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背後值得深挖的四個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小小的花園裏麵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在大大的花園裏麵挖呀挖呀挖,種大大的種子,開大大的花;在特別大的花園裏麵挖呀挖呀挖,種特別大的種子,開特別大的花。”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可以說是人潮洶湧、十分火爆,很多人不禁感慨曾經熟悉的“人從眾”模式又回來了。然而,火爆程度毫不遜色於假期人流的卻是短視頻平台上這則《小小花園》的手語歌謠,不僅點讚量迅速達到千萬級,傳播量也在極短時間內破億。魔性又上頭的節奏,讓人不自覺跟著一起“挖呀挖呀挖”,進入欲罷不能的自動循環模式。

一首充滿童趣的手謠之所以能如此爆紅,固然有多方麵的因素,但爆紅之後,爭議也不少,比如,相關視頻涉嫌侵權、原發視頻作者遭到網絡暴力,還有她們賺了多少錢、吸引多少富豪等話題也受到熱議。這說明,“挖呀挖”現象背後折射出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值得引起人們關注和深思。

問題一:網絡時代如何保護原創?

早在2021年3月,某短視頻平台一個博主就發出過“挖呀挖呀挖”的手謠,隻不過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而這次,隨著相關作品的爆紅,有的博主通過直播間獲得網友打賞的商業行為,卻引發了關於侵權的不小爭議。

有律師表示,《小小花園》是由蘇蘇作詞、作曲、編曲的,有的博主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作品並賺取收益,涉嫌構成著作權侵權。

事實上,短視頻正成為互聯網知識產權侵權的高發地。《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同比增長7770萬,增長率為8.3%,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為94.8%;2022年短視頻領域市場規模為2928.3億元。海量用戶和迅猛發展,讓短視頻迅速處於風口之上。麵對巨大的市場蛋糕,內容創作引發的侵權糾紛問題不容忽視。

比如,我們經常碰到的“搬運”“切條”“X分鍾帶你看完一部劇”“一集一部電影”等,很可能就是涉嫌侵權的典型代表。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12426版權監測中心對10萬原創短視頻作者的作品進行監測,其中92.2%的獨家作者和63.7%的非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平均每件原創短視頻被搬運了5次(盜版),問題之嚴重可見一斑。

2020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正式將“視聽作品”列入著作權範圍。2021年12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2021)》,將“未經授權自行剪切、改編電影、電視劇、網絡影視劇等各類視聽節目及片段的”列為“其他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容”。製度的籬笆越紮越緊,有力促進了短視頻行業的健康發展。

但在現實中,由於發現難、舉證難、索賠難,對侵權行為的懲治力度不夠,導致短視頻版權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視頻平台該如何更好履行責任?該如何更好保障權利人維權?如何創新商業模式,讓原創者、使用者和平台實現多方共贏?這些都還需要實踐的深入探索和製度層麵的持續完善。

問題二:網絡暴力幾時休?

“挖呀挖”的爆紅,讓眾多忙著養家糊口的“上班族”回想起兒時的那一份純真,妥妥地把“五一”勞動節過出了“六一”兒童節的感覺。

但與此同時,原視頻作者、教唱幼師等人先後遭遇網絡暴力。在多個“挖呀挖”視頻的評論區,都有不乏質疑、指責博主的留言。有的蓄意挑起各個博主的對立,有的利用AI給教唱幼師換臉來博取流量,還有的甚至直接對博主發起人身攻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類社交平台的興起,網絡暴力問題愈加凸顯。比如,杭州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尋親男孩劉學洲因網暴致死,武漢“糖水爺爺”被網暴逼至停業,高三女生因誓師大會上激情澎湃的發言而遭受辱罵,“粉發女孩”在一片汙言穢語、漫天謠諑中去世……普通人遭遇網暴的風險激增,網暴行為不僅嚴重侵害個人權益,還對網絡空間的秩序和安全造成嚴峻挑戰。再如,“寶馬沒有冰淇淋”事件、“莎莎文具店”事件、“婆孫平移插隊”事件等,拋開事件本身是非不談,網暴似乎已經成為熱點事件的“標配”,且正從蹭熱點向製造熱點升級,這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憂心。

為了打擊網絡暴力,國家相關部門重拳出擊,開展了多輪清朗網絡治理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治理網暴絕非一時之力、一日之功,需要全社會共同付出長久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暴事件中,除了少數直接發動者,還包括大量情緒被挑動的圍觀者。而群體聚合往往伴隨著情緒化的傾向和極化行為,稍不留意便可能會在無意之中成為網暴者的幫凶甚至是本身。或許在眾多“路人甲”的認知中,他們自己並沒有主動作惡的意願。但殊不知,因為網絡的聚集效應,一時興起、微乎其微的惡意卻會匯聚成吞噬他人的致命洪流。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保持更高的自律性,不隨意站隊,不隨意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斷,更不要揮舞著道義的大旗對別人進行審判,而是努力保持客觀、理性和善良。不然的話,下一個“社死”或者被網暴的受害者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圖源:視覺中國

問題三: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一夜成名?

