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5歲中產的墜落,多少人掉進中等收入陷阱
冰川思享號
2023-05-29 09:18:03
人無往不在大小“周期”之內,既要看懂“周期”、正視“周期”,也要學會在“周期”之下如何放棄與堅持。
搜狐的極晝工作室這兩天發了一篇采訪《當一個45歲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這篇稿子提供了一個很細節化的樣本,讓人看到了某種趨勢。
采訪裏的主人公化名魏鵬,坐標也是在杭州。不過,由於行業不同,他所講述的故事,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這個真實故事,講的是一個中年男再就業的不易。根據報道的時間線,魏鵬是一個70後,2000年大學畢業後來杭州,打拚十餘年,做到某家居分公司總經理,年薪80萬,底下管上百號人。35歲那年,他新買了寶馬,成了有房有車的新中產。房子不止一套,而是2套。可謂春風得意。
但現在的他,年屆45歲,沒有正式工作,去應聘過肯德基、必勝客、宜家、星巴克的兼職,結果都失敗了。報道裏,他找的工作還包括了保險公司、金融公司等等,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他自己也幹不下去。
這陣子,魏鵬比較穩定的一份兼職是在花店做箭筒、摘花,時薪12.5元。
就這樣一份工作,居然還有人搶著做。“第二次去花店,一進門8個兼職,比上次又多了6個。”當看到報道裏這句話,我忍不住笑了,笑過之後,卻感受到了無盡的寒意。
01
從故事本身來講,作為一名有房有車、年薪近百萬的中產,如今淪落到去花店做兼職,這當然是一種階層身份的墜落。
但這一切的發生,幾乎完全不是講述者自身原因造成的。
你既不能怪魏鵬年齡太大,畢竟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年月;你也不能怪魏鵬不夠努力,他已經連到花店兼職不嫌棄了,這本身就能說明問題。他也不是做生意欠債,或者吃喝嫖賭,才淪落到今天這樣。
實際上,在同齡人中,他已經足夠優秀。他的兩套房產,其中一套房子的租金正好可以抵掉另一套房子的貸款,家庭沒有負債,家人身體健康……如果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這簡直就是傳說中的“歲月靜好”了。
這也不是一個關乎職場年齡歧視的問題。年齡歧視一直存在,每家公司都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招人,而每個人也隻能是根據自身條件去求職。這是當下社會的真實情況,你可以說這樣做不對,但沒有人能夠改變這個現實。
問題出在哪裏呢?
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魏鵬畢業以後一直從事的行業——與房地產高度相關的家居行業,一夜之間崩了。家居行業的不景氣,與房地產行業周期相關,而這又與魏鵬的人生軌跡完全合拍。
他的個人事業,得益於那些年房地產行業的高歌猛進。他感慨,那會兒的家居行業,純粹跟撿錢一樣。直至2015年他出來創業,這個行業仍然看不出有什麽衰敗跡象。
然而,從2017年開始,房地產行業突然變臉,整個行業及其相關的家居行業就一日不如一日了。按照他所說的,“客流基本消失了”。
這種行業性的變局,光靠個人努力是難以掙脫的。這就像疫情期間的旅遊業,導遊再能幹,也沒有用武之地。這意味著,魏鵬積累了十幾二十年的從業經驗,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全部歸零了。
照道理,做到他這個份上,已經不再適合打工,更好的出路是自己創業。但是,整個行業凋零,再撲進去就等於自我毀滅。這就是他寧可做兼職,也不敢再創業的原因。做兼職,能賺一塊錢是一塊錢,而再創業,則可能連現有的財富積累都不保。
這就是魏鵬的最大悲哀之處。這不由讓人想起《三體》裏的一句話:毀滅你,與你何幹?
