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失業率超20%,出路在哪兒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當屬於你的命運洶湧而來。不管怎樣,請樂觀地生活下去。

1

5月中旬的時候,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最新的全國就業數據。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16-24歲勞動調查失業率為20.4%,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不僅破了20%,而且創了2018年有該項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

我覺得這個數據還是比較實話實說的,我的微信公眾號有不少關注者是大學生,今年一開春,我就陸陸續續接到很多這類來信,有人問我:小西,我考研失敗了,該怎麽辦?想去找工作,已經剩不下什麽好的了。明年再戰,聽說競爭可能更激烈……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留言、來信,都覺得愛莫能助。隻能說一句:“這不是你的問題”。你看,國家統計局那個發布會都說了,“目前就業結構性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什麽叫“結構性問題”?

這裏所說的“結構”其實是中國人口的代差:中國的大學已經經曆了長達二十年的擴招。我看過一個數據,說2000年,中國高校應屆生人數才隻有100萬人。而到了2013年我剛畢業的時候,全國高校畢業生首次接近700萬人大關(699萬人),當時已經號稱史上最難畢業季了,當時覺得在千軍萬馬中搶一份工作真的不容易。

而到去年,這一數字你知道增長到了多少麽?1000萬!是2000年的10倍。過去的這二十多年,大學生的文憑可能是唯一貶值速度超過鈔票的一種東西,所以如今出現“一本畢業刷盤子”這種奇聞,其實想想也不奇怪。



當年大學擴招政策剛剛推出的時候,支持該政策的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口比例較低,到目前為止也隻有2.2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5%,僅為美國比例的四分之一。所以似乎我們推動擴招、培養大批大學生似乎是有很大的空間的。

但這種討論其實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大學生在總人口的占比雖然不高,但80後、90後、00後這三代人受擴招的影響,其大學生占比已經很高了。

這三代人總人數約為4億,而受過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已經達到了40%。且越往後占比越高,00後的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已經跟歐美發達國家相仿了。所以很多人設想中的中國人“學曆不足”的現象,在這個年齡段並不存在。值得擔憂的反而是,以中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形勢,能不能消化這個不次於發達國家的年輕群體高等教育比例。



傳統上看,全世界比較公認的能吸納高等教育人口的行業,一般有這樣幾個。一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新製造業、信息技術產業,二是教育行業,三是金融、醫療、文化娛樂,四是公共管理。但這些產業當中的大部分目前在國內都出現了問題——高新技術和信息科技不用說了,受中美脫鉤等因素的影響,就業形勢明顯不如往年好了;教育行業吸納就業的前提是有足夠的年輕人群,這在應屆畢業生已經超過新生兒數量的當下似乎也指望不大;中國的金融、醫療和文娛相比發達國家是“缺課”的,未來也許很有潛力,但現在沒發展起來。

所以算來算去,唯一能保證持續就業吸納的行業是什麽呢?那當然就隻有公共管理了,這幾年考公務員越來越熱,年輕人都想擠進體製內,真的不能怪大家“官迷”,而是形勢就是這麽個形勢。不從事這個行業,很多大學生就是沒了用武之地,隻能當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工”來用,甚至出現了“3000塊錢一個月農民工不好找,3000一個月的大學生遍地都是”,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這是個“結構性問題”,或者說俗點,就是一代人的“命”。

《漫長的季節》看了吧?裏麵講90年代下崗潮,就是那種宿命感。當命運的洪流浩浩湯湯、舊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你像王響那樣奮力掙紮,努力想留在舊的位置上,可能能起到點作用,但這個作用微乎其微。



那有沒有別的出路,讓我們逆天改命呢?

也許還有。

2

最近在看一本閑書,是美國人艾薩克森寫的《富蘭克林傳》,該書的副標題叫《一個美國人的一生》。

沃爾特·艾薩克森是個我很喜歡的傳記作者,他的筆總能透過很多傳主成功的一生(比如《喬布斯傳》、《基辛格傳》)去還原他的人生真相。比如他寫富蘭克林,這個被譽為“第一個美國人”的偉大人物。

但光看他人生前半段,你就會覺得富蘭克林這家夥真的很可憐——他就像我們今天的很多大學生一樣,總在不停的“就業、失業、再就業、再失業、再再就業、再再失業”的過程裏掙紮。傳記的前七章,幾乎就是富蘭克林多次失業的流水賬。把後半部擋上,你會覺得這個先後做過“費(城)飄 ”“倫(敦)飄”的人,就是個窮忙族、甚至是個loser,跟很多在如今內卷環境中掙紮的中國青年,一定是心有戚戚焉的。