“挖呀挖”的爆紅讓兩位幼兒老師一夜之間成為了眾星拱月的“香餑餑”,賬號名為“毛蔥小姐(桃子老師)”的博主視頻發布於4月24日,目前點讚已經達1014.7萬,賬號漲粉100w+;賬號名為“音樂老師花開富貴”的博主4月28日發布視頻,目前點讚591.1萬,賬號漲粉高達600w+。

同樣是突然走紅,兩位老師的反應不盡相同。雖然都開了直播與網友互動,但是前一位依然是“素人”打扮,在直播的時候反複強調不讓網友們給她刷禮物。後一位看起來似乎深諳“流量密碼”,被曝“直播三天,收入百萬”。隨後,有網友質疑她是MCN機構孵化的網紅,雖然本人也進行了辟謠,但是大麵積的負麵評論還是讓其遭遇了“塌房”危機。

再如,因一場《狂飆》而爆紅了一眾演員。人們發現,有的配角搶抓機會,趁熱把流量變現、接各種各樣的代言廣告,而有的主要演員並沒有因《狂飆》而狂飆,依然堅持在自己的“軌道”裏前行。

麵對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選擇,這都無可厚非。但不論作出什麽樣的選擇,都不應該忘了自己的初心。在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別人作出的個人選擇,我們也應該予以尊重,這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應該有的態度。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直播、短視頻崛起的當下,有的人一夜之間就火了,由成名帶來的高收入,也讓好多人羨慕不已,心裏癢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人生。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隻是比別人更幸運,有些東西是不是會從天而降地落在自己頭上,也不要覺得自己凡事都比別人更加倒黴。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就算你能輕易得到命運饋贈的禮物,最終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與其羨慕一夜成名,不如久久為功。既仰望星空,勇敢追求夢想,也腳踏實地,做好眼前事、練就硬功夫,才是該有的理性選擇,也許哪一天,你也會走到聚光燈下。



圖源:視覺中國

問題四:官方新媒體如何“貼地而行”?

這次現象級傳播事件,也引起了媒體的借鑒。很多“國家隊”的新媒體也不甘示弱,紛紛拿出硬核版的“挖呀挖”。

比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在月球的表麵上挖呀挖呀挖,1731克的月壤帶回了家”,@國家電投的“在貧瘠的沙戈荒挖呀挖呀挖,建多多的新能源造福千萬家”,@中國船舶“在海洋的最深處挖呀挖呀挖,采集珍貴的科研樣品笑開了花”,等等,都起到了不錯的傳播和宣傳效果。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用最萌的語氣,種最狠的花!

不禁要問,“挖呀挖”的流量密碼是什麽?有業內人士就分析,“挖呀挖”可以給媒體頗多啟示,比如媒體應該重視情緒傳播和受眾體驗,打動受眾進而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內容,才會贏得受眾,相反,總是板著麵孔生硬地說教,往往難以入腦入心。對此,“浙江宣傳”曾經推出《傳統媒體幹好新媒體需治“8種病”》《新媒體互動“七大招”》等多篇文章都作了探討。再如媒體應該重視創意表達,盡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一味簡單重複,就不會被網友喜愛。

相信很多人也一直在思考:麵對新興傳播平台的蓬勃發展,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手段創新、內容創新、能力創新等,推出有高度、有溫度、接地氣的新媒體作品?年輕的朋友們願不願意點開我們的文章,有沒有興趣閱讀,會不會主動分享?這是迫切要回答且必須答好的時代課題。

在筆者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讀者在哪裏,受眾在哪裏,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裏,多一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表達,多一些對受眾智商和情緒的尊重,多一些隔屏相交、心意相通的互動,這或許是我們應該從“挖呀挖”現象當中學會的。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昨天滑雪路上聽了聽各種版本,挺好玩的。甚至中國的不少政府機構,高鐵,銀行什麽的,都在利用這個歌謠宣傳本部門的東西。
挺cute的。
seator 發表評論於
哦,還有中非被俄羅斯瓦格納雇傭軍殺死9個中國公民也沒人管
seator 發表評論於
北京醫院燒死29個人不讓說,內蒙露天煤礦埋死50多人不讓說,天天熱點就是這類亂七八糟消息
舊金山叔叔 發表評論於
被一個火線入籍中國的美國女孩,在中國挖呀挖呀挖了那麽多金子,好像大家也沒啥意見嘛。麽如假包換的中國女孩,隻是沒有所謂幼師證,在中國人自己的地盤挖呀挖,就受不了?
藍靛廠 發表評論於
我被洗腦了自己哼了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