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1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最傳奇才女忌日:31歲就去世 被嫌棄的一生(圖)

中國最傳奇才女忌日:31歲就去世 被嫌棄的一生

文章來源: 一條 於 2019-01-21 14:07:1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近現代女作家蕭紅


1月22日,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忌日,

77年前的今天,

她逝世於被日軍炮火攻陷的香港,

享年31歲。

魯迅稱她為天才作家,

她21歲開始創作,

短短十年寫了100多萬字,

《生死場》《呼蘭河傳》是她最有名的作品,

都誕生於戰爭逃難的顛沛流離之中。

話劇《生死場》,1999年


著名話劇導演田沁鑫,

1999年改編《生死場》,一鳴驚人,

蕭軍的女兒、北京作家協會秘書長蕭耘說,

“我從來沒有想過《生死場》可以搬上舞台,

蕭紅也沒有想到,蕭軍也沒有想到,

魯迅也沒有想到,所以說這是一個奇跡。”

今年正好也是話劇《生死場》誕生20周年,

我們請來了田沁鑫導演,

和我們一起聊聊蕭紅,

緬懷這位傳奇女作家的一生。

自述 田沁鑫 撰文、編輯 陳星、石鳴

蕭紅肖像


1911年農曆五月初五,黑龍江呼蘭城一個有三十多間瓦房的大宅院裏,一名女嬰呱呱墜地了。因為迷信,認為出生在端午節不吉利,她的出生日期被修改為五月初六。

她叫蕭紅,原名張乃瑩,代表作《生死場》、《呼蘭河傳》。她一生與5個男人有過糾纏,漂泊過10個不同的城市。最後因為一次錯誤的手術,氣管被切開,31歲早逝於香港,死之前連話也不能講。

她的創作,與她的情感、她的時代背景深刻地交纏在一起。

舒淇曾經說過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就是蕭紅,金庸也盛讚過蕭紅的才華。一手發掘出張愛玲的夏誌清曾經非常後悔“放過”了蕭紅。
左:蕭紅 右:張愛玲


1979年,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麵世,他特意寫序解釋,沒有寫蕭紅是因為沒有及時接觸到她的作品:

“(直到)我生平第一次有係統地讀了蕭紅的作品,真認為我書裏未把《生死場》《呼蘭河傳》加以評論,實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

“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最早發現蕭紅文學天才的是她的第二個情人蕭軍。

他們第一次見麵的時候,蕭紅正是一個棄婦,衣衫不整,大著肚子,她的男人不知所蹤。她獨自住在旅