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個人工資常常低於總體平均工資?統計部門釋疑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編者按:統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綜合性基礎性工作,大到國家決策管理,小到百姓日常生活,都與統計有著密切聯係。為了讓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統計、理解統計、支持統計,江西省統計局精心策劃推出《走近統計》統計科普欄目,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統計指標、統計知識、統計製度,發布一係列精彩有趣的統計科普內容,帶大家一起走近統計世界,感受統計魅力!

昨天我們發布了平均工資數據

大家都看到了嗎?

那麽,有小夥伴會問了

平均工資數據是如何產生的?

如何科學看待和使用平均工資數據?

小編馬上為你揭秘真相!



真相一:勞動工資統計主要統計法人單位的就業人員

勞動工資統計是針對法人單位進行的統計,不包括一套人馬多塊牌子、寺廟、宗教場所、協會、學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雖然有人員但沒有工資發放行為的單位。

需要說明的是,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等非單位就業人員不在統計範圍內。

劃重點:

平均工資不是針對全社會就業人員的統計,統計部門沒有“社會平均工資”數據。

真相二:平均工資發布口徑分為城鎮非私營單位和城鎮私營單位

城鎮非私營單位不是一般理解的體製內單位,而是包括了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股份製、外商投資、港澳台商投資等單位;

城鎮私營單位具體包括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夥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兩者工資水平有所差異,使用時要根據單位的登記注冊類型進行分辨。

劃重點:

城鎮非私營單位和城鎮私營單位有明確的劃分標準,平均工資也是分開發布的。



真相三:不能簡單拿個人工資與總體平均工資進行直接比較

平均工資是反映工資總體情況的指標,是由統計部門根據每個單位上報的數據匯總計算得出的平均概念。

由於各單位所處行業、所在地區和經濟效益的不同,各單位的工資水平有高有低。實際上,工資和收入一般呈現正偏態分布,平均值往往偏離並高於一般水平,即多數個體數據低於平均值。

劃重點:

平均工資不等於個人工資,大家應理性看待。

真相四:平均工資數據通常比個人實際到手工資要高

平均工資反映的是稅前工資,也就是單位就業人員領取的由本單位發放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獎金和各類津貼補貼,以及單位從個人工資中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基金及住房公積金等。因此,統計數據往往比個人拿到手的實發工資要高一些。

劃重點:

你納入統計的工資其實比你拿到手的高,是不是一躍超過平均數啦。



真相五:工資總額不等同於應付職工薪酬

就某一單位來說,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是用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除以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計算得到的。

填報工資總額不能直接從應付職工薪酬財務賬目取數,二者的主要區別有:

工資總額隻含個人繳納部分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不包括單位繳納部分,應付職工薪酬同時包含個人繳納部分和單位繳納部分;

工資總額不包括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和員工離職補償金,應付職工薪酬包括。

劃重點:

工資總額不能隻看會計科目,應結合實際情況填報。

真相六:平均工資是反映民生和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

平均工資可作為征繳和支付各項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製定最低工資標準及城鄉居民最低保障標準的重要依據,是作為賠償製度的基礎數據,是政府科學製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據,對製定稅收起征點標準等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劃重點平均工資的用途十分廣泛,與政府決策及百姓生活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