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有來去,地震無古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綿竹拍到的震後廢墟|攝影 餘少鐳

今天是汶川地震15周年,這個時間於我,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那一場地震,特別是震後的非自然餘震,包括那年的風雲雷電,像一把利劍,把我的人生一劈為二,指引我踏上了一條荊棘叢生但無怨無悔的道路……千言萬語,且藏於肚腹深處。今天本不準備發東西,但想了想,還是把我讀過的寫地震最好的古代筆記跟大家分享一下,讓沒經曆過地震的朋友,在文本上感受一下地震的可怕。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綿竹采訪|攝影 趙健

CDT 檔案卡

文章來自清代吳熾昌的《客窗閑話》,但這一篇不是什麽靈異誌怪,而是對清代發生在河北磁縣的一場大地震的如實記錄。原文如下:

客窗閑話

磁州地震記

維道光歲在庚寅,閏四月二十有二日戌刻,磁之人或甫晚餐,或已宴息,忽大聲雷吼,從東南來,莫測其自天自地,如人在鼓中,逢逢四擊。方駭愕間,有若千軍湧潰,萬馬奔騰,而地皆震蕩矣。人鹹爭先恐後,扶老攜幼,走避空曠之區。亦如駕輕舟、涉江海而遇颶風,上下簸揚浮沉。倏忽俄頃間,屋宇傾頹,磚瓦雨下,木石飄舞,飛灰蔽空。惟聞男嚎女啼,呼父母喚妻孥之聲,與夫牛馬驚嘶,雞犬叫號,喧嘩嘈雜,莫辨誰何。夜半稍息,複哀聲四起,相傳覆屋之內、頹垣之下,裂首破腹、折骨殘支者比比皆是。以是內外搶呼,遐邇悲慟也。黎明,睹城郭廟宇及官私房舍,無一存者。地多坼裂,方圓長闊尋丈不等,均湧黑水、挾細砂,泛濫於道,而井泉反涸。於是山陵分崩,河渠翻凸,橋梁盡折,塋墓皆平,村莊道路不複可辨。二十三日戌刻,複大動,人皆野處,依樹為棲。樹拔則人物僉滾,男婦互撞,衣裳顛倒,疏戚圂淆。惟有架席作廬,掘地為灶,聊以食息,然而骨肉莫能顧,朝夕不相保,淒淒戚戚,惛惛蒙蒙,無複人寰氣象矣。旬月間,猶或時動時止,其地蹈之皆作空聲,甚有軟如綿浮如沙者,其人則心膽俱碎,麵目盡黑,稍一動搖,無不相抱慟泣,俯伏待斃。所謂民不聊生者,莫此為甚。欽惟聖天子視民如傷,恩綸迭沛,恤死賑生,葺城建宅,而群黎於是乎大定。惟坤土堅剛之氣未複,間或震動,於今三年雲。

黃湘筠雲:筆如環轉,備極形容,披讀一過,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膽俱碎,所謂繪風有色,繪水有聲者。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館中複原的倒塌民居內部|攝影 餘少鐳

為方便一些朋友閱讀,我試著翻譯一下:

西元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閏四月二十二,戌時(19:00-21:00),磁縣百姓或剛吃完晚飯,或已上床休息。忽然,東南方傳來一聲雷吼,聲音不知發自天上,還是發自地下,聽起來,就像人處在一麵大鼓之中,四麵八方都有擂鼓的。百姓正驚愕之間,又像有千軍萬馬奔騰而至,地麵也開始震蕩起來,這才知道,是發生了地震。所有人反應過來,爭先恐後,扶老攜幼,逃到空曠的地方。逃難的人,就像駕一葉小舟,在大江大中遭遇颶風,上下顛簸,載浮載沉,完全無法由自己控製。頃刻之間,大廈小屋開始崩塌,磚瓦如雨般落下,木石在空中飛舞,灰塵遮天蔽日,道路全看不清。隻聽到男哭女啼,呼父母、喚妻兒之聲,跟牛嘶馬吼、雞犬悲鳴之聲,喧嘩混雜,人畜不辨。

半夜,大地稍定,又是慘叫聲四起。斷垣殘壁之下,頭裂腹破、骨斷肢殘者比比皆是。還沒死的,慘叫連連,跟尋親者的呼號內外呼應。夜色蒼茫,天悲地慟。

等到天亮,幸存者觸目之處,城牆、廟宇、官民房舍無一完好。大地多分裂,裂開處有長有短,都冒著黑水和細沙,充塞道路。城外,山無棱,天地合,河床隆起,橋梁斷折,陵墓坍塌。地上本來有路,震過之後,也就沒有了路。

十二時辰後,四月二十三日戌時,又發生大型餘震,人都跑到野外,靠著樹來保持穩定,樹一倒,人也隨地翻滾,男女對撞,衣不蔽體,抱團抗震的,已不分親疏內外,隻是合力搭建帳篷,掘地為灶,勉強維持衣食作息。隻是骨肉分離,生死不知,賤命朝不保夕,淒淒慘慘戚戚,如人間地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餘震持續十天半月,大地想動就動,毫無規律,腳踩大地,感覺地即是空,空既是地,地不異空,空不異地,人人心膽俱裂,時刻處在惶恐之中,稍有風吹草動,即抱頭痛哭,俯伏待斃。所謂民不聊生者,沒有比這更嚴重的。

震後,幸虧皇帝體恤民情,多次撥款賑災,重建家園,民心始定。隻是大地經此一動,不複堅固踏實,至今三年過去,仍偶有餘震發生。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館中收集的遇難者書包|攝影 餘少鐳

以上,就是《客窗閑話》中《磁州地震記》一文的翻譯。文中所寫的地震,史有記載,發生於河北、河南之間的磁縣,震級達到裏氏7.5級,僅磁縣一地,有記錄的死亡人數就過萬,並對周圍州縣造成嚴重破壞,也有大量人員傷亡記錄。

《磁州地震記》是我讀過的古代筆記中寫地震最好的一篇,用簡練有力的筆調,記錄了地震發生時人命如螻蟻的慘狀,鏡頭感十足。文後附有一位叫黃湘筠的文人的點評:“筆如環轉,備極形容,披讀一過,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膽俱碎,所謂繪風有色,繪水有聲者。”

力有不逮,譯文不及原文皮毛,建議有一定閱讀能力者,讀原文更有切膚之痛。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館中複原的震中民居內部|攝影 餘少鐳

蒲鬆齡《聊齋誌異》中也有一篇《地震》,比《磁州地震記》略為遜色,原文附下,有興趣的朋友可比讀一下:

聊齋誌異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餘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複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

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最後,願死者安息,縱做鬼,也銘記。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漢旺廣場拍到的雕塑,頭部還在地上|攝影 餘少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