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從中國購買物美價廉商品的美夢破滅了。
當地時間5月2日起,美國對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貨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包裹征收120%或每件100美元的關稅;從6月1日起,這一標準或將進一步提升至每件200美元。
特朗普政府對小額包裹征稅,實際上是向以Temu、Shein為代表的高性價比中國電商平台“宣戰”。政策生效初期,這些平台上的商品均有大幅漲價,幅度從40%至100%不等。曾經2美元一件的T恤、十幾美元一整箱的生活用品,如今或將變為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對於依賴這些平台的美國低收入家庭而言,不啻為一場沉重打擊。
作為應對,不少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早就開啟“末日消費”,趁漲價尚未來臨囤積中國貨;一些人隻能轉向消費降級,勒緊褲腰帶以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此時的北半球春意盎然,但許多美國家庭卻開始為今年的聖誕節發愁。往年這個時候,中國工廠早已開足馬力,迎接節日出口高峰,今年卻格外冷清——許多工廠表示,截至目前幾乎未收到來自美國的聖誕訂單。人們不禁開始焦慮:沒有彩燈和掛飾,聖誕樹要怎麽裝扮?沒有物美價廉的中國玩具,孩子們的禮物從何而來?路透社對此諷刺道:“特朗普把聖誕節也取消了。”
突如其來的關稅地震讓全球供應鏈承壓,跨境貿易從業者也陷入“穩定發瘋”的狀態。貿易戰正酣之際,大洋兩岸畫風卻截然不同:美國進口商拚命搶貨、囤貨,中國供應商則顯得格外冷靜,大多人選擇觀望局勢、靜待變局。
政策反複無常
經過多輪政策拉鋸,特朗普決定徹底堵上小額包裹免稅的“漏洞”。該政策的官方稱謂是“低值豁免”(De
Minimis),即允許單價低於800美元的進口商品免征關稅並簡化通關程序。短短數月內,特朗普政府多次調整這一政策,使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經曆過山車式變動。
小額包裹的激增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爆發。當時,為規避高額關稅,許多中國供應商和美國進口商開始尋求麵向個人消費者的直郵模式,借助“低值豁免”政策實現低稅負、高效率的通關。
這一模式隨後被Shein、Temu等中國電商平台迅速放大。其中,Shein主要向消費者提供“快時尚”衣物及配飾,其服裝平均售價比Zara和H&M等快時尚競爭對手低20%至35%;Temu則提供涵蓋衣物、生活用品在內的諸多商品,它們通過海空運將中國等地生產的小額商品直接郵寄至美國,大幅壓縮了物流和通關成本。
這類平台主打極致性價比,深受美國低收入人群青睞,他們更在意價格而非品牌、包裝或配送速度。尤其Temu以“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的平民化理念打動人心,滿足了美國低收入消費者獲得更好生活的權利,在過去,他們曾被稱為消費需求未被看見的“隱形人群”。
據估算,Shein和Temu等平台2024年通過該模式向美國運送的小額免稅包裹總額高達460億美元,占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約11%。如此體量不僅撼動了傳統零售生態,也令亞馬遜等本土電商倍感壓力。
特朗普上台後,於2月1日簽署行政令,宣布自2月4日起取消對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關稅豁免。這一消息立刻衝擊到Shein、Temu等平台的在美業務。但由於海關係統處理能力不足,特朗普政府在新規生效不到三天內“踩下刹車”,暫時恢複對華免稅待遇。
但隨著中美貿易戰升級,他在公布“對等關稅”的同一天(4月2日)簽署行政令,擬再次關閉這一免稅通道。美方聲稱,此舉不僅為經濟考量,也與打擊通過中國渠道輸入美國的違禁品有關,特別是與合成阿片類藥物流入相關的“欺詐性運輸手段”。
按照當天公布的行政令,從5月2日起,美國將終止中國大陸和香港小額包裹的免稅待遇,並征收30%或單件50美元作為關稅;到了4月8日,因應中國征收報複性關稅再簽署命令,特朗普將小額包裹的稅率調高三倍至90%,單件額度達到75美元;9日再調高三分之一到120%,單件額度達到100美元。到6月1日,單件包裹的關稅上限將提高至200美元——這相當於徹底斬斷了低價商品“輕裝入美”的通道。
◆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國。
美國窮人承壓
“低值豁免”的De
Minimis是一個拉丁文縮略語,其本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美國低收入群體而言,這項優惠政策的取消遠非“小事”,而將帶來不可承受之重。
這部分關稅最先衝擊到那些精打細算度日的人。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取消小額免稅將導致美國消費者多支出約110億至130億美元,即人均額外增加34美元至41美元的支出。
康奈爾大學教授古斯塔沃·弗洛雷斯-馬西亞斯(Gustavo
