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和父母旅遊的 00 後,已經崩潰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對於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許多人的感想大概可以總結為兩個關鍵詞:

一個是想念,另一個則是震撼。

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這個 " 五一 " 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 2.74 億人次,創下同期曆史峰值。

早在一個多月前,對假期充滿渴望的年輕人,對久違的五天小長假,就期待滿滿。

和忙亂的工作日相比,假期往往意味著自由、輕鬆和治愈:

宅在家裏,飽覽枕頭山、客廳城、浴室湖的美景,給朋友圈裏 " 人從眾人從眾 " 的旅遊照點點讚,輕鬆達成微信步數小於 100 步的成就。

一掃疲憊,如獲新生。

放假必備節目,在家看人人人人人人,或出門看人人人人人人 / 圖源:四川觀察

但如果你身邊有人在假期後,比放假前還累,甚至還發出了 " 想返工 " 的哀號 ……

那麽很有可能,TA 是假期和父母一起旅遊去了。

旅行?不,是負重前行

最近幾年,人們開始意識到," 說走就走 " 原來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再加上團聚的不易、分隔兩地的苦澀,不少在外地工作學習的年輕人,選擇抓住一切機會,和父母一起到處轉轉。

但是父母的想法,總是和你有一點偏差:

你想帶著家人去旅行,他們想帶著家去旅行。

圖源:微博話題

在爸媽眼中,旅行就像是一年幾度的大遷徙,大有 "帶上全部家當,離開這個傷心的城市 "的勢頭。

而你就是臨時上崗的免費搬運工。

其中你負責扛大頭的重點行李,就是吃的。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八個字,貫穿著爸媽旅遊的始終。

醃魚什麽的都是小意思

哪怕是短短一天的周邊遊,他們也仿佛身處世界末日前夕,要準備好足夠全家人荒野求生一個月的食品,才能安心出發。

準備食品的原則,就是紮實(特別沉)、扛餓(分量大)、營養全麵(種類多、數量大)。

圖源:@今視頻

在年輕人看來可以用來應急補充體力的巧克力、水果糖,統統都是 " 小打小鬧 " 的零食,想帶點薯片和飲料,更是得偷偷摸摸。

真正能入爸媽法眼的靈魂旅行幹糧,是火腿腸、麵包、桃酥、地瓜、黃瓜、西紅柿、八寶粥(人均兩罐起步)、小鹹菜(用來搭配甜味的麵包)。

還得搭配上一個容量 2 升以上的保溫壺,好隨時隨地泡行李箱裏的泡麵。

年輕人想象中的旅遊:背著小小的斜挎包,心情美美噠。

實際上和父母的旅遊:背著 20 斤的登山包,仿佛在逃難。

更要命的是,在爸媽看來,這些食品一旦從家裏背出來,就帶上了宿命的詛咒:不能帶回家,必須在旅途中吃掉。

無論是高山之巔,還是風雪之中,他們總能從包裏拿出一個蘋果或者半根黃瓜:

" 吃嗎?趕緊吃了!背著多沉啊!"

別問為什麽,問就是節儉、有備無患、吃著放心。

一旦你看中了地方小吃,哪怕隻是偷偷瞟了一眼,就會立刻引起爸媽的警覺。

你說的:" 我想買個當地特色嚐嚐。"" 這些吃的在外麵不能買嗎?"

爸媽聽到的:" 你倆準備的那是什麽玩意兒?我不吃!我就要被景點騙錢!我就要吃地溝油炒耗子肉!"

但讓人迷惑的是,這種對食品的敵意,似乎隻針對加工好的成品。

打著原生態、自家種旗號的 " 無公害農產品 ",反而深得父母心,極大戳中他們的消費痛點:

裝在簡陋塑料袋裏的小黃瓜,裝在罐頭瓶裏的野蜂蜜,用紅繩捆在一起的野菜,表皮坑坑窪窪的各類水果 ……

在它們麵前,爸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說買就買,永遠都讓已經不堪重負的登山包雪上加霜。

跟不上爸媽腳步的年輕人 / 圖源:《武林外傳》

與特色農產品類似的,還有特色手工鐵鍋;

以及特色民族風手工紡織四件套,實際上是義烏同款;

還有永遠的紀念品 C 位選手:景點珠寶與手工藝品:

成色非凡的 3 元瑪瑙,《國家寶藏》鑒寶遺珠民間翡翠 ......

曾信誓旦旦地說:" 外麵的東西都坑人 " 的父母,此刻卻原則全無,爭先恐後地 " 交智商稅 "、各種買買買。

然後這些 " 走過路過不買就錯過 ",實際上在某寶上九塊九還包郵的特色紀念品,就都被塞進了行李箱。

塞不下怎麽辦?

那當然是讓你把這兩根黃瓜、三個西紅柿都吃了——要不然多沉啊!

軍訓式旅行

當然,負重前行幹糧儲備還隻是冰山一角,爸媽旅遊更難的,是它的根本性質:" 軍訓式旅遊 "。

何為 " 軍訓式旅遊 "?

大包小裹晝伏夜出,每天打卡多個景點,以突破體能上限為手段,以玩遍城市每個死角為目標,最終得到最高閾值的旅行性價比。

而跟你和爸媽的旅遊,自然而然將歸屬於後者。

對於這場軍旅行,我願將其簡要地歸納為三款項目:早起、暴走、以及擺拍。

怎麽說?

