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中國全民低幼化背後的悲劇

“挖呀挖”:中國全民低幼化背後的悲劇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恐怕誰都沒想到,一首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兒歌,竟讓全中國人著了魔。

4月28日,抖音用戶“音樂老師花開富貴”發布了一條2分鍾的視頻,一位幼兒園老師坐在黑板前,教幼兒園小朋友唱兒歌《小小花園》:“在什麽樣的花園裏麵挖呀挖呀挖?種什麽樣的種子,開什麽樣的花?”

不到一周時間,這就成了最流行的洗腦神曲,晉升為國民新女神的這位黃老師漲粉300多萬,單支視頻播放量破億,總播放量竟高達2345億次。她近日已開了兩輪直播,僅其中一場收到的禮物就折合200多萬元,“怒賺一套房”,多家MCN機構都搶著要簽約。

起初,很多人覺得這是好事,畢竟幼師社會地位偏低(“月薪三千,不受尊重”),這多少能激起一點世人關注。但關注太多了就未必是好事了:很快就有人懷疑黃老師是為了名利,“好的幼師哪有時間搞直播?”

還有傳聞說她沒有教師資格證,“挖呀挖”也涉嫌侵權,不僅如此,據說她在大火之前就是簽約網紅,現在也已辭職做直播帶貨……最後,“‘挖呀挖’黃老師被網暴”本身又成了全網流量話題。





為什麽這樣一首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兒歌,竟能火爆全網?很多人都想不通。有人猜測“幕後另有高人”,也有人懷疑“有資本運作”,更多人則譏諷那不過是“靠臉吃飯”的翻版,隻不過這回換了個新麵孔罷了。然而,所有這些,恐怕都沒說到點上。

之所以有人願意把一首兒歌不厭其煩地聽上幾十上百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覺得這樣很“解壓”。

在喧鬧的背後,這其實是個被廣泛無解的悲劇:在經曆了長久的封控之後,全社會都已疲憊至極,人們本能地感到頭頂有一片烏雲籠罩,但不知道那是什麽——有些壓力不知來源,有些知道但不能說,有些能說但說了也沒用,就都吞到肚子裏。

你知道生活總要繼續,但又看不見未來,隻不過是機械地重複日常生活節奏,“強忍著絕望活在這世上”。雖然看起來街市熙熙攘攘,無數人也在忙忙碌碌,但他們自己心裏清楚,那與其說是為了更好的明天,不如說是為了打發剩下的時間——那也許就是自己的餘生。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心態下,一首簡簡單單的兒歌才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你可以反反複複地聽,沉浸在一個無憂無慮的迷境中,暫時地逃避外部世界那巨大無邊又難以名狀的壓力。

因此,問題不在於“這麽簡單居然能紅”,而是“正因為簡單才紅”,因為人們要的就是一種“不用動腦”的狀態,任何疲勞過度的人都能迅速理解這一點。

有位老同事曾和我說,他一度極為忙碌,想著在辭職後好好享受下生活,但當他真離職後,在去新公司之前的17天裏(那是他從未有過的長假),發現自己什麽都不想幹,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除了循環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作為背景,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感覺就像植物人”。

這種麻木感和逃避心,當然也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機製:一定的壓力或許可以激發鬥誌,但過重的負荷隻會加速人的解離過程。既然那種壓力無法一舉消除,隻能忍受,那麽人的本能反應就是假裝它不存在,傾向於逃進內心的安全地帶,由此從令人不安的不確定性中解脫出來。這在心理功用上非常接近於催眠:通過沉入無意識狀態,緩解焦慮。



這麽做,是因為人們別無選擇:“人生無樂趣, 跳樓沒勇氣”,內心也早已毫無波動,但人又總得活著。這種看似低幼化的荒誕,正說明人還沒有完全變成工具:隻要是人,在感到自己正在被非人化的時候,總有一種衝動,想要重新證明自己是人。

實際上,五一期間的看似熱鬧的出遊、莫名其妙火爆的淄博燒烤,也是同一心態的產物,人們試圖“做點什麽”,從日常生活中暫時逃離。酒精、電遊、賭博這樣的沉浸式活動,則是另一些選擇,越是生活無聊、情感枯竭、人生失敗的人,往往越是沉溺在其中不可自拔。

從通俗文化中,也能看出類似的病象。近兩年來出現了許多“無劇情發糖”的影視作品,與其說那有何文藝價值,不如說提供社會情緒按摩價值。見過那種什麽劇情都沒有的黃碟嗎?這些糖水劇也像是“潔版小黃碟”,隻是用親親抱抱邊緣性的挑逗替代了赤裸裸的性鏡頭。

這當然也情有可原。如果一段時間比較累,很多人都會喜歡看“不能觸動我情感”的爛片,因為在疲憊的情況下,再被攪動情緒,太辛苦了。有點深度的影片是需要“消耗”精力,如果精力原本就不足了,就不夠用來做這種消耗了;何況情緒被攪動,本身就不是很舒適的體驗。

那麽,這次為什麽輪到了兒歌?

