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可以說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愛國歌曲,之前李穀一、韓紅都演唱過這首歌曲,這次由王菲來演唱的確令人意外,也引來了網民兩極的議論。
有網民表示,王菲對歌曲的詮釋讓這首經典旋律呈現出一種別樣的自在、溫暖、遼闊,營造出一種祥和的包容感。同時也有網民狠批王菲聲音除了不搭配該歌曲之外,還認為她的咬字不夠清晰,唱出了黏黏糊糊的感覺,無唱出歌詞的激昂含意。網民留言吐槽:“咬字問題聽得有點不舒服”﹑“這個調調不倫不類”﹑“吐字實在有點做作”﹑“這種題材的歌還是字正腔圓的好”…直言難道大中華沒有其他歌手可唱嗎?
(網絡截圖)
評論鏈接>>
王菲唱的《我和我的祖國》是“靡靡之音”?
——本文係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記不清具體從什麽時候起,經典老歌《我和我的祖國》突然火遍了大江南北,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無孔不入。我的不少同學表示:我真的很愛國,但是別再讓我聽這首歌了,本來挺好聽的歌,我現在要聽吐了。
9月30日,吊足了大家胃口的《我和我的祖國》電影正式上映,為祖國的70華誕獻禮。由王菲翻唱的電影同名主題曲用了與之前大相徑庭的表達方式,在收獲眾多好評的同時,也引起不少爭議。
支持者說:“這是唯一一首我會單曲循環的紅歌,唱出了不一樣的感覺”;反對者則認為王菲特殊的咬字發音和唱法顛覆了大眾印象中“紅歌”該有的樣子,消解了愛國的宏大莊嚴,甚至將其定義為“靡靡之音”。
關於這首歌曲,類似的爭議在30多年前就發生過了。當時,《我和我的祖國》的作詞者張藜認為,歌曲要唱的不是“我的祖國”,而是“我和我的祖國”,必須關注“我”的情感,於是選擇了唱腔甜美柔軟的李穀一作為原唱。跟今天王菲的境遇差不多,如今德高望重的李穀一老師在當時也被批評“格調低下”“晦暗頹廢”。
翻唱,尤其是紅歌翻唱,其意義不在於精準的複製,而應該引發人們新的感悟並留下新的記憶點。如果說李穀一老師的創新為當時僵化的樂壇吹來了一縷新鮮空氣,那麽在大家聽老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國》聽到吐的時候,王菲的新作則像是大江大海中的涓涓細流,把70年的大國情懷收縮成每一個你我他。
某音樂平台上有這樣一條評論:“王菲這個調,像小女孩放學跟媽媽回家路上,蹦蹦跳跳走在媽媽前麵,看到車,攤販,同學,小吃攤,高樓,人情百態,怡然自得,歡心,沒有壓力煩惱,回頭看看媽媽,銀鈴般的笑聲裏她快樂地轉了一個圈,紅裙子旋轉成一個圓”。
愛國不一定驚天動地,也不一定來源於某個宏大的背景。我們不否認在任何年代都有艱苦拚搏的奮鬥者,但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90年代以後出生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對祖國的依戀,更多來自於歲月風平中的時光靜好,像上文的“小女孩”,她們這代人一定有自己的愛國方式。
愛國也可以淺吟低唱,都2019年了,如果愛國之情還要為了追逐磅礴的氣勢而大喊大叫,反而會失真。這是新時代審美需求的變化,大概也是王菲在歌曲中想要傳達的新意。
這種從宏觀到個體、從磅礴到浪漫的審美趨勢,在《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中也能體現出來。與《建國大業》等作品不同,《我和我的祖國》沒有使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大場麵來調動觀眾情緒。隻是選取了七個普通人所經曆的曆史性瞬間,講述了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的動人故事。這種新的主題與調性,是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形式創新,更容易激發起對觀眾對祖國歸屬感、認同感。
有人會說王菲的唱法不符合紅歌演唱的主流,那什麽是主流呢?
新聞聯播播音員們的正襟危坐、字正腔圓是主流,但當郭誌堅、李梓萌們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發布“主播說聯播”的快手小視頻時,你會批評他們“非主流”嗎?《新聞直播間》是一檔嚴肅的欄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段子手”朱廣權的妙語連珠;各大高校慶祝國慶的MV、標語也脫下了“千篇一律”的外衣,用青春活潑、甚至有些搞怪的形式,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才華朝氣與拳拳愛國情。
主流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地“接地氣”。就像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國》讓我們明白:紅歌也可以單曲循環,愛國也可以很浪漫,主旋律的奏響離不開我們每一個音符的躍動。
我出生於新中國成立50周年,20年來,從做手抄報到寫“給祖國母親的一封信”,到拍MV,我也在用不同的方式慶祝國慶,但心中對祖國的熱愛與依戀之情從未改變,反而愈發深刻、濃厚。當國慶節變成“國民節”,更加“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每一個我們,愛國的形式可能會變,而那精神內核卻會更加穩固和持久。
文/呂京笏(複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