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寫給青年的一封信刷屏 凜冬將至 該怎麽辦?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我讀到了兩個莫言版的“伊索寓言”。

1

剛看了B站給五四青年節的短片《不被大風吹倒》。有點感想,決定寫幾個字。

你們一定要點開視頻看看感受一下。



一提到B站的青年節視頻,很多人本能想到的就是《後浪》,前年那個視頻推出來以後,在網上曾經引發過極大的爭議。因為雖然何冰老師在視頻裏慷慨激昂地說,“奔湧吧,後浪”,但好多人會覺得何老師說的、視頻裏拍的,似乎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生活。今天的磚還沒搬,你跟我說什麽聊齋呢?

但今天回頭想來,我倒覺得也不必苛責。因為青年是什麽?青年就是有權利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哪怕那種生活你再咋努力也很難達到。

一個為了結婚彩禮錢發愁的小夥未必不喜歡跳傘,一個為了996成天奔忙的姑娘未必不想有機會cosplay一把,一個為了上學貸款、課業壓力、就業負擔壓的喘不過氣來的研究僧,也許同樣期待著詩和遠方。因為這就是青春,青春就想過得開心一點。

所以,我們不是不喜歡那些奔湧的“後浪”,隻是我們還沒條件實現而已。

其實仔細想想,你刷B站圖的是個啥呢?不就是看那些小哥哥小姐姐去秀你還沒實現、卻很向往的生活麽?

當何冰老師慷慨激昂的祝福“奔湧吧,後浪!”的時候,我是挺樂意接受他的那個祝福的,或者更確切的說,我很懷念兩年前那個視頻所表現出的那種昂揚——畢竟,誰過年的時候還不說句“恭喜發財”“新年行大運”呢?吉利話還是要有的,萬一能換個紅包呢?

所以22娘和33娘很萌的,大家不要黑人家。

隻是,隨後,我們遭遇了2020、2021和2022。

這下安逸了,什麽後浪、前浪,誰都別浪了,安心配合防疫,憋在家裏等著大白上門給你測核酸吧。來,開門,張嘴,說“啊”。

所以,我真的特別好奇,今年的五四,B站還能說點啥。

這種期盼,有點像聽球王貝利預測世界杯,很玄學,也很刺激。

然後,他們今年捧出了這部《不被大風吹倒》,請的是莫言老師,來講了他的那兩個故事。

2

我覺得把《後浪》和《不被大風吹倒》對比一下,會特別有意思:

首先從講述者的台風來說,何冰老師是演員,他念的那些台詞應該都是編劇給他寫的,可是念的聲情並茂,深情款款。而莫言老師是作家,說的詞兒都是自己寫的,卻必須照著稿子才能把文念下來,給不懂“棒讀”是什麽意思的非宅朋友們做了一次經典詮釋。

但這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個視頻,相反,我很喜歡。我覺得這次的感覺比《後浪》好,更實在。

其實,隻要讀過他的小說你就明白了,莫言這個人,其實有點像伊索——他隻講故事,不發評論。哪怕是在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他也這樣。但人家能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就在於此,他總能準確地把握什麽時候該講什麽樣的故事,去擊中什麽樣人的內心。

你看這次他講的倆故事:

一個,是在困境當中,什麽樣的書能幫到你?莫言說是新華字典——輟學後的他就指著這本書識字,為日後一步步成為作家打下了基礎。

另一個,是小時候跟爺爺去打草,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把他們辛苦打的草都刮沒了,但車還在,人還在,莫言說他們勝利了。

這倆故事看似都挺普通的,甚至就像莫言自己承認的,挺“笨”的。但你仔細想想,其實又都含著深意。因為當下的中國青年,好像遇到的就是這樣的困局。

一個時代的青年,能不能“奔湧”,固然要看個人的努力,但也要考慮曆史的大勢。這個大勢很多時候,其實就是這個時代的經濟處在什麽狀態。

我之前在文章中曾經提到過,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戈登曾經寫過一本名叫《美國增長的起落》的書。

在書中,戈登給從1870年到1970年的這一百年中美國人實現“美國夢”提供了一個量化的解釋——“全要素生產率”得增長。

電力、電燈、汽車、電話、飛機、空調、電視等一係列偉大發明和後續的增量式創新在這一百多年中不僅推動了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這個“特殊世紀”當中,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增長率恒定在保持在3%以上,也就是說每二十年,美國人的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就幾乎能翻一番,這才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整體處於一種“奔騰、咆哮”的狀態。

可是,在1970年以後,當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增長下降到了1%左右時,問題就接踵而至了。而這種寒潮首先打擊的也正是美國的年輕一代,“垮掉一代”“頹廢青年”等等問題層出不窮……

嬉皮士,美國的躺平族。

歸根結底,問題不是出在那一代青年頭上,而是時代潮流使然。

什麽是青年,青年就是對時代的氣息最敏感的,也最與之息息相關的那批人。

中國當代青年目前所遭遇的,表麵上看時就業難、考學、考公熱、“內卷”、“躺平”等等,但實質上也是一個極端類似的問題。——即便我們不考慮新冠疫情這個猝然而至的偶發因素,一個事實是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已經放慢下來了。北大光華學院院長劉俏教授前兩年寫過一篇文章,談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問題。按照他的估算,從改革開放到2010年,中國年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一直保持在4%左右。這是一個比美國當年還要驚人的多的數字。但2010年以後,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已經下滑到了2%的層級。結合自身體會,我覺得這個數據應該是可信的。今天的人們回想十年以前,與十年以前的人回想二十年以前,那種增長感顯然沒有那麽強烈了。

