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辭去上海月薪2萬工作當全職兒子 父母每月“開工資”55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最近,“全職兒女”的話題引發了諸多關注與熱議。在不少短視頻app裏,一些年輕人分享了自己成為“全職兒女”的日常,他們通過陪伴父母、做家務等方式,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來自長輩的經濟支持……

這樣一種新型的年輕人脫產生活方式,不少網友直呼羨慕,但也有人表示無法接受,認為隻是美化了啃老行為。

針對這一社會現象,記者特地進行了多方采訪,試圖了解這些“全職兒女”家庭的看法,及其背後的客觀成因。

兒女全職居家,父母怎麽說?

“全職兒女”到底怎麽樣?他們的父母最有發言權。記者采訪了幾個“全職兒女”的父母,看看他們眼中的全職兒女是怎麽樣的?

案例一

張女士:認可”全職兒子“,“隻要內心接受,就很幸福”

張女士今年68歲,她的獨生子李昊(化名,後稱小李)今年40歲,原本在上海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六年前,張女士生了一場重病,小李為了照顧張女士,斷斷續續請了將近兩個月的假期。張女士病情痊愈後,小李回到單位後沒過多久就辭了職,成為了“全職兒子”。“當年我是反對他辭職的,他的工作曾經是我的驕傲。但是他的工作壓力太大了,上海生活成本也高,不忍心看到他那麽痛苦,就隨他了。”張女士告訴記者。

辭職後的一段時間裏,小李在家也積極地尋找工作,但由於兩年的競業限製,很多匹配專業的工作都無法做。兩年下來,小李找工作的熱情也就淡了下來 ,如今已經成為了“職場忠誠度”百分百的全職兒子了。

每天早上,小李會給父母做早飯,然後給家裏大掃除。 有一點潔癖的小李能把家裏的每一道縫隙都打理得幹幹淨淨。大掃除後,就是做午飯和晚飯,除此之外,小李的時間就是自己的了,炒股、鍛煉、看書,每天晚上還會陪父母一起散步、遛狗。

張女士和老伴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每個月有11000元左右,每個月他們會給小李5500元的“補貼”。小李吃住都在父母家,花銷很小,交完社保後竟然還能存下一筆錢,他說:“以前月入兩萬在上海當月光族,現在需求和欲望都放低了,反而有了存款。”

除了有點愁兒子找不到老婆,我們家的情況其實還挺讓人羨慕的。”張女士樂嗬嗬地說,“但單身有單身的幸福,隻要內心接受了,我比大部分空巢老人可幸福太多了。

案例二

周先生:“覺得女兒很上進,但是親戚的議論讓一家人壓力很大”

周先生的女兒小周是一名“海歸”,畢業於美國的一所知名大學,碩士學位。

2021年,因為疫情以及父母的建議等原因,本來想一直留在國外的小周費盡心思回了國。回國後,她就加入了“畢業即失業”的人群。

小周曾經在國外有一份幹了大半年的工作,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小周當時的收入是每月四千三百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其實還是挺不錯的。回國後,她想要找的工作收入,也不想低於這個標準,但是一時間找不到。周先生不想讓女兒太過著急,於是跟小周口頭商定了一份“協議”:小周在家陪父母,做點家務,周先生給她一萬元一個月的工資。

這兩年,小周也找到過兩份工作,但因為待遇、企業文化等原因辭了職。周先生說小周一直在努力,每天除了做家務,就是學習,他覺得自己的女兒其實一直很上進。

但是很多聲音讓他們非常不舒服。經常有親戚會和周先生說,花了那麽多錢投資,小周怎麽還待業在家;也經常有人勸小周,放低標準,先找個正經的工作,眼光不要太高;還有好心的親戚會給小周介紹工作,但是這種“好心”,卻成了一家人的負擔。

小周告訴記者,最近催婚催工作的人太多了,為了躲避這些聲音,她打算今年去考編試試。

案例三

陳先生:“希望‘全職兒子’能早日成家”

陳先生今年66歲。六年前,相伴一生的妻子因病逝世,陳先生也因此生了一場大病,動了兩回大手術。

陳先生的兒子小軍原本一直在南京工作,事業也小有起色。母親去世後,他就暫停了在南京的生意,回到寧波陪老父親,“原本,兒子也隻是打算陪我三四個月,去周邊散散心,出去走走。”但後來,陳先生被查出咽喉癌,小軍就幹脆結束了南京的生意,專心地在醫院陪護父親。之後,隨著父親身體狀況慢慢好轉,小軍也打算去外出找工作,“畢竟年輕人老呆在家裏,跟我一個老頭子,也不是一回事。”陳先生說,兒子也怕他一個人在家裏寂寞,就在寧波某個物流公司找了份工作,工資收入雖然不如以前,但因為就在本地,也少了一筆房租的開支。

