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疑似與導師產生巨大矛盾。
電子郵件中留下遺書:
“沒有殺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
6月12日(周三)晚上,佛羅裏達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陳某失蹤。因為近期論文問題,身邊的朋友都感覺其與以往不同。
於是,大家紛紛到陳同學經常出現的地方尋找,結果都不見蹤影。
朋友發短信、打電話都沒有回應,見事態不妙,大家最終要求校警出麵幫忙尋找,並在朋友圈和學校內部發布尋人啟事。
(圖源:美國中文電視)
但,12小時過去,直到周四早上,仍舊沒有陳同學的下落...
直到上午,有人去實驗室時,才發現陳同學已經身亡,警方初步調查死亡原因應該是自殺。
據美國中文電視報道,陳同學今年30歲,正在佛羅裏達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攻讀博士學位,生前疑似與華人導師李某產生巨大矛盾。
在陳同學自殺後,他的郵箱中設置了一封定時郵件,他的父母、女朋友以及他在佛大的導師李某均收到了這封“遺書”。
(圖源:美國中文電視)
據知情人士透露,陳同學曾在讀博士期間,曾多次透露出自殺的念頭。相關同學表示,關於陳同學的死,他的導師難辭其咎。
今年年初,因為一篇博士論文,陳同學和導師李某矛盾激化,原因是:
陳同學的論文已經投稿成功,即將發表,但是他隨後發現起始的數據有誤,以至於整個論文被“全盤否定”。
於是向導師申請撤稿,可是導師非但不同意,而且認為這篇論文可以直接發表。
(圖源:美國中文電視)
陳同學由此而產生了極大的內疚情緒,並擔心自己未來的學術生涯。
導師曾告訴陳同學,現在隻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就是撤銷論文,這也意味著陳同學6年時間全部荒廢,沒有辦法獲得博士學位;
第二個辦法就是裝作不知情,直接將論文發表。可是陳同學擔心,有明顯數據錯誤的論文一單發表,有一天被同行看破,影響其他人的研究不說,從此自己的學術生涯也會斷送。
有同學事後表示,這或許是他選擇“離開”的真正導火索。
(圖源:美國中文電視)
還有陳同學生前好友表示,他一向樂觀開朗,但是導師長期以來一直壓迫和剝削他,動輒拿無法畢業來威脅他。
可以用“野蠻”來形容。
在發現論文數據有誤後,陳同學秉持著學術嚴謹的態度,一直堅持撤稿,但是沒有得到導師的答允,兩人為此爭吵許久。
(圖源:美國中文電視)
在陳同學的電腦中,發現了很多有關如何自殺的信息。
在他的個人主頁中,他的簽名是——“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
難以想象,陳同學生前的心裏壓力有多大,以至於無法向親友傾訴,而選擇一人默默承受。
(圖源:美國中文電視)
如今,警方已經介入調查,陳同學的父母也已經準備去往美國。
問題的關鍵是,如果陳同學的生前好友所言屬實,他的的確確遭受過“野蠻”的對待,在畢業論文問題上,明知有問題,還有逼迫學生發表。
這難到還是一名導師應有之作為嗎?
整整六年的時間,都在為自己的熱愛的研究傾盡心力,得到的卻是一個“造假就可以拿學位”的回答,這恐怕並不是陳同學的“初心”。
早在2017年,北大一名女生唐某赴美留學,畢業於北京大學2004級空間物理專業,在美國猶他州大學做導師助理研究員。
向佛羅裏達大學的陳同學一樣,先是失蹤,後經人尋找發現已經自殺身亡。
一些猶他州大學的學生認為,唐曉琳的死可能與她的導師Saveez Saffarian對她施加了過大的壓力有關。
從已知的唐曉琳經曆來看,她度過了漫長的讀書生涯。2004年進入北大就讀空間物理專業,2008年本科畢業後去往美國猶他大學讀研究生。
隨後在猶他大學的生物物理專業讀博士,做的方向還是難度相當高的病毒RNA(項目)。
這是她攻讀博士學位的第7年。根據唐曉琳同學的說法,在這7年中,她一共發表了6篇文章,但仍然未畢業。
一位自稱是唐曉琳師妹、同在美國讀書的匿名網友表示,唐曉琳“有時候要半夜去實驗室守著實驗,特別辛苦”,“記得有次和她吃飯,吃完了都晚上10點了,她還要回實驗室看結果。”
同時這位網友還表示唐曉琳在讀博過程中曾換過導師,“之前導師據說對她和另外一個中國女生不是特別好。”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唐曉琳離世後,她的導師第一時間刪除了科研團隊裏關於唐曉琳和另一名中國女生的資料。
大家還記得那個被逼著喊導師“爸爸”,在母親麵前跳樓自殺的陶崇園嗎?
看著他與導師之間的聊天記錄,感覺陶崇園不像是一個沉浸在學術中的研究生,更像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隨時等待著導師王攀的命令。
不管導師說什麽,他都隻能回答“到!” “是!”
跑腿給導師買飯,成為了他的日常任務:
甚至導師王攀還阻擾陶崇園出國留學,甚至連找工作都要幹涉。
一個好好的學生,最終卻變成了導師免費的掙錢工具。
相對於中國,外國的研究生製度更加人性化,但是我們依舊聽到了太多留學生自殺的消息。
僅在2018年,就有兩起留學生自殺的消息:
1月份,英國布裏斯托大學華裔法律係學生Justin Cheng自殺;
3月份,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大四中國留學生從12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麽現在的學生心理承受的能力這麽差?對於這些說風涼話的人,不予置評。
隻不過,校園壓迫是真實存在的。學生,是真正的弱勢群體。不知道還有多少上進的學生,在無奈中苦苦掙紮著。
如何保障學生的權益,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導機製,讓學生在學校能夠保持健康的心態學習和生活,是社會以及所有學校都要學習的,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學生的心理素質太差。
最後,萬一你不幸處於和他們一樣的困境中,有排解不了的壓力,請千萬不要一時衝動。
活著,比一切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