首先,聊聊早起。

在家裏的你可以睡到天昏地暗日上三竿,而不耽誤你的父母已完成晨練遛彎一日三餐,你們完全可以活在平行時空,把短短一天過出中美時差的即視感。

但是,旅行卻可以打破你和父母之間的時間壁,硬生生將你們的步調調成一致。

和父母旅遊,主打一個跟上節奏 / 微博

但凡和父母同遊過的同學,絕對都有如下體驗。

清晨五點,最勤奮的雞仍尚未醒來,蜷縮在賓館的被窩裏正痛苦睡眠的你卻被一把推醒,緊接著你的頭頂傳來招魂般的低沉聲音:

" 你是來旅遊的還是來睡覺的?"

恍惚間,一時分不清這是你母親的催醒還是來自神的譴責。

笑死,睡了個寂寞 / 微博

然後,我們聊一聊 " 極限體能挑戰 "。

如果說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莫等閑 " 是所有父母的旅行格言,那麽 "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 就是每對父母旅行的終極主題。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一定想不到你那沉迷養生整日浸泡枸杞酒的父親能拿出日行千裏的氣勢,仿佛稍不留意就能稱霸五嶽;

而你那歲月靜好,用各種梅蓮竹菊做頭像的母親,能連跑數個景點不帶歇氣。

生怕哪寸土地沒有留下他們的足跡,都是虧了。

圖源 / 知乎

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邊跑。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 / 微博

這個連帶效應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旅遊歸來後的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和渙散的雙眸去上班,搞得同事都要在猜測你是否假期裏有在狂練軍體拳。

最後,不得不提擺拍。

前一陣,熱搜流行了一下 # 全國媽媽統一的拍照姿勢 #。

一時間,熱搜上姹紫嫣紅、百花爭豔,每一個母親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神采,高舉著各自的 " 武器 " 一心豔壓群芳。

能統一所有母親審美的,竟是這些隨風飄揚的絲巾。

某種程度上來講,沒有被母親紅橙黃綠青藍紫的絲巾統治過的相機算不得見過世麵的相機。

旅行的意義

即便如此痛苦,卻好像被父母同遊虐出了 " 斯德哥爾摩 "。

越遊越想遊,越玩越上癮。甚至為了能多和父母旅遊幾次,發展出了無數 " 妙招 "。

比如:

1. 瞞天過海式

車票住宿的錢偷偷花,隻要不讓父母目擊大額支付現場,他們就不知道花了多少錢。瞞天過海,暗度陳倉,不讓父母花錢,隻讓父母享受。

2. 一條龍服務式

自覺充當行走的拍照支架,在各大打卡景點都能輕鬆拍出爸媽美麗帥氣的身姿;

玩轉手機 ipad 導航技術,充當活地圖;景區內的各大休息點、谘詢中心和廁所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隻要爸媽有需求立刻給予指引;

還有老司機牌照,穩穩開車,安全將爸媽帶到車站,抵達景點。

圖源:半島晨報

3. 反客為主式

睡得比爸媽早,醒也比爸媽早,反客為主,做喚醒爸媽的鬧鍾,收拾爸媽的行李,讓爸媽無槽可吐,無錯可嫌。

" 父母虐我千百遍,我待父母如初戀。"

這到底是為什麽?

說到底,要回到旅行的目的:我們的本意真的是來旅遊的嗎? 當然不。

我們的父母很多出生於 60、70 年代,他們身上帶著各自成長的烙印和時代的痕跡。

他們麵對選擇時往往會衡量更便宜實惠的方式,這是上一代樸實的行事習慣和省錢的基因在作祟。

由於對可靠信息的查找能力的欠缺,智能通訊使用能力和旅行經驗的不足,他們更容易陷入 " 土特產 "、" 當地旅遊詐騙 " 的圈套。

造成我們與父母這些深深淺淺的代溝,和哭笑不得的觀念差異的原因,更多的是經驗與時代的不同。

我們可以用很多事物去慢慢填平這些迥異。

像小時候父母學習如何照顧幼小的我們一樣,現在的我們也可以通過旅行學著如何和日漸老去的父母相處。

去實現另一種方式的路上同行。

Huilianghu5 發表評論於
旅遊對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砸錢方式。砸錢砸在什麽上麵?吃的東西在家時就能吃到,包括上飯店。旅遊時不帶食品都靠買是為了方便。怕吃不到合適的東西才多帶些東西。美食遊算特例。我這樣的想法大概也是老年人的想法。
陪父母,配孩子,各有不同。有樂趣也有責任。以後想陪就沒機會了。
林外芭蕉 發表評論於
在這裏發評論的估計年紀都不小了。連我媽來美國探親我都讓她什麽吃的、鍋碗瓢盆都不要帶,帶夠衣服就行,其它的都可以在這裏買,又不是出門逃難的。
car88 發表評論於
還是美國的假期好,三、四個星期一年隨時可以用,不用紮堆幾個時間。不用抄厲害國的作業,嗬嗬。
簡單一點好 發表評論於
有父母在是福氣。大家各讓一步吧。
dada2023 發表評論於

。。。。旅行的意義
即便如此痛苦,卻好像被父母同遊虐出了 " 斯德哥爾摩 "。
越遊越想遊,越玩越上癮。甚至為了能多和父母旅遊幾次,發展出了無數 " 妙招 "。。。。。
一隻熊 發表評論於
疫情三年,今年暑假我們終於可以回國看看爸媽了。大家都老了一截。也打算一起出門玩幾天,估計也免不了有這些哭笑不得的時刻。都是些美好的抱怨啦。
土撥鼠撥土 發表評論於
父母帶的很不錯啊,何況出來玩還要睡懶覺還不如在家睡。
pandachina1 發表評論於
出去玩帶吃的有錯嗎? 帶水帶水果絕對錯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