Flores-Macias)指出,低收入家庭將更大比例收入用於食品和日用品,如牙膏、肥皂等,“哪怕價格輕微上漲,也會給這些人帶來沉重負擔”。
有研究顯示,在美國最貧困的區域,約73%的進口商品是通過小額包裹寄送的,其中近一半來自中國。如果取消關稅豁免政策,最貧困地區所承受的平均關稅壓力將升至12%,幾乎是富裕地區的兩倍。
居住在美國中西部的Sarah要養育三個孩子,她告訴《鳳凰周刊》,房租占到其家庭收入的一半,Temu的出現讓他們全家第一次體會到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有了Temu,我們能用極其實惠的價格買到萬聖節服裝,批量購入貼紙用於學校活動和孩子的派對,還能采購到季節性的裝飾品、基礎衣物和廚房用品——尤其像冰沙杯這類不算必需品卻能讓生活充滿樂趣的物件。”
“現在連一個便宜的灰色充氣外星人(萬聖節)服裝都買不到!”一位美國網友向《鳳凰周刊》吐槽道,“看著共和黨人把說辭從‘你們會變得前所未有地富有’變成‘我們是讓東西更貴了,但這些消費你們本來也不需要’,這真是我見過的最搞笑的一幕。”
該網友還調侃道,“就算價格上漲,平台上印有特朗普標識的商品仍會被支持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的人買走。”
“他們(中國)完全是無辜受罰。”55歲的服裝業從業者安傑洛·巴裏奧(Angelo
Barrio)直言,“我一直感激中國能以如此低的價格向我們提供商品,幫助我們這些普通人過上輕鬆一點的生活。”
美國蔬果高度依賴進口,關稅上調會推高日常食材價格,包括西紅柿、辣椒和覆盆子等。這會讓低收入家庭轉向購買罐頭或冷凍食品。“以前買東西時從不會焦慮。”一位74歲的退休老人說,自己最近開始囤積罐頭和冷凍水果,“我覺得必須早點準備好,因為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
這場關稅風波還將加劇美國社會原有的不平等。據統計,約17.9%的非裔美國人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近八成黑人家庭因通脹和關稅壓力被迫削減生活開支,食品安全領域的影響尤為顯著。
亦有人擔憂,眼下“先用後付”和銀行貸款的普及使信貸獲取變得更加容易,隨著Temu等平台上快時尚消費品的支出增加,“或將誘使人們超前消費,反而會讓低收入群體陷入不斷累積債務的困境”。
頗為心酸的是,即便Shein和Temu等電商平台的商品價格上漲,很多人仍表示會繼續購買——因為別無選擇。“以日用品和玩具為例,即便價格漲了200%,還是比美國製造要便宜。”諸多在美華人向《鳳凰周刊》如此感歎。
近日,一名美國小夥在視頻中講述了與中國企業打交道的經曆,引發很多美國網民的圍觀。這名美國小夥疑似供職於美國一家通信設備公司,他帽子上的字母WTI
Wireless是這家公司的名稱。視頻拍攝時間疑似在今年2月到3月間。
根據他的講述,他所在企業之所以在高關稅壓力下還是得從中國進口產品,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產品價格便宜,還因為中國的廠家很靈活,訂單量不大也可以做,還會把從生產到包裝再到貨運的一係列服務都安排好,而美國的廠家不僅價格比中國貴出近10倍,還不願接量小的訂單,而且除了生產其他服務都不包。
“這些美國(廠家)就像是一群巨嬰。”這位美國小夥吐槽說,“他們太難打交道了。”
“我跟不上總統的節奏”
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全美近80%的玩具和90%的節日用品由中國工廠生產。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進口的玩具總額接近177億美元,其中約75%來自中國。當前稅率除了不可避免地推高玩具等產品價格,還有可能導致節日商品供應短缺。
經營家居用品的拉裏·戈爾德告訴《紐約時報》,去年一棵約2.3米高的聖誕樹在店裏的價格大約是1000美元。如今他別無選擇,隻能把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將使同樣的一棵樹今年的價格超過2000美元。他無奈表示,這個價格等於“給產品判了死刑”。
外界普遍認為,新的關稅政策實施後,美國的物價將在未來幾個月迅猛上漲,尤其是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商品——如服裝、電子產品、玩具和皮革製品。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預測稱,服裝價格短期內可能飆升超60%,基本藥品上漲12%,食品也預計上調約2.6%。
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因此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末日消費”囤貨潮。美國億萬富翁、投資人馬克·庫班(Mark
Cuban)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哪怕是美國製造的產品,也會趁機漲價,然後把鍋甩給關稅。”他提醒消費者說,“能多囤就多囤吧。”
◆廣州一家為Shein生產服裝的工廠忙碌運轉。
一位美國消費者曬出她用8美元在Temu給孩子買的泡泡機,調侃這是“最後一次用離譜低價購買中國製造的塑料玩具”。她慶幸這份包裹能在5月2日關稅生效前送達,“不然可能就不是這個價了”。