而比較悲催的是,這種增長的相對停滯剛好也被我們這代人趕上了,前兩天在一個同學群裏麵和朋友們聊天。有人說我們這一代人真的是最倒黴的一代,畢業時就業緊縮,買房時房價高企,想冒險自主創個業吧,各個風口上都已經沾滿了人……

這種“卷不動了”的生活體會,這兩年來,正在中國青年階層當中逐漸蔓延。而這種蔓延是依照青年所出身的階層自下而上的。兩年前的《後浪》之所以引發爭議,就是因為社會上層的青年還有空間“奔湧”而中下層的青年們已經體會到了危機。各階層之間的感受,在當時還是不一樣的。

而到了今年,“逆風局”的感覺已經蔓延到了社會的每個階層中,中國青年,已經趨近於對時代達成共識——隻要你不還沒到能乘著私人飛機潤去美國的穀愛淩那個層級,逆風的感覺,我相信我們都是共通的。

在增長放緩的大勢當中,這種“逆風”其實是遲早要來的,凜冬將至,所有正處於青春當中的人都該做好準備。

3

那該怎麽辦?

其實就跟莫言老師一樣,我在後台最近這段時間,也經常會收到很多青年讀者的留言:

“小西,要畢業了,所在的城市正在靜態防控,麵試都參加不了,怎麽辦?”

“小西,相繼試了考研和考公,都是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二連敗,怎麽辦?”

“小西,被公司通知‘畢業’了,怎麽辦?”

說真的,我看到這種消息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怎麽回,因為好像說什麽話都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感。莫言老師的那兩個故事,倒是一個可以規避這種感覺的不錯的切入口,就讓我借著解讀,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第一,越在逆風當中,你越要找到一個能把自己“鉚定”在你想要留在或達到的社會階層當中的本事,抓牢它,讀透它,千萬別鬆手。

莫言老師說,在當年的逆境當中,給他幫助最大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其實他想暗示的就是這個意思。

作為一個靠寫字成名的人,莫言人生的成功,得益於他的那支筆,得益於他會講故事,會寫文章。一個人,在一路順風的時代,也許可以有很多種路徑獲得成功。就像前幾年流行過得“京飄”“滬飄”,在那個機遇爆發的時代,一個年輕人可能飄著飄著就突然撞上某個上升氣流,“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了。

但在逆風當中,這樣“飄”是不行的,因為大多數氣流都在“下行”,你要做的不再是“找風口”,而應該是找“根基”,找到一本屬於你的技藝,你的《新華字典》,下苦工去磨煉它、參透它,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未來憑著這一招鮮來“翻盤”。

所以問題隻是,你的那本《新華字典》在哪裏?

就像莫言說的,在困難的時代,“誰家有本書都視若珍寶,輕易不外借。”你必須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書”。珍視它,讀透它,並借它實現你的逆襲。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成不了什麽聖賢,但當逆境來臨的時候,你必須磨煉一下自己,尋個賴以立身的本領,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唯一出路。

第二,在“大風”當中,能不被吹倒,依然站著,就算是一種成功,因為這個時候大家在拚的,不是前進,而是定力。能活下來就是你的成功。

“風來時爺爺沒有躲避,盡管風把我們車上的草刮的隻剩下一棵,我們的車還在,我們就像釘在這個大壩上一樣,沒有前進,但是也沒有倒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勝利了。”

我覺得在這段話裏,莫言想說的就是這個。“凜冬將至”對於每個人也許都是一場災難,但如果你是囧·雪諾,比能在這樣的凜冬當中掙紮著活到最後,那你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

是的,順風時代和逆風時代當中,判別一個人的青年是否成功的原則其實是不一樣的,在十年以前,一個青年成功的標準也許是不斷地升職、加薪,三十歲年薪xx萬。但在未來,別給自己那麽高的要求,別給自己提那麽高的要求,保住工作,保住正常的生活,牢牢的抓住你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你就已經勝過了大多數競爭者了。

而想要站穩了,“不被大風吹倒”,憑借的是什麽?憑借的還是那種“鉚定”,“我被風刮倒在地,雙手死死地抓住了兩叢根係很深的牛筋草,才沒有被風刮走。”所以當起風了的時候,每個人都該趕緊檢查一下,你自己的根紮的還夠不夠深。

多說一句,作為一個也是在膠東長大的人,我要說我們那兒風是很大,但絕沒有大到能把人和車刮跑的程度。所以我覺得莫言老師對風的描寫,肯定是用了一點加西亞馬爾克斯式的誇張。但就像所有魔幻現實主義大師一樣,這個描寫既魔幻又現實——他小時候遇到的那場風,可能沒那麽大。但我們這一代青年,也許將要麵對的“風”,可能真的會很大。

所以你該聽懂莫言老師的這個故事,並做好準備。

如果說,兩年前的《後浪》裏的何冰老師的那些呼喚,還是讓年輕人們去做奔湧的“弄潮兒”。那麽兩年後,《不被大風吹倒》裏的莫言老師,提醒年輕人們做的就是一個逆境中的“頂風者”。這兩種建言之間,本來並無高下之分。但相比之下,也許後者確實更值得你去看看,因為相比之下,這一次的莫言老師,雖然台詞念得不好,卻更像一個誠懇的鄰家老者,囑咐你:“天冷,加衣”。

起風了,青年們,別再“飄”了,趕緊找一根可以錨定自己的、堅固的牛筋草,請抓牢,別被大風吹倒。

全文完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