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村民收完小麥沒勇氣賣掉:相比去年價格腰斬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從河南周口東站上車,去往駐馬店市上蔡縣朱裏鎮周趙村,沿途50多公裏的公路兩邊曬滿了農戶剛從“爛場雨”中搶收回來的小麥。為了避免麥子被車輪碾軋,農戶們找來樹枝、戒尺、白酒盒等放在交界處,過路的司機默契地給麥子讓出一條車道。

去往上蔡縣朱裏鎮周趙村的路上。文中配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劉昱秀 圖。

2023年5月25日以來,河南出現大範圍持續陰雨天氣,恰逢豫南地區(信陽、駐馬店、南陽)的小麥陸續成熟進入收割期,十年一遇的“爛場雨”打亂了麥收節奏。

70歲的趙瑞英是周趙村人,她家門外隻能容下一輛四輪車經過的鄉路上,鋪滿了麥子。她捧起一把6月4日從地裏冒雨搶收回來,已經晾曬了三天的麥子說:“這種淋過雨,發黴出芽的隻能賣五毛五。”濕漉漉的麥粒色澤暗沉,冒出乳白色的菌絲,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甜絲絲的、發酵的味道。

她推開半掩著的院門,不到20平方米的院子裏,已經曬得半幹不濕的麥子在牆角堆成山包。趙瑞英拿起鏟鍬翻騰一陣,歎口氣說:“就怕天熱把麥子捂壞了。”但家門外的空地太少,她隻能每天倒騰兩三遍,把陽光留給最需要的麥子。

種麥是莊稼人的生計。浸過水的麥子品相和收成都打了折扣,種糧戶們也不免為今年的收入焦心。

6月7日,趙瑞英在院子裏翻騰潮濕的麥子。

深夜的麥田站滿人

趙瑞英和68歲的丈夫趙有德一年到頭靠家裏的4畝地維持生計,春天種小麥,夏天種玉米。每年6月1日前後,賣掉收割的近五千斤小麥,才能還上早春時買種子和化肥的賒賬。

但今年從5月25日開始,周趙村一連下了六天的雨,有瓢潑大雨,落到水泥地上“吧嗒吧嗒”響;也有淅淅瀝瀝的小雨,要趕緊把院子裏晾曬的衣服收進屋裏。收割前的十來天,她每天和丈夫往地裏跑兩三趟,掰開麥穗檢查麥子是否發芽,查看低窪處的積水情況。趙有德說,地太濕了,輪式的聯合收割機施展不開,“一進地裏就開不動了”。

好在5月31日下午,天空放晴,此後的兩個晴天,本村的農機手趙誌勇開始忙碌起來。他掰著手指頭計算,一連兩天,他每晚隻睡一個多小時,從早上八點幹到第二天淩晨四五點,緊接著早晨7點不到起床,給收割機做潤滑保養。一頓飯的工夫,已經有農戶開著四五輛拉麥子的車在地裏等他了。

趙誌勇的收割機。

據趙誌勇介紹,村裏共有三輛收割機,由於剛下過雨,往常幾分鍾就能收完一畝地,今年至少要花十幾分鍾,一天幹20個小時才能收七八十畝地的麥子。周趙村由周莊村和趙莊村兩個村子組成,耕地麵積三千多畝,如果隻靠村裏的三輛收割機要十多天才能收完全部麥子。

收割機緊缺,“因為下雨,往年南陽收的比我們早幾天,今年趕到一塊了。”趙誌勇說。

因此,每天夜裏都有村民守在地裏不肯回家,既擔心被其他村民截和,又怕農機手太累休息了。

趙有德便是深夜穿著薄棉襖守在地裏的一員,他記得,6月3日下了小雨,趙誌勇冒雨把他家的兩畝多地的麥子收完了——往年一畝地能收1200斤麥子,今年隻收了800斤。他家還有一畝四分地的麥子沒有著落,“那塊地靠坡楊村,要等他們村收完了幫我們收”。

他從6月3日下午三點,一直等到6月4日淩晨1點,幾個村民擠在一輛四輪車邊上聊天。趁在坡楊村收割的陝西農機手張偉停下來,村民們趕緊湊上前,把他拉到自己的地裏繼續收割。那晚,天還下著雨,“但天氣預報說過兩天還有雨”,趙有德晚上隻喝了一碗稀飯,淩晨快兩點回家,就著茶水又吃了一個饃饃。

73歲的趙寶家也是周趙村人,他家地距離村莊比較遠,6月4日夜裏11點才排到收他家的麥子。雨越下越大,他承包下來的11畝地的麥子,還有1畝沒有收完,隻能任憑麥子在地裏倒伏、發黴、麥穗發芽。