而如果我們將鏡頭拉遠,你會發現,富蘭克林前半生的人生困境,可能真的就跟當代中國青年有幾分相似——他也有屬於他那個時代的“命”。

實際上,當時的北美殖民地(也就是後來的美國),其在世界產業鏈上的地位跟今天的我們有點類似,居於整個世界產業鏈體係的下遊被老牌強國所堵截,是一個給歐洲提供原材料的“大農場”,給那些聰明的、有創新性的人才能提供的生存機會極為有限。

由於產業層次不高,有知識、有創新能力的年輕人,在這個社會當中反而吃不開。美國那個年代的狀態,跟今天我們的困境是很像的。

但為什麽富蘭克林能逆天改命呢?你看他40多歲的時候就實現財務自由了。

因為富蘭克林發現了在這種環境下新的生存之道。

在北美這片土地上,知識分子並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時間打包售賣給一個“貴族”,讓其出一大筆錢,把自己包養起來。但美利堅的優勢是人多,且當地民眾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一個人如果能夠“把自己的時間同時賣給盡可能多的人”,那麽他也可以通過這種薄利多銷的方式,過上體麵的生活。

而富蘭克林的時代有其特有的不幸、也就有相應的幸運,那就是印刷術的普及,富蘭克林老本行就是幹印刷的,在當印刷工人的時候,法蘭克林就發現一個問題:現有書籍中其實缺那麽一本能讓新大陸的移民每天都願意翻開,獲得那麽一點新知和啟迪、而又能輕鬆閱讀的書籍。

於是富蘭克林就自己寫了這麽一本——《窮理查的曆書》。



這本書創造了一個奇跡——它比聖經賣得還要好,各殖民地、尤其是費城的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人手一本。而且因為是“曆書(年曆)”麽,今年買完了,當然明年還要買,所以富蘭克林的這個曆書係列連出了25年,越來越暢銷,直接幫助了後半生的富蘭克林實現了財務自由。

你今天去看這本《窮理查的曆書》會覺得非常奇怪——它嚴格意義上說都算不上一本正經的書,富蘭克林似乎就是搞了那麽一本日曆過來,然後在每一頁上隨心地寫了一些他覺得有趣或者讀者能用得上的人生箴言、或者知識。是的,《窮理查的曆書》就是這樣一本“樣樣精通、樣樣稀鬆”,卻能保證每天都能與讀者想見的奇葩書。

有人說,富蘭克林是第一個做“知識零售生意”的人,我覺得這個定義非常精準,他就是靠這門生意告別了“費飄”的生活,從“窮”理查變成了“富”蘭克林,過上了體麵而值得尊敬的生活,完成了他自己的逆天改命。

而我為什麽會對這本《富蘭克林傳》這麽感同身受呢?因為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境遇——

和富蘭克林、更和現代很多年輕人一樣,我現在其實也在傳統意義上的“失業”狀態中,靠每天在公眾號上寫文章、討打賞,過“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且這條道路是我自己選的。

兩年多以前,我還是一個傳統意義上有正經職業,甚至有正經編製的人,那份工作我從大學畢業開始幹了整整七年,如果當時願意放棄自媒體寫作,我也毫無疑問可以繼續幹下去,一直做到退休。就像我的家人所期望我的那樣,一輩子捧著一個鐵飯碗過活,日子過得今天像昨天、昨天像今天。似乎沒什麽不好。

但當年的我,就是覺得自己這種生活“不得勁”——難道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麽?滿足於被命運,被他人所安排?萬一時代變了,命運變了呢?



所以當自媒體寫作出現一個機會,能夠讓我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去把握自己的生活、去決定自己的命運時,我立刻一步就跨過去了。走得特別決然,沒給自己留半點退後的空間。

當時有不少朋友勸我,說自媒體寫作這個行業哪有體製內鐵飯碗穩定啊?

寫了公眾號有兩年了,我承認他們說的是對的,他們為我的部分擔憂甚至已經實現了——但我卻還是不後悔走上這條路。理由還是那個,因為至少做這個行當,我可以自己為自己命運負責,活得不那麽憋屈。而這種“不憋屈”的日子,隻要能活一天,我就覺得值當。

這就像前段時間看《漫長的季節》,故事的主線之一,就是主人公王響想保住鐵飯碗,把自己從廠裏的下崗名單中去掉。但影片的高潮之一在於,當下崗名單真的公布,王響此時反而活明白了,他走到那個之前把控他命運、讓他忍了很久的廠長麵前,終於說出了那句積壓已久的話:“你特麽真是個雜碎”。