天有不測風雲。三年前,在一次體檢時,陳先生的身體又出了狀況,當時醫生都覺得希望不大。為了照顧老父親,小軍又隻好向公司請假,陪護老父親進行術後恢複。後來,因為疫情等原因,公司進行了業務調整,小軍就幹脆辭了職在家專心照顧父親,“他當時說要辭職,我是覺得沒必要,不過後來護工也難找,我的身體確實要有人照顧,醫生雖然覺得希望不大,但我目前感覺都還不錯,確實少不了兒子一直以來的精心照顧。”陳先生說,他再度生病後,胃口一直不開,兒子也是變著法子準備吃的,希望他能多吃點。

如今,家裏的開支,基本都是陳先生的退休金,“我的退休金每個月有8000多元,不算多,但養活我們爺倆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最近一兩年,小軍也會利用自己以前做生意的渠道,和朋友一起組織社區團購,賺點零花是沒有問題的,“但身為父親,我還是希望他能早日成家。”陳先生說。

“全職兒女”開始流行的背後,是這些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類似的“全職兒女”已有較多存在,在客觀上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對於“全職兒女”這一社會現象,國內已有多個媒體予以報道關注。盡管也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觀點,而這些報道對於“全職兒女”的評價基本上還是正麵居多。有媒體發表評論認為,“全職兒女”和“啃老”還是不同的,“啃老”是年輕人呆在家裏,什麽也不幹,就靠父母養活自己,“啃老一族”是完全消極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是需要批評的。而“全職兒女”,則是把照顧父母,做家務作為自己的“職業”。就好比一些“全職太太”,辭職在家,教育孩子,照顧家庭,雖然沒有“正式工作”,但也是在為家庭作出貢獻,並省去雇傭保姆的費用。

“全職兒女”的背後,也有其客觀的社會背景。

有人指出,“全職兒女”的增多,也是受到了多方麵的宏觀的社會背景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等待就業的年輕人不斷增長,202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158萬,相比2022年和2021年分別將增長7.62%和27.39%。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顧。2021年,中國正式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64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14%,202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4.9%。

此外,最近,網上有個段子火了:“啃老”無非添雙碗筷,出門奮鬥掏空六個錢包。“全職兒女”與“啃老”雖然有區別,但其背後折射的都是三年疫情帶來的社會壓力。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48.7小時,與去年的47.3小時相比增加1.4小時。如果按照每周5天、每天8小時計算,職場人平均每天工作9.74小時,加班時長超過2小時。

在不少年輕人以及其父母看來,當前,年輕人步入社會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對比起來,在家做全職兒女比“用健康換錢”的職場要香得多,不用早出晚歸,在家即可上班,錢多事少,離家近,沒有職場內卷,還包吃包住,還能省下請保姆照顧父母的費用……

專家:選擇成為“全職兒女”能理解,但需警惕

對於“全職兒女”,記者還采訪了寧波的心理谘詢師孫媛媛。

孫媛媛認為,年輕人選擇成為“全職兒女”是非常能夠理解的選擇。不過在外人眼裏,“全職兒女”無需工作,在家裏可以很輕鬆地過日子,但其實冷暖自知,過得好不好隻有自己清楚。全職兒女與父母一起居住,長久下來,也會因為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方麵,造成家庭矛盾。另外,全職兒女家庭可能還遭受親戚的冷眼或不理解,這些都是壓力。然而在網上,壓力和困難被掩蓋,職場的苦、家裏的甜才是被大眾所看見的。

對於“全職兒女”的現象,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對這一現象的美化,並忽視了其背後的社會因素:比如年輕人的社會壓力,社會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以及家庭、職場之間的平衡等。要更好地應對這個問題,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建立健全老年照顧和殘疾幫扶等公共係統,讓年輕人在外打拚時沒有後顧之憂;而家庭也應當創造更和諧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理解,給予年輕人去獨立麵對生活的勇氣;我們每一個人也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斷嚐試,不輕言放棄。

pandali 發表評論於

編的!失業找不到工作鼓勵啃老還要有幸福感
時空穿越 發表評論於
不可能真正開心的。
多多鍛煉 發表評論於
自己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