“我真的跟不上總統的節奏。”一位42歲的母親無奈表示。她剛收到兒子參加夏令營的通知,裏麵提醒T恤等基礎用品的價格可能會受到關稅影響。“我必須提前囤一些生活必需品……一切都在漲價,實在太不確定了。”
不少網紅博主也加入囤貨大軍。TikTok博主pwinpudding在得知關稅上漲的消息後,立刻清空了心願單,並稱“這是在為應對關稅做準備”。另一位博主donnaleahful開始分享高性價比的好物,她抱怨說:“如果價格一路飆升,買到便宜好貨的成就感就沒了……現在每次下單前,我都得猶豫半天。”
不僅普通人在搶購,企業也行動起來,試圖在關稅生效前壓縮進口成本。
最引人注目的囤貨者莫過於供應鏈布滿全球的蘋果公司。據《印度時報》披露,蘋果為應對從4月初開始實施的10%對等關稅,僅在3月底就從中國和印度調動了5架貨運包機,滿載iPhone及其他產品飛往美國,堪稱“空中搬家”。
但在庫班看來,這可能間接導致裁員潮:“企業急於囤貨,就意味著他們減少了本該用於招聘或投資的資金。”
對於更多小企業主或個體戶來說,“囤貨自保”則是奢望。在紐約唐人街經營雜貨店的唐先生苦笑說:“我根本沒錢囤貨。”這位來自中國香港的移民在去年大選中投給了特朗普,寄望後者能振興經濟、整頓移民政策。但如今的關稅政策,卻給唐先生的生計帶來沉重打擊。
◆Temu網站售賣印有“美國灣”的棒球帽。特朗普曾宣稱要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
更讓人憂慮的是,新一輪通脹正席卷而來。密歇根消費者調查顯示,今年4月的消費者一年期通脹預期飆升至6.7%,創下1981年11月以來最高值;五年期通脹預期飆升至4.4%,創下1991年7月以來最高值。
不過,根據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數據,3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經季節調整後環比下降0.1%,將年化通脹率拉低至2.4%,比2月的2.8%顯著回落,也低於華爾街普遍預期的2.6%。核心通脹(不包括食品和能源)錄得年增2.8%,為2021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從具體項目來看,能源價格大幅下跌是推低整體通脹的重要因素。
即便如此,市場反應不如預期熱烈。美股期指在數據公布後大幅低開,美債收益率也出現回落。華爾街分析師指出,上述CPI數據可能相對“滯後”,真正影響通脹的變量是接下來關稅對商品價格的傳導。
中國商家如何突圍?
特朗普政府數次對華提高關稅後,Temu的應用商店排名有所下滑,但這家平台已經未雨綢繆。
早在去年,Temu就加快布局“半托管模式”——不再單件直郵,而是通過海運將商品批量運抵海外倉庫,再從本地發貨給消費者。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物流效率,也降低了對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的依賴。市場數據顯示,目前Temu在美國市場約有20%的訂單實現了本地發貨。
相比之下,依賴空運直郵的Shein受影響要大一些。不過,麵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Shein選擇保持戰略定力。其擁有獨特的垂直整合模式,允許工廠控製製造的方方麵麵,使得它們能比其他零售商生產更小批次的產品。廣州市商務局表示,Shein正持續加碼投資廣州本地供應鏈,以提升國內製造與海外投放的反應速度。
與美國消費者陷入“末日”般焦慮不同,中國供應商表現得相對冷靜。中國企業的“穩”源於其成熟高效、難以替代的供應鏈體係。關稅落地前,當美國買家為了搶貨、搶艙位而四處奔走時,中國南方的工廠早就開足馬力應對訂單暴增。
◆廣州一家為Shein供貨的紡織廠內,大量成衣包裹堆積如山。
目前,一些出口企業已開始調整策略。據悉部分寧波的文具出口商已恢複對美發貨,新增的關稅由美國客戶自行承擔。《鳳凰周刊》在一個外貿行業微信群中看到,不少商家正在緊急尋找新的貨代渠道。有人稱,“我們的貨代通知暫停收貨一周,美國業務部直接原地放假”。
不僅小商品背後的供應鏈感受到這波突如其來的“搶單潮”,傳統製造業也察覺到某些客戶的提前布局。
從事傳統製造業出口的陳女士對《鳳凰周刊》表示,過去她所在工廠的訂單還算穩定,但最近一位客戶突然臨時下了大額訂單,讓她有些出乎意料。“我們賣的不是高頻消耗品,平時不會有那麽快的損耗。”她分析說,“客戶可能是擔心未來雙方加稅導致成本飆升,所以提前囤貨。”
陳女士坦言,即便美國關稅戰已經打響,她對出口外貿的前景仍保持樂觀。“中國本身是製造業大國、強國,雖然對外貿易有風險,但我相信國家、相信政策可以撐得住。貿易失衡或許是短期問題,而各個方麵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也有商家選擇主動調整市場布局,將業務逐步轉向非美市場。“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有中國商家在社交平台上寫道。
◆特朗普宣布加征關稅後,不少中國工廠老板開通TikTok賬號,直接向美國消費者進行宣傳。
“對我們來說基本沒什麽影響。”一位主攻非洲市場、僅涉足少量美國訂單的跨境賣家淡定地對《鳳凰周刊》表示。“減少美國企業的單子後,工人們的時間寬裕了,來吃飯的人還能多些,說不定我的生意反而會更好。”一位在南方某個工業園區開飯店的廚師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