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須有房”道盡年輕人的無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來,買房在年輕人群體中頗為流行。有數據顯示,近七成受訪青年認為成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住房。其中,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是因為自有住房能帶來安全感、歸屬感。(5 月 18 日澎湃新聞)

實際上,對多數青年購房者來說,房子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追求。外觀上,它是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庇護所,而在人們心中,它卻是一份心靈寄托,成家的安心保障、人生進階的跳板,更是麵臨困境時的一條退路。

" 有房才有安全感 " 這一傳統觀念放在今天、放在年輕人身上同樣適用,加之房子又是經濟實力的直觀證明。因此年輕人普遍認為成家須有房,甚至男女雙方在結婚前最好也有各自房產。

但年輕人買房結婚,真的是出於自願嗎?把房子和婚姻 " 捆綁 " 在一起,或許是迫於現實的無奈。背井離鄉工作的夫妻雙方,沒有當地房產可能會麵臨戶口、子女教育、居住證明等一係列問題。就連一些職場歧視,也常拿沒有當地戶口、居無定所等奇葩理由大作文章。

" 成家須有房 " 一語道破年輕人的心酸無奈,吃虧的打工人情願吃苦也要搏一套 " 剛需房 ",才能稍稍紓解壓力。買了房,就好似生了根,能夠讓今後的生活更穩定舒心一點。

但房子和婚姻絕不能劃上等號。把買房子當作奮鬥目標沒什麽壞處,卻也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解決住房問題。很多時候,租賃住房同樣可以解決住宿問題,也適合工作調整的不穩定情況,不妨轉變心態,選擇當下最合適的一條路。

看待年輕人的購房觀,不能停留在 " 父母還貸 "" 房住不炒 " 爭議上。畢竟,許多在異鄉打拚的年輕人不太會挑三揀四,隻想在可接受的通勤範圍內,選一套自己買得起、也願意住的房子,去享受 " 一場春天的露營野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