從象征的意義上說,這是遭受生存挫敗的人們,本能地感受到了一種“退行的誘惑”:活得太累了,倒開始羨慕起孩童那樣的簡單生活。按榮格的看法,這是“如同不斷上漲的黑暗潮水似的無意識”:“一個過著退行生活的人,他在尋找他的童年和他的母親,從一個使他無法理解的殘酷冰冷的世界中逃離。”



如果是這樣,那麽唱“挖呀挖”的黃老師之所以走紅,並不是因為她長相如何甜美,而是因為她扮演了人們潛意識中的母親角色:疲憊不堪的人們自願退化為孩童,渴望得到隱秘的情感濡養和治愈,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孩童時期的簡單、快樂不僅是對痛苦生活的安慰,而且是在長大成人的生活中不斷喪失的東西。

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倒退,因為它不是走向自我覺醒,獲得分離與重生,而是回避了衝突,退回到內在的舒適區,在無意識深處尋求曾經失落的東西,由此讓自己恢複完整。在這個母性的洞穴裏,一個人可以沉浸在黑暗、混沌的溫暖深淵中,危險則是可能意味著遠離理性的光亮,因為沉浸可能同時意味著被淹沒、被保護和被吞噬。

然而,這種退化論的建構也開辟了一種可能,隻不過人們不是朝向外部和未來,更未必是自我超越,而是相反,通過一種內源性的需求,退回去挖掘隱藏在內心的“真實”人格,激活記憶,獲得一種內在的精神因素,進而重新認識自我。

這也就是為什麽我那麽在意“勇氣”:我完全理解、也能共情人們那種在疲憊之後所麵對的“退行的誘惑”,但那並不是生活中唯一的可能,至少你無須把意識層麵的自我人格交托給無意識來主宰,相反,我們應當在那深淵裏重新發現內在隱蔽的光。

teddy153153 發表評論於
說明一個道理,其實快樂很簡單,兒歌也可以讓不同年齡段的人感受到快樂,快樂並不需要披金戴銀,也不需要學富五車,更不需要富甲天下。果然是眼裏有什麽,心理有什麽,看世界就會有什麽結果和感慨。挺好的一件事情,都可以得出中國全民低幼化,實在是高。
大豬頭- 發表評論於
一首兒歌在中國火了,那是低幼化,一首兒歌在美國火了,那是美國人民淳樸親切善良的集中體現,理清了這邏輯就能看懂文學城新聞了.
linw 發表評論於
聖上是小學生思維,當然希望仔民是幼兒思維,這就是愚民政策。
GoldenEar 發表評論於
這就叫流行,能有什麽意義啊!嗬嗬,說得探討人生了呢!
Frank1818 發表評論於
不是因為長相好,而是需要母親的感受?黃老師如果長的不好看還會不會火?反華分子的智商有缺陷。另外,台蛙總說中國人窮的吃不起茶葉蛋,但一場直播就200萬打賞,台蛙又視而不見了。
Nevermind666 發表評論於
國內水軍厲害的狠。
隻要肯花錢雇水軍,可以一夜出名,可以打任何排行榜。
flybird 發表評論於
中國人就是鄧小平眼裏的不知足 端起碗吃肉。放下肉罵娘。到了外國馬上治好
寶刀屠龍 發表評論於
無他,就是壓力大的原因
當年考研和出國,刷題和背單詞背到吐
當時買了一堆《貓和老鼠》碟,躺在那看小老鼠折騰貓,腦子完全放空,不願做任何思考
國內現在很多年輕人壓力比我們當年更大,工作學習外當然想輕鬆點
胖得理直氣壯 發表評論於
挺好玩的一首歌不要過多解讀。油管上一隻:my name is 的兒歌也很火10億瀏覽
seewhatisee 發表評論於
中國是有希望的。哈!加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