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賣供兒子念完大學 結果父子隻能當同事?合照火遍全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幾天,錢灝、錢坤父子倆的合影,意外地在網上被廣泛傳播,錢坤被描述成一個考上大學最終也找不到工作,隻能和爸爸跑外賣的年輕人。



6月7日,拍攝過這對父子的一凡告訴記者,這是2020年的照片,錢坤拿到的是成人高考的本科文憑,在北京的招聘市場上,確實缺乏競爭力。

18年搬過22次家

2020年,一凡和團隊拍攝了一組外賣小哥的故事。

當時,他們參加了一場騎手們的聚會。在聚會的結尾,靦腆的錢坤戴著口罩登台,唱了一首《海闊天空》。聚會的組織者向一凡介紹,這哥們唱歌特別好,一家三口在北京的漂泊感也特別強。


“在騎手圈子裏,父子檔本來就比較罕見,正好他媽也在,我們簡單聊了下,就定下了。”一凡回憶,錢坤給他的第一印象是“違和”,小夥子很壯,但一看性格就比較內向,不怎麽說話,相比起來,爸爸錢灝和媽媽要健談很多。

在此後的接觸中,一凡才真正了解組織者說“漂泊感特別強”的含義。2020年是錢灝來北京的第18個年頭,他前後已經搬了22次家,一家人蝸居在朝陽區的一個出租房裏。

6月7日,記者通過一凡,在微信上和錢灝聊了聊。錢灝不知道自己和兒子的照片正在被加工後廣泛傳播,也不怎麽想接受采訪,“網絡這東西越傳越偏,不必較真。”

對於“北漂”的決定,錢灝到現在還有點難以釋懷。他在微信上回複說:“如果不是九幾年的時候生意失敗,也不會這樣,過得也挺好。”

到北京至今,錢灝一直活得很努力。先是在老鄉的工地打零工,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拿雙份,差不多50元的工錢,然後邊學邊幹,做過搬運、焊工、土建,大小活都會,一度組建過工程團隊。

隻不過造化弄人,2016年,他從工地高處摔下,傷了脊椎骨,再沒法幹重體力活,最終成了一名外賣騎手。

陰差陽錯的求學之路

談到兒子錢坤,錢灝說:“兒子聰明,什麽都一學就會。”

舉家到北京,錢灝有個美好的目標,讓錢坤有個更高的“起跑線”:上北京的學校,未來過上體麵的生活。然而,這個決策有點理想化了。

“有點考慮不周。”錢灝在微信裏承認。他先是發現因為多次搬家,兒子結交不到朋友,變得不愛說話。因為生活背景不同,他也無法融入到北京孩子的群體當中,落了個“不合群”的印象。

“其實錢坤挺優秀的,拿了很多獎狀。對於這麽一個背井離鄉的孩子來說,不容易了。”一凡也告訴記者,他們當年捕捉的很多片段也能說明,錢坤是個懂事的孩子。



比如,在初中時,學校民樂團的老師讓他在二胡和笛子中選擇一樣,他選擇了笛子,因為笛子便宜。錢灝後來回憶,吹笛子表演那段時間,是兒子在北京最快樂的時光。

隻是錢灝的目標最終還是未能如願。為了讓兒子在北京讀高中,他省吃儉用攢了三萬元“借讀費”,結果老師告訴他們,外地的同學在這裏上學不能高考。

錢灝不是沒想過把兒子送回老家,可送回去錢坤又變成留守少年,學習更無法保障。“當時我們老家那邊的學校,學習風氣不太好,怕被帶偏了。”錢灝說,“咱們隻想孩子的學曆高點,能踏踏實實學點知識。”



後來,錢灝鼓勵錢坤參加成人教育,拿了本科文憑。原本在他的規劃裏,錢坤讀完高中考上大學,應該學編程。

“我沒覺著咱過的很差”

在一凡當年拍攝的視頻裏,錢灝曾憧憬,兒子25歲了,日子應該好過起來了。他說自己的最大心願,是兒子找一份工作,踏踏實實的,不管拿多少錢。

遺憾的是,在2020年,錢坤最終還是選擇成了一名外賣小哥。對此,錢灝一直非常自責,“在我們那個年代好多都是讀成(人)大(學)參加工作,沒想到現在行不通了。實際生活發展成現在這樣,責任還是在我身上。”

今年,讓錢灝欣慰的是,兒子變得開朗起來了,現在他希望錢坤多出去闖闖。比如去侄子在廣東的工廠幫忙,“他之前說自己有些事要處理,不願意離開北京,現在應該差不多了。”



現在,錢灝依然每天早出晚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梭,刷上300多公裏的裏程,換回四五百收入,九幾年那會兒欠下的債務已經還掉七七八八,“這兩年應該就能還完,之後就輕鬆很多了。”

2020年前,錢灝已經在武漢買了套房子,一點點還著貸款。這套房子到現在也沒有裝修,一家人暫時不打算回武漢定居,“再過7年,貸款也能還完,我差不多60歲,可以退休了。”

“我沒覺著咱過得很差。”錢灝時常回憶自己在北京的高光時刻,那時他從一個小工做到了“包工頭”,很多兄弟跟著他賺到了錢,現在也過上了好日子,“其實我想輕鬆也不難,武漢的房子一賣,欠的債一還,剩下的錢還夠首付。”

“但不能這樣。”他說人總還是得給自己一點壓力,不能走回頭路,“就怕真的這麽做了,到時還是啥也沒有。那不就白折騰嗎?一步一步走著瞧唄,事兒是死的,人是活的。”



這兩天,一凡打開網盤,又把當初的片子看了一遍。他時常在夢裏看到裏麵的一幀畫麵,在北京的夜幕下,錢氏父子並排在一起等紅綠燈,當時天很冷,倆人哈出的熱氣氤氳了鏡頭,但能清晰看到兩對閃著光亮的眼睛。

他說:“既有小人物的一絲落寞和疲倦,又有那種對生活的不服輸。”

前後左右 發表評論於
教育普及後這樣很正常吧。我美國的研究生同學,畢業在餐館做侍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