整個劇集壓抑的情感在那一刻爆發,因為那一刻,王響不再逃避自己無可規避的命運,他決定勇敢地直麵它,然後對其揮出老拳。

自己去和命運搏鬥、終於能憑著自己心意“整個響”的感覺,實在是太爽了。

所以,作為一個自己炒了自己魷魚兩年的人,我覺得自己活得挺自在的,未來的命運之於我,上限是寫《窮理查的曆書》的富蘭克林,下限也許就是下崗開出租車的王響、龔彪。但這無所謂,因為這種生活,本質上是同律的,我發現我愛這種感覺。

所以,像富蘭克林像王響一樣,我是主動選擇了失業。說實在的,我還挺為這種“失業”驕傲的。

3

說了這麽一堆,其實隻是為了安慰此刻有就業焦慮的年輕朋友——其實不捧鐵飯碗也沒什麽了不起,甚至“主動失業”也沒關係。互聯網平台現在這麽發達,靠自己的能力在這些平台上謀生。像富蘭克林一樣把自己的知識賣給更多的人,我們的處境至少比故事中那個“王師傅”要好得多。

前不久,我在微博上刷到一組有意思的數據,根據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發布的一份報告測算,以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台,在2021年已經為中國淨創造了就業崗位約2.4億個,為當年約27%的中國適齡勞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也就是說每四個適齡勞動者中,就有至少一個人通過在平台上的勞動獲得收入,他們可能是像我這樣的微信公眾號創作者,也可能是在視頻號、抖音、快手、B站上發視頻、直播帶貨的博主,或是美團的外賣騎手、滴滴的司機,也或者是小程序開發者等各種各樣通過從事平台相關行業來養活自己的人。

在報告主要作者、中山大學教授、經濟學者謝康看來:這些平台創造或帶動的就業者很多是年輕人,他們在平台上的就業沒有被納入到官方的統計數據內。換言之,現在年輕人的失業當中,有為數不少的一類是“主動失業”——不是說完全找不到工作,而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崗位,但不滿意,或者不是他心中需要的崗位,於是他就會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

而這種新“失業”模式的背後,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催生的大量新的就業形態或者依托於平台的靈活就業,不僅在我們國家,在全球其它地方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新現象或新趨勢。經濟學家把這種失業叫作“搜尋性失業”(search unemployment)。

這個數字其實也符合我們這些年來的觀感——最近這幾年,尤其是疫情這三年當中,很多遇到就業困難的年輕人正是通過在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上發文章、發視頻,或者從事相關的行業來養活他們自己的。

為什麽年輕人會放棄鐵飯碗,寧願從事一份“朝不保夕”的互聯網平台職業呢?因為如果細加分析,你會發現互聯網平台所能提供的職業相比傳統職業有更強的“進階性”和“終身性”。

所謂進階性,就是與其他工作都是“給別人打工”不同,很多互聯網平台提供的職業是可以幫助從業者實現內生性的自我成長的。像我辭職寫公眾號這兩年,我所讀的書、寫的文字就是之前在單位“混日子”時的數倍甚至十數倍,我是能感覺到在掙錢之外,我自己的寫作能力和知識儲備是有成長的。這種進階性讓我覺得這份工作在養家糊口之外也有它的所值。

而這就引出了互聯網平台就業具有的另一個傳統職業不可比擬的優勢——終身性,這裏說的終身性,不是像傳統“鐵飯碗”那樣,一旦捧上你就可以指它著吃一輩子,而是說,因為你所從事的這份事業是你自己選擇而非上司強加的,這份職業值得你一生去深耕。像我自己,雖然創業隻有兩年時間,但我真的覺得,互聯網寫作這份職業值得我去做一輩子——隻要還有人願意看,我就會繼續寫下去。這種自發的“終身性”感覺,是任何傳統“正經工作”所不能給你的,因為在越大的體製內,你遭遇工作調動、作為一顆“螺絲釘”被搬來搬去的可能性就越高。我們父輩那種在“單位”幹了一輩子的人,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就反而沒有什麽“終身性”可言。

明晰了這些問題,再去看待年輕人失業率超20%這個數據,樂觀點說,情況也許未必我們想的那麽糟糕。危機當中,年輕人們在自救。

隻要互聯網平台提供的就業機會這個選項存在,一方麵,作為容量龐大的“穩定器”,它能夠吸納足夠多的年輕人至少暫時性地尋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吃飯本”,不會立刻陷入衣食無著的“真失業”狀態。隻要有這個選項在,隻要互聯網平台繼續發展,吸納更多待業青年,就不太可能遇到像20年前下崗潮那樣的就業危機。

另一方麵,就像富蘭克林借助印刷術創業一樣,也許互聯網平台就業正在成為新的、更好的就業形式,它的進階性、終身性和讓從業者為自己負責、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的自由感和自我滿足感,都是傳統職業無法比擬的。如果更多年輕人因為看重這一點,選擇“主動失業”投身互聯網,我覺得這反而是好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借助互聯網工具,年輕人也可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未來的新技術,滿足社會的新需求,逐漸解決目前年輕人就業市場中存在的供需難以匹配的“結構性難題”。

