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知名網絡大V司馬南開始向中國著名企業聯想發起批判,接連製作多期網絡自媒體視頻,指責聯想、其創始人柳傳誌和現任董事長楊元慶的多項“過失”,贏得很多中國網友的支持、點讚,似乎在網絡上掀起一股眾罵、眾嘲聯想的風潮。
客觀來看,司馬南對聯想的批評了無新意,隻是把近年來人們對聯想的批評再有係統的重說一遍,但這樣翻舊賬、炒冷飯的行為還是引起不少歡呼,讓很多人自動自發的站到司馬南身邊,向聯想扔石頭、砸雞蛋。
聯想真的做了什麽對不起中國的事情了嗎?似乎也沒有,它每年創造幾千億產值,為數萬人提供就業崗位,向國家納稅很多,可以說為中國經濟發展貢獻良多。至於網友抱怨,聯想定價國內比國外貴,其實有國外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很多商品都是國外更便宜。
以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的衣服、鞋子普遍比中國要便宜,電子產品筆記本電腦、手機、相機等中國比美國貴不少,美國的汽車、汽油、房子等更是物美價廉,總之中國的很多商品都比美國貴。為什麽如此?稅收稅率、政府政策、經濟規模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商品的價格。
對於很多人不滿聯想走“貿工技”的發展路線,導致其科技水平不高,沒有像華為一樣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做出很突出的貢獻。必須承認,聯想的科技含量確實遠低於華為,其科技研發投入也遠沒有華為大,這是聯想十分明顯的短板,很多人因此對它不滿。但同時也必須承認,聯想仍是一家比較成功的中國科技企業,世界500強之一,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PC生產商,國際化戰略也比較成功,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聯想像所有企業一樣,有短板、有不足,有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的地方,但從各方麵看,它仍是值得中國人肯定的創業成功典範。既如此,為何有眾多中國網友主動站到司馬南一邊,對聯想口誅筆伐,“資本家”、“買辦”等一頂頂大帽子向柳傳誌、聯想扔過去,似乎要滅之而後快。
“資本家”、“買辦”這些詞可謂透露了網友的普遍心態,和他們的心理動機,揭示了聯想被攻擊的深層原因。一句話概括即,在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情況下,中國仇富心態漸起,讓原來被淘汰的過時意識形態重新洗腦大眾,促使他們尋找可被攻擊的目標,從而發泄他們對社會現實的憤怒和不滿。即使不攻擊聯想,他們也會伺機攻擊其他目標,這就是中國今天的社會心理狀態。
前一段時間,很多人紛紛攻擊馬雲,現在他們又攻擊聯想和柳傳誌,這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人們對貧富差距拉大的不滿,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焦慮。現在,無數中國人買不起房,娶不起老婆,生不起孩子,為孩子的教育發愁,為老人的醫療發愁,為自己的養老發愁,總之,現實生活的壓力讓很多人心力憔悴、十分不滿,他們需要一個出氣口。
而且,現在中美對抗加劇,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普遍高漲,人們對“外國、外籍”變得敏感、多疑,什麽事都喜歡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這讓中國社會的包容力迅速下降。不是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任正非的廣闊胸懷和非凡智慧,普通大眾更擅長非理性的集體發泄、集體攻擊,特別是在有人故意帶風向的時刻。
中國從來不缺少挑弄意識形態的高手,他們擅於搞階級鬥爭,擅於運動群眾。隻是前些年中國人都在“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大家一直想著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很少有人會被意識形態高手帶偏。但近幾年,中國開始整治各種問題,推動社會邁向共同富裕,一些原來積累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且此時那些左派意識形態高手也蠢蠢欲動,有意利用人們對生活的不滿挑起各種無謂的社會鬥爭。司馬南此時批鬥聯想,可謂是典型的案例。
中國今時確已不同往日,一方麵國家經濟麵臨艱難轉型又遇新冠危機,另一方麵中國幾十年累積的社會問題在經濟發展減速後開始顯現,這兩種狀況疊加難免對中國正常發展帶來一些不利的衝擊和影響。
在此情況下,中國或要小心應對,避免內鬥內亂的情況出現,一方麵采取有效措施減小貧富差距,解決人民關心的住房、教育、醫療難題;另一方麵積極穩妥的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使中國經濟向高端產業鏈和發達經濟體邁進。待中國貧富差距減小,社會問題減少時,中國網民對聯想、柳傳誌等的苛責應該也會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