圈裏的女生都在討論“芭比宣言”,抖音上“情侶看完消失的她”後的二創在不斷刷屏,了不了解這些梗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交門檻,自然會引發路人觀眾的好奇,想要進入影院一探究竟。

有電影從業者向師老師盛讚了《封神》的路演策略,他認為影片的很多話題,並不是由電影產生的,而是在長達一個多月的路演中,通過演員的頻繁互動,持續輸出新內容,經二創加工產生的新話題,這是影片能不斷破圈的關鍵。可相反,《熱烈》票房之所以不如預期,也並非質量問題,正是缺少適合在社交媒體引起討論的話題——影片上熱搜的話題,基本上都和王一博有關,非常容易被路人判定為是粉絲電影。

怎麽帶動話題,並不僅僅是營銷環節的問題,甚至早在內容創作環節就需要考慮了。師老師之前同樣分析過(《消失的她》大賣,因為陳思誠精準擊中了當下女性的焦慮),《消失的她》肯定是在創作環節就有意識地,想要主打女性觀眾,並為此做了很多內容設置和改編,後續的話題營銷不過是順水推舟。

不僅是它,今年暑期的多部電影,也看得出有類似的野心:《八角籠中》直指貧富問題,《我經過風暴》是家暴,《學爸》是教育焦慮,《孤注一擲》則是全民反詐。相比於宏大的敘事和遠離我們生活的架空世界,這類能切中普通人焦慮的話題電影,說不定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電影市場的主流。

順著話題度來看,市場的另一大變化,是消費者甄別影片好壞的方式變了。

大概從2017年起,口碑為王的話題就被頻繁提及,但時至今日,觀眾對口碑的敏感度還在提升。這個敏感度不是指更加看重評分了,相反,觀眾開始質疑評分、質疑KOL的觀點。這既是因為過去幾年KOL翻車的時間越來越多,同時也反映出大眾口味有了較大區隔,單一的評分已經無法代表所有人的喜好了。

最典型的例子,《消失的她》上映之後豆瓣評分就在不斷下滑,按照以往的慣例,這代表了口碑崩塌,但實際上在抖音和朋友圈等具備熟人社交性質的平台上,這部電影的正向討論卻一直沒減少,比起冰冷的數字和遠在天邊的大V、影評人,好兄弟、好閨蜜的安利對個人選擇的影響更大。

往深一步看,這背後折射了媒介形態的變化。

豆瓣、微博、公眾號引導口碑的時代,看似人人都能發聲,但這些平台一是不夠下沉,二是存在一定的使用門檻(如文字表達能力),因此話語權實際還掌握在能寫、會寫、具備一定資源或學識的KOL手裏。直到快手、抖音和小紅書的出現,短視頻行業迎來爆發,話語權才充分下沉,賦予了更多普通人表達的機會。

如今,沒上過幾天學的大爺大媽,也可以在AI的幫助下輕鬆完成上字幕、配樂,輕鬆發布一條可以貼上熱點話題的短視頻,並在大數據的推廣下觸達更多人(至少能觸達到同城用戶),真正做到了人人都有麥克風。這時候,不再是單一的觀點引導所有的人,可是不同的觀點相匯聚、相吸引,形成特定的聲浪。

這就導致,一些片方在口碑上做的幹擾式引導,或許會越來越無力。

比如最近,多部影片都公開表示自己遭遇了黑水軍的攻擊,但如果結合票房看,同樣疑似遭遇黑水軍攻擊,《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票房一路高歌,《巨齒鯊2》《熱烈》《超能一家人》票房不及預期,或如前文所說,和影片類型、營銷有關,或確實質量不佳。可見,在麵對繁雜的網絡信息時,網友正越來越能甄別出有用信息,來輔助自己做觀影決策。

觀眾、市場在進步,像黑水軍這種不一定能損到人但大概率不利己的事,真沒繼續做下去的價值了。

同樣需要更規範的,還有以點映為代表的發行環節。今年暑期檔,多部影片都選擇了大規模點映,有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有的惹來了爭議。靠點映發酵口碑,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今後所有電影都不按照預先設定好的檔期來推進,動不動就提檔、或者以點映為名大規模放映,顯然會打亂同行的節奏,這並不利於把市場整體盤子做大。

本來合作多贏的遊戲,一旦變成了不做就吃虧的囚徒困境,所有人的利益都不會最大化。有發行人士曾和師老師說,中國電影如果想良性發展,大家就不能想著隻有自己賺錢,效仿好萊塢各大片廠,在影片檔期排布上相互協調,避免部分檔期過於擁擠、多數檔期太冷清,才是最利於行業的。

回到標題的話題,暑期的火會延續下去嗎?

如果單純指望,天時地利與人和永遠站在市場這邊,那顯然不現實。可如果能意識到,這次的火背後是市場和觀眾在變化、在進步,順應觀眾需求去做更貼合市場的東西,就有可能把一次的火變成行業持續發展的契機。不過無論如何,這個火熱的夏天,還是給行業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不用擔心手機把用戶搶走,市場還在期待著更好的中國電影。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