甚至說句實在話,捧著“鐵飯碗”幹了幾年再“主動失業”的我,其實有點羨慕那些剛畢業就從事這個行當的更年輕的同行們,這個感覺就像當年的下崗職工看一進入社會就擺地攤自己掙錢的更年輕同行——他們才是這個行業的“原住民”,他們至少沒有在舊行業裏空耗過青春。



我們也希望相關製度的保障能日益完善,讓越來越多的平台就業者們能在他們的工作中多一些選擇,也多一份保障。

今年兩會上,有不少委員代表其實就提到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法律製度,適時修訂《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等,對新業態勞動者勞動關係、工資收入等作出規定,消除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中部分群體在適用法律上的現實困難。加快新就業形態領域的理論研究,完善相應的勞動保障標準。

所以,當你在公眾號、視頻平台靠寫文章、拍直播,賺取流量和打賞時,當你從網上接單、靠給別人送外賣、做代駕,掙得明天的生活費時,請你不要覺得你的工作比那些“鐵飯碗”低一等,你要知道這份勞動其實很光榮。

這是我對這一代年輕人所能做的安慰,因為有了互聯網平台提供的就業選擇,我們的情況也許比二十多年前我們父輩那一代要強上一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也許除了承受別無他法——更重要的是,願我們能抓住危機中的機會。過屬於自己的自由的生活。

挺住了,別趴下。

往前看,別回頭。



全文完

本文6000字,還是忍不住結合自己經曆聊了幾句這事兒,願對你有所幫助。請三連加關注,防走散。

ellamoney 發表評論於
一切才剛剛開始。
abvysk2023 發表評論於
擺地攤,做倒爺唄。倒一些美國芯片。
舊金山叔叔 發表評論於
出路多了去了:航母,飛船,高鐵,東風13,東風250。。。在膩害了我的國敢侮辱煮蟈的未來小粉紅沒有出路?給我先通通拿下!
bluetag 發表評論於
外賣,地攤,全職子女。
envy4525 發表評論於
囉哩囉嗦一大堆 實在看不下去 其實就一個解決辦法 包子下台 滾蛋 可惜中國人就是拿他沒辦法 這就是中國的製度優勢啊
kakoku 發表評論於
就我本人情況而言

我是沿海農村出來的,我們家鄉現在都沒多少人從事農活了,或者說,都隻剩下中老年人在地裏幹活,年輕人沒有一個想去從事農業工作。

中國人口多,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尤其重要,可惜的是現在沒人想做。

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毛澤東土地改革很徹底,基本做到耕者有其田,農村出身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城市就業壓力。當然,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業,需要更優惠的政策支持。
willisliu 發表評論於
這爺們真逗, 拿 Franklin 跟現再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做比較,
還配圖, 好好看看曆史吧。
portfolio 發表評論於
大約十年前,看到中國高校畢業生700萬這個數字,還以為是看錯了,因為當年(八十年代中)高考時每年隻找20-30萬。

爭爭日上 發表評論於
出路隻有:移民
xyz18 發表評論於
某人早就給青年學子們指明方向了:上山下鄉去吧
Idado 發表評論於
重新尋找平衡的過程中。世界工廠外資樂園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期望收入應該下降幾個檔次才能找到新的平衡。苦的是建立在以前平衡上的負債如房貸。
ali88 發表評論於
roliepolieolie 發表評論於 2023-05-31 15:09:24
借問出路何處有?牧童遙指知青隊。
++++++1
一尊遙指梁家河。
他要青年自找苦吃。
BananaeEggs 發表評論於
共慘黨地主哪會在乎圈養畜牲的生活?乖乖苟且活著,地不準造反,否則殺無赦。
zhubajie6 發表評論於
正合了恨中國那些人的心意,這幫人睡覺都笑出聲來了
seewhatisee 發表評論於
這不是事實,大陸就業很靈活,基本上都是偷著就業,不告訴政府。明白了吧?大陸從來沒後失業的問題。
roliepolieolie 發表評論於
The unemployment situation in China is so dire that Xi will have to act quickly to send the jobless college graduates to the countryside. Otherwise, they could take to the streets and even start a popular uprising to overthrow the CCP.

Xi Jinping is clueless. He has to turn to Mao's playbook whenever a challenge pops up.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做技術工人吧,有技術,不怕沒活。水暖工、電工,修車的,中國缺技術工人,好的技工
roliepolieolie 發表評論於
借問出路何處有?牧童遙指知青隊。
Gooddevil 發表評論於
等民主黨執政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