6月7日,村民趙香梅在查看剛收割的麥子。

當天夜裏,陝西來的農機手張偉意識到,雨下大後,“第二天又收不了麥子,容易噎車”。他連夜和妻子用板車裝上收割機開回位於陝西西安臨潼區的老家。

張偉說,農機手一年就靠這幾天掙錢,“一天收100畝麥子,要價60元/畝,一天能掙6000塊錢。”如果把車停在村裏等上一天,“相當於損失6000塊錢”。

村裏還有三分之一的麥田沒收割,聯係他來收割的坡楊村村民楊富貴試圖挽留。但張偉老家地裏7畝麥子“一粒沒收也下過雨了”,他得趕緊去搶收自家的地。

往年,他都是先收完坡楊村的麥子,再回老家陝西收割,最後一路向北到甘肅結束。“今年收麥子的地方都下了雨,順序一下子搞亂了。”

這趟跨省來河南收麥,路上還經曆了一番周折。5月30日,他在陝西零口收費站被攔了下來,因為板車上拉著收割機高度超過4米,而他沒有辦理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

根據我國《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定,進行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聯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的車輛,免交車輛通行費。對聯合收割機跨區運輸超限的,在辦理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後仍可享受免費通行政策。

他登入“全國大件行政許可平台”,申請跨省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審核通過最快需要五天時間。最終,他在農機局辦理農機證件的群裏求助,群裏農機局的工作人員幫他協調,兩三個小時後,才有驚無險地上了高速。

5月31日上午10點,張偉剛到坡楊村村口,就望見楊富貴和十多個村民在迎接他。下午天放晴了,接下來的兩天兩夜他沒合眼,每次下收割機活動一下,小腿都直打哆嗦,“強度太大了”。

去年,張偉也是在坡楊村收麥,晚上加班到8點就能收工。今年,他時刻能感受到那種緊迫感。連續兩次,他的收割機被70多歲的老人家攔在村路上,“坐在路中間不起來,要求先收她家的地”,旁邊有村民大聲爭執,要求按順序排隊,還有一位大爺討好地給說話的村民遞煙。

作為介紹人,楊富貴每天都得麵對爭執,張偉在哪收割,他在哪幫助調和鄰裏糾紛。他無奈地說,插隊的老人身體不好,天又下雨,在地裏熬到半夜吃不消。但那些一等就是八九個小時的村民,並不認可這個理兒。

張偉隻能向老人家承諾:“今天不管收到幾點,肯定把你家地收完。”他也擔心有一個人插隊成功了,其他人紛紛效仿,“可不得了”。

這些村民,大多數年紀超過50歲,沒有去外地打工,才留在家裏種地。

6月7日,一位村民在侄子關停的羊湯館前赤著腳踩麥子。

過水的小麥與生計

被雨水泡過的小麥,收成大不如前。

張偉記得,去年坡楊村的小麥利利索索地收完,村民從地頭直接拉去糧食收購點,能賣上1.5元/斤,一畝地收入1500元左右,刨去成本還掙七八百。

而今年收割的時候,他格外謹慎,“如果地太濕了,麥糠飄不起來,等於說麥糠麥穗連到一起,麥子撒到地裏了。”他便不敢再收下去了,但村民擔心還會下雨,央求他一口氣收完。

濕熱的天氣裏,張偉開收割機走過的路,都冒著滾滾的黑煙,空氣裏有發黴的味道。他提高嗓門說,如果人家能收1500斤的地,因為撒麥子,隻收了500斤,“是要給人家賠償的”。

村民趙瑞英家的麥子已經收回來五六天了,但她一直沒有勇氣到糧食收購點賣掉。她說,有收購糧食的中間商到村裏看過,濕的麥子隻能賣五毛五/斤,曬幹的八毛到一元一斤——相比去年,幾乎是“腰斬”的價格。

趙瑞英手捧今年的麥子和去年的麥子比較,左邊是今年收的,右邊是去年收的。

趙瑞英家的老式電視壞了,四周的牆皮也剝脫了不少。去年,女兒帶她去體檢,查出冠心病、乳腺結節、高血壓等一堆毛病。大夫建議她做支架手術,複查乳腺問題,她都沒同意,怕花錢。

眼下,每月四五百元的藥錢和村裏一年不下十次的紅白喜事,都讓她為難。

趙瑞英說,村裏紅事少,白事多。“都是老人,認識一輩子了,最少給100元,關係好的給200元。”但今年的收成不到四千斤,如果按五毛五/斤計算,一畝地她還賠幾十塊錢,即將下種的玉米種子錢還沒有著落。