魏鵬事業有成,是因為搭上了房地產這趟狂飆的列車,而魏鵬的“墜落”,則是因為這個行業已經不再策馬奔騰。
房地產的神話終結了,壓在魏鵬和他的同行們身上的,卻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02
魏鵬的第二個悲劇在於,他和多數中產一樣,資產都困在房產裏。
人到中年,在新一線城市擁有兩套房,其中一套全款,魏鵬的資產結構已經優於大多數中產,躋身高級中產之列。隻不過,除了房子、車子,他的現金存款應該遠不足以讓他選擇“躺平”。如果不工作,常年沒有收入來源,他就會麵臨入不敷出的窘境。
不僅如此,房子的價值不是恒定不變的,如果房子進一步貶值,他的身家也將緊跟著大幅縮水。所以,雖然躋身高級中產,但如果隻是擁有房產等固定資產,這種身份水平是難以長期維持的。
魏鵬如此,遑論其他中產。有些城市中產可能連一套房子都沒有,而隻是在工資收入上可以對標中產,還有些中產,有一套房子,但還背著房貸、車貸,按照淨值來算的話,恐怕隻是偽中產。
重點在於,維係中產身份的工作方式和收入水平,會不會發生劇變。魏鵬所在的家居行業,是遭遇了疫情和行業周期的毀滅性打擊。這可能有點特殊。隻是,這本身也說明,中產地位本身的脆弱性。萬一你所在的行業崩了,而你已人到中年,這時候的選擇就會十分逼仄。
當然,這取決於行業崩潰的概率。在一個正常的社會,發生行業崩潰、係統性危機的概率沒那麽頻繁,所以從業者熬過冬天,也顯得不是那麽艱難。但是,你也知道,過去幾年來,因為疫情、國際形勢等因素,這種概率增加了。
圖/冰川圖庫
過去有個概念——“中等收入陷阱”,頗為人所津津樂道,指的是一個國家從低收入階段發展到中等收入階段後,由於喪失勞動力成本優勢等原因,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其實,這個定義也適用於個體的發展。
類似魏鵬這樣的狀況,部分原因就在於,當他躍升到中產後,再往上流動的機會十分艱難,而下墜的風險又很大。
要想往上流動,比如選擇自己創業,他所需要的資源、機會和資金,跟在一家公司裏打工,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公司裏,哪怕是高管人員,負責的也隻是整體運作中的一部分,而自己創業的話,則需要方方麵麵都照顧到。換句話說,他要麵對的是完全不同的競爭環境,而且要承擔創業失敗等各種後果。
所以,且不論行業景氣因素,中產的向上流動機會本身就十分稀缺,如果不是很有決心和魄力的人,往往會選擇守成而不是“入坑”。
我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年屆中年,有房有車有點積蓄,精力也還旺盛,但要麽是成為“靈活就業者”,要麽隻能成為“連續失業者”。因為,屬於他們的機會,一下子沒了。
這就是屬於個體的“中等收入陷阱”。
03
極晝工作室的這篇采訪我反複讀了幾遍,心有戚戚。實際上,類似的文章也讀了不少。很多報道把這歸因於年齡危機,這是錯誤的。更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機會的喪失。
魏鵬和我一樣是70後,我比他大一點。70後以前被人們說是“過渡的一代”,沒什麽存在感,現在又有人說是“幸運的一代”,每個時代的好節點都沒有踩空。
我們的小時候,因為小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基本告別物質嚴重匱乏時代。
讀書的時候,也沒有後來的孩子們那麽“卷”,讀小學就在家門口,讀中學騎自行車就去了,高考的時候,爸爸媽媽甚至都不知道考試時間,更別說穿旗袍、拉橫幅到考點呐喊助威了。
參加工作後,感覺一切皆有可能,有誌者事竟成。到了結婚買房的時候,房價還沒那麽高,隻要該出手就出手,基本不會落下。
……
但70後到了步入中年的今天,國內外形勢為之一變,全球化麵臨退潮,一切堅固的東西似乎都在煙消雲散。
社會的邏輯變了,個人的思維也要改變。從這點來講,我挺佩服魏鵬的心態和定力。既然已經這樣了,個人如果沒有能力改變大局,不妨泰然處之,該送外賣送外賣,該去花店插花,也一樣可以生存。
往大了說,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偶然,如果不是“間冰期”,人類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發展。往小了說,無論外因是什麽,行業興衰,命運起落,本身也有內在邏輯。
人無往不在大小“周期”之內,既要看懂“周期”、正視“周期”,也要學會在“周期”之下如何放棄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