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中共人大工作會議上表示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製度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麵,製度優勢是一個國家贏得戰略主動的重要優勢。”
習近平之所以會談到“競爭”,是因為10 月 6 日中國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 ( Jake Sullivan ) 會麵後,白宮在發表的聲明表示 :“負責任地管理兩國之間競爭的重要性”,《新華社》發布的聲明則反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
習近平與拜登的敘述方法恰好相反。拜登將對抗或“冷戰”降格描述為“競爭”或“激烈競爭”;習近平表麵上也說“競爭”,實際解釋卻是對抗和爭霸。兩人說法不同但都無法回避中美對抗的現實。
鍾原指出,習近平想在中美關係中爭奪“戰略主動”,但實力不濟、手段有限,隻好把人大的花瓶製度描述為“製度優勢”,還試圖解釋“民主”,實際上是揭露了中共政權正處在腹背受敵的危機中。
報導中提到,習近平說 :“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關鍵在於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權”、“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和製約。”
鍾原提到,“人大代表”是被指定產生,一年隻開一次大會,平時的權力都在“人大常委會”,而人大委員長就是中共政治局常委。所以中共人大也被稱為“橡皮圖章”、“舉手機器”。
報導提到,習近平也直接強調 :“要加強黨對人大工作的全麵領導”、各級黨委要“定期聽取人大常委會黨組工作匯報”、“成為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機關。”
鍾原認為,這是徹底推翻“人民當家作主”的說法,人大不但無法代表人民監督“黨和政府”,反而是接受黨的監督和領導,“人大被明確定義為中共的一個政治機關。”
習近平在談到權力更迭的議題時稱 :“評價一個國家政治製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各方麵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係。”
鍾原解讀,中共的權力更迭往往伴隨激烈內鬥,勝者為王,敗者成為階下囚、甚至被處死。有能力的人都看到了問題所在,卻不允許說,否則就是妄議中央,真正的人才又怎麽可能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係”。
鍾原強調,中共即將進行新一輪的權力更迭,習近平想要連任,當然要防止有人公開反對、攪局,因此借機對黨內喊話,希望能“有序更迭”。
鍾原也表示,中共所謂的“製度優勢”,也許能幫助少數人繼續掌權,但對中國的對外卻毫無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