他們家的冰箱塞滿了麵條、饃饃,沒有一塊凍肉。她說,年紀大了很少吃肉。門外養著的幾隻公雞,她一天出去查看三四趟,但除了孫子孫女回家,她從來不殺雞。今年收割的一些麥子,她甚至不敢給公雞吃,她說,雞是給孫輩們留著的,“怕雞吃了發黴的麥子生病”。

在村民趙寶家的小院,收來的麥子被鋪成三條暗黃的跑道。早晨7點多,他就站在院裏拿著掃帚反複翻騰,客廳裏的麥子也堆成了小山。前幾天客廳牆上漏雨,他慶幸當時還沒把麥子轉移到牆根。

6月7日,趙寶家和71歲的老伴趙香梅拉上記者,一起去收割剩下的一畝麥田。趙誌勇的收割機駛入之前,趙香梅正賣力地揮動著鐮刀,把發黴出芽的麥穗割掉。每割掉一把麥穗,她都遲疑地仔細看一下,確認是壞掉了的才撒手扔到旁邊的空地上。

趙香梅還在地裏用鐮刀割發黴的麥穗。

趙香梅把發黴的麥穗揀出來。

收割機開過來了,她退後到一旁的草地上,視線緊隨著收割機的位置移動,生怕趙誌勇漏掉了某處邊角餘料。收割完的地裏,綠色的麥芽巴掌高,趙香梅指著說:“過兩天用除草機除掉才能種玉米,不是麥子生長的季節,留著也活不成。”

她把空地上發黴的麥穗一把抱起,準備回去喂雞。他們家的11畝地,有四畝是從兄弟那承包過來的,每年一畝地租金300元,算村裏租金最便宜的,但今年每畝地還是要虧上三四百元。

6月7日,趙香梅把發黴的麥穗撿回來喂雞。

6月9日傍晚,周趙村的三千多畝地都已完成收割,除了6月5日到6月6日有三輛外地的收割機前來支援,其餘時間都靠村裏的三台收割機趕工。

收完地裏的最後一畝麥子,天還沒黑透,趙誌勇把收割機開回家附近的巷子裏,晃晃悠悠地從駕駛座上跳下來。相比於前幾天,這會兒,他的家門口冷清得多。在妻子的叮囑聲中,他邁著有些不聽使喚的腿腳挪步到村口的燒烤攤,和早已等候多時的好友暢飲了幾瓶啤酒。

他端起酒杯,感慨一句:“終於收完了。”此後的兩天,除了白天去地裏把自家的20畝地種上玉米,其餘時間,他都躺在床上休息。“胳膊疼腿疼腰疼,放鬆下來沒有一處不疼的。”說這話時,他嗓子幹啞,沒說幾句便氣喘籲籲。

6月7日,收割完的麥田。

幾乎與周趙村在同一時間,坡楊村的地裏放眼望去空空蕩蕩。“麥子全部收完了。”楊富貴語氣輕鬆地說。他記得,張偉走後,村委會到駐馬店汝南縣租了兩輛履帶式收割機,又聯係了兩輛從山東來的輪式收割機,幫助麥收。

6月9日下午,四輛收割機沿著村口的公路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楊富貴站在路邊衝農機手駛離的方向揮了揮手。坡楊村已經一連迎來了7個晴天,10日晚上,楊富貴把家門外最後一批幹透了的麥子裝進麻袋收回屋裏,家裏15畝地都已下了玉米種子,他感覺渾身輕快了不少。

鏟車把潮濕的小麥倒進烘幹塔。

據悉,為應對“爛場雨”,河南相繼出台了應急搶收、烘幹晾曬等措施。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稱,截至6月11日8時,全省已收獲小麥8456.8萬畝,約占種植麵積的99.2%。此外,省內天氣持續晴好,夏播正在推進中。

距離村裏最近的糧食收購點的工作人員說,今年收購的小麥價格最高的一元/斤,五六毛/斤也很常見。糧食收購點內,烘幹塔24小時作業,發出陣陣轟鳴聲,開鏟車的師傅以一次2000斤的供應量將麥子送入烘幹塔的主機。一旁的糧食商說:“往年9月份收玉米的時候,烘幹塔才作業,今年提前了3個月。”

來糧食收購點賣小麥的人。

從糧食收購點出來,記者搭乘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爺的電動車回村。中午日頭正毒,他從褲兜摸出一把小麥,說:剛剛問的,能賣九毛五/斤。他的家比周趙村、坡楊村距離糧食收購點都遠,騎車要三裏地。

“現在賣嗎?”

“不賣,再曬幾天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