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媒路透社(Reuters)以T-Day:台灣戰役(T-DAY: The Battle for
Taiwan)為題,報道指稱共諜滲透台灣軍方,甚至連蔡英文維安小組的隨扈也遭滲透。該消息在12月29日經大陸國台辦否認,發言人馬曉光反批民進黨政府利用外宣轉內宣的套路,借由渲染大陸威脅為反中仇中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兩岸諜戰爭議又起之際,中國大陸上檔一部以在陸台灣間諜為背景的電視劇《對手》,開播收視即開紅盤,不隻在大陸輿論場上興起話題,連台灣媒體也有所關注。
事實上,《對手》劇本創作看得到經典美劇《美國諜夢》(台譯《冷戰諜夢》)的影子,後者以美蘇冷戰下的1980年代為背景,一個在美國生活的平凡家庭,夫妻真實身份是蘇聯派到美國的間諜,經過長時間的落地紮根,家庭、親情與友誼最終超越了意識形態,蘇聯間諜臥底變成了美國中產家庭。
美劇《美國諜夢》描述美蘇冷戰期間,一對蘇聯間諜奉上級指令偽裝成一個美國式家庭,潛伏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郊區伺機收集軍政情報。(IMDb)
根據《對手》導演王小槍的說法,該劇發想來自於2018年大陸央視報道的台諜案。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台灣官方在不同場合影射境外敵對勢力正在入侵台灣,包括以中國間諜為名逮捕在台陸生,接著以違反台灣《國安法》起訴王炳忠等統派人士,並大力推動修訂國安五法與訂定《反滲透法》。
中國大陸則在2018年9月15日至17日,通過央視《新聞聯播》與《焦點訪談》節目,以及《環球時報》刊登新聞與評論文章等方式,實名指稱台灣情治人員吸收大陸學生,並鼓勵陸生畢業後投入中國大陸公務體係。央視又在2020年10月連續多日重點報道台諜案,繼李孟居、鄭宇欽之後,再公布破獲蔡金樹、施正屏等兩名台灣學者,指兩人借由學術交流名義搜集大陸資料,成為情搜工具。兩岸不隻在政治場域針鋒相對,在諜戰方麵的敵我意識也不斷升級。
不隻於此,中共官媒《人民日報》曾罕見地在2020年10月15日刊發《告台灣情治部門書》,將台灣情治人員作為喊話對象,呼籲不要被台獨末路戰車綁架,更表達歡迎台灣情治部門中擁護祖國統一的有識之士,有機會多到祖國大陸走一走、看一看。這篇內文以勿謂言之不預也一語作為對台檄文,在當時引起不小的兩岸波瀾,台媒斥之為中國賤招,台灣官方則回批勿製造爭端,體現了台海情勢緊張的一個側麵。
撥開現實政治煙硝,諜戰劇需要具備的爾虞我詐、忠誠背叛等元素,同樣在《對手》劇中可以看得到,包括主角如何在接到任務後套誘的成與敗、貓捉老鼠的鬥智,以及間諜網絡大腦─手─棋子之間的矛盾糾葛等等。然而,主角原來作為掩飾的出租車司機、中學教師身份,在苦等不到境外經濟資源的情況下,終將麵對婚姻關係、出車油錢、小孩教育費用種種日常生活的迫問。如同網友所評論的,《對手》其實是間諜劇的殼,內核是社畜的悲慘生活,一個間諜打架打掉一顆牙,卻花不起幾千塊錢來補牙,戲裏戲外都麵臨著社會生活的內卷。
近期熱播的大陸現代諜戰劇《對手》,講述兩個意外滯留大陸的境外間諜李唐(郭京飛飾;右)與丁美兮(譚卓飾;左),為完成上級任務,結為夫妻,以代號鳳凰在廈州潛伏後發生的故事。(微博@電視劇對手)
以當代兩岸為場景的諜戰劇著實有趣,一方麵反映台海雙方實力翻轉之後的懸殊對比,在茫茫神州大地上的台諜,接受著海峽彼岸為了權位晉升的上麵們的指令,仿佛是他們島內同胞們命運的寫照,隻要抗中保台槍聲響起,芸芸棋子們隻能不顧一切往前衝;另一方麵也突顯了在社會層級分化之後,底層眾生的主體性,反而隻能在內卷的哀歎之中才能被動地展現出來。這些細膩的環節,以及對陣雙方人物故事所充滿的煙火氣,或許正是《對手》最為動人心弦,而得到觀眾青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