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網絡上的神秘“ momo ”們,到底是誰?

網絡上的神秘“ momo ”們,到底是誰?

文章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於 2023-05-25 20:39:5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你在 " 衝浪 " 的時候

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用戶:

粉色的小恐龍、統一的 "momo" 名稱

充斥著各個社交平台

幾乎每一篇帖子下都有他們的存在

讓不少人感到費解

"momo" 到底是誰?

他們為什麽要用統一的頭像和網名?

大隱隱於世

小隱隱於 "mo"

其實,"momo" 們並不是什麽 " 神秘組織 "。

一開始,"momo" 這個名字和頭像隻是新用戶注冊賬號後自動生成的默認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 " 佚名 " 一樣,不是某個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種網友們用來匿名、隱藏在群體之中的方式。

說白了,"momo" 就和曾經流行過的 " 用戶已注銷 "" 江湖騙子 " 等 id 一樣,隻是一個通用的 " 馬甲 " 罷了。

不少人對此感到費解:網名和頭像,不是用來體現個人特點、與其他用戶區分開來的嗎?為什麽都要用一樣的搭配呢?

道理很簡單:首先是 " 防搜 "。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考古、" 挖墳 "" 家訪 " 越來越多地闖入個人空間,出於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不少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衝浪足跡輕易被熟人發現。

"momo" 談取名原因

網絡技術的進步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但同時也模糊了我們線上線下工作生活的界限。雖然個性化的網名也是一種匿名馬甲,但是根據越來越厲害的算法推薦、過往的網絡痕跡,個性化網名也會被熟悉的人推測認出身份,有時甚至會遭遇 " 人肉搜索 " 等網絡暴力。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會擔心自己的隱私被泄露或者被其他用戶攻擊而不敢發言。

披上 " 馬甲 ",泯然眾 "mo",有了集體掩護的身份,可以極大減輕社交壓力,實現 "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 mo" 的網絡表達欲和分享欲。有網友稱," 變成 momo 之後更敢踴躍發言了 ",他們正是借助這個 " 外衣 " 追求更加 " 自由 " 的發言。即便發言不被認同也沒關係," 你怎麽知道我是哪個’ momo ‘?"

各種版本的 "momo" 頭像

其次,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 "momo" 大軍,就像互聯網誕生的一個又一個新梗,讓不少年輕人跟風加入,這場集體行動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大家擁有著共同的一個身份—— "momo",就如同擁有了情感聯結與群體歸屬。就像在公共空間裏,戴著相同的麵具,穿著批量複製的馬甲,來一次集體數字狂歡,滿足了年輕人的群體認同感和賽博朋克式的娛樂性。

" 好巧,你也是 momo。"

一 "mo" 做事億 "mo" 當

除了好玩,"momo" 大軍的存在,也給不少人帶來了麻煩。

同質化並不完全是抹除個性,看似千篇一律的 momo 背後各有各的精彩。在群體的掩護下,有可能出現謠言和更多不良發言,滋生網絡社交的混亂。一名網友留言說:自從加入了 momo 大軍,我開始肆無忌憚地在評論區發言了," 反正有別的 momo 替我背鍋 "。這給很多不明真相的網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 取名叫’ momo ‘的,恐怕都是鍵盤俠吧!"

一個 " 壞 momo",可能會 " 殃及池 mo",讓集體承受罵名。" 已注銷 " 和 " 江湖騙子 " 就是前車之鑒,因為認為擾亂社區秩序的風險,已被部分平台製止。因此有人在 momo 的皮囊下狂歡,也有人不厭其煩,擔心這會不會又變成 " 噴子 " 的溫床。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集體麵具不等於渾水摸魚的自由,更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盡管戴了一樣的 " 頭套 ",但通過 uid(用戶身份證明)一樣可以鎖定具體的人。也就是說,加入 momo 大軍可以逃開熟人,但是逃不開監管。如果出現違法亂紀的行為,一樣要承擔法律後果。

前段時間,某藝人把造謠的網絡用戶告上了法庭,其中就有豆瓣用戶 "momo"。"momo 大軍 " 適度的狂歡可以理解,當 "momo" 們出了擾亂秩序的風險,平台也不會坐視不管,越界行為也會讓 "momo 大軍 " 如同 " 江湖騙子 " 一樣原地消失。

不過,"momo" 隻是網絡社交一時興起的潮流現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類似 " 馬甲 " 被創造出來。根本之策是,多一些包容和理性,少一些戾氣和過激的情緒,將網絡社交規範普遍內化並遵守。從長遠來看,在互聯網空間,公域與私域如何共存、自由與規範的邊界該怎樣界定,是對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挑戰。

" 隱身 " 帶來的安全感需要 "momo" 們共同來維護,我們永遠要記得自由有邊界,互聯網發言要謹慎。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突襲大麻農場掀爭議:孩子摘草莓?與兒童性侵犯同住?
中國學者:寄望“二次西安事變”統一台灣
33名科技精英起訴川普:“非法中斷”綠卡申請
這是美國現在最火熱的話題,沒有之一
電競Zeus回應女學生被開除:我沒結婚,她未提有男友

24小時討論排行

快訊:川普威脅將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
當一個女生被安上“有損國格”的罪名
特朗普:愛潑斯坦案"沒完沒了",馬斯克:趕緊公布吧
黃奇帆真敢說:中國18家上市車企利潤不如一家豐田
DeepSeek流量下滑,這半年梁文鋒都幹了啥?
生理鹽水替代疫苗 醫生被譽“美國英雄” 司法部撤指控
時隔1年!川普遇刺案官方報告出爐 多項驚人內幕曝光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6億輛
川普開嗆普丁「令人失望」,宣布援烏愛國者飛彈
“未來幾天,美國武器或將大量湧入烏克蘭”
如果是本國選手睡了外國女孩呢?有損國格?揚我國威?
詐騙1000萬!中國留學生"挑老人下手",全美50多人受害
ICE啟動最新驅逐政策:如不願回祖國 可去南蘇丹…
東莞力挺夜經濟:酒吧娛樂場所營業性演出應批盡批
吳瑛教授兒女起訴:NIH和西北大學聯手迫害她自殺
26歲河北小夥考上加拿大公務員:領導非常客氣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網絡上的神秘“ momo ”們,到底是誰?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25 20:39:57

你在 " 衝浪 " 的時候

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用戶:

粉色的小恐龍、統一的 "momo" 名稱

充斥著各個社交平台

幾乎每一篇帖子下都有他們的存在

讓不少人感到費解

"momo" 到底是誰?

他們為什麽要用統一的頭像和網名?

大隱隱於世

小隱隱於 "mo"

其實,"momo" 們並不是什麽 " 神秘組織 "。

一開始,"momo" 這個名字和頭像隻是新用戶注冊賬號後自動生成的默認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 " 佚名 " 一樣,不是某個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種網友們用來匿名、隱藏在群體之中的方式。

說白了,"momo" 就和曾經流行過的 " 用戶已注銷 "" 江湖騙子 " 等 id 一樣,隻是一個通用的 " 馬甲 " 罷了。

不少人對此感到費解:網名和頭像,不是用來體現個人特點、與其他用戶區分開來的嗎?為什麽都要用一樣的搭配呢?

道理很簡單:首先是 " 防搜 "。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考古、" 挖墳 "" 家訪 " 越來越多地闖入個人空間,出於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不少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衝浪足跡輕易被熟人發現。

"momo" 談取名原因

網絡技術的進步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但同時也模糊了我們線上線下工作生活的界限。雖然個性化的網名也是一種匿名馬甲,但是根據越來越厲害的算法推薦、過往的網絡痕跡,個性化網名也會被熟悉的人推測認出身份,有時甚至會遭遇 " 人肉搜索 " 等網絡暴力。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會擔心自己的隱私被泄露或者被其他用戶攻擊而不敢發言。

披上 " 馬甲 ",泯然眾 "mo",有了集體掩護的身份,可以極大減輕社交壓力,實現 "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 mo" 的網絡表達欲和分享欲。有網友稱," 變成 momo 之後更敢踴躍發言了 ",他們正是借助這個 " 外衣 " 追求更加 " 自由 " 的發言。即便發言不被認同也沒關係," 你怎麽知道我是哪個’ momo ‘?"

各種版本的 "momo" 頭像

其次,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 "momo" 大軍,就像互聯網誕生的一個又一個新梗,讓不少年輕人跟風加入,這場集體行動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大家擁有著共同的一個身份—— "momo",就如同擁有了情感聯結與群體歸屬。就像在公共空間裏,戴著相同的麵具,穿著批量複製的馬甲,來一次集體數字狂歡,滿足了年輕人的群體認同感和賽博朋克式的娛樂性。

" 好巧,你也是 momo。"

一 "mo" 做事億 "mo" 當

除了好玩,"momo" 大軍的存在,也給不少人帶來了麻煩。

同質化並不完全是抹除個性,看似千篇一律的 momo 背後各有各的精彩。在群體的掩護下,有可能出現謠言和更多不良發言,滋生網絡社交的混亂。一名網友留言說:自從加入了 momo 大軍,我開始肆無忌憚地在評論區發言了," 反正有別的 momo 替我背鍋 "。這給很多不明真相的網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 取名叫’ momo ‘的,恐怕都是鍵盤俠吧!"

一個 " 壞 momo",可能會 " 殃及池 mo",讓集體承受罵名。" 已注銷 " 和 " 江湖騙子 " 就是前車之鑒,因為認為擾亂社區秩序的風險,已被部分平台製止。因此有人在 momo 的皮囊下狂歡,也有人不厭其煩,擔心這會不會又變成 " 噴子 " 的溫床。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集體麵具不等於渾水摸魚的自由,更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盡管戴了一樣的 " 頭套 ",但通過 uid(用戶身份證明)一樣可以鎖定具體的人。也就是說,加入 momo 大軍可以逃開熟人,但是逃不開監管。如果出現違法亂紀的行為,一樣要承擔法律後果。

前段時間,某藝人把造謠的網絡用戶告上了法庭,其中就有豆瓣用戶 "momo"。"momo 大軍 " 適度的狂歡可以理解,當 "momo" 們出了擾亂秩序的風險,平台也不會坐視不管,越界行為也會讓 "momo 大軍 " 如同 " 江湖騙子 " 一樣原地消失。

不過,"momo" 隻是網絡社交一時興起的潮流現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類似 " 馬甲 " 被創造出來。根本之策是,多一些包容和理性,少一些戾氣和過激的情緒,將網絡社交規範普遍內化並遵守。從長遠來看,在互聯網空間,公域與私域如何共存、自由與規範的邊界該怎樣界定,是對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挑戰。

" 隱身 " 帶來的安全感需要 "momo" 們共同來維護,我們永遠要記得自由有邊界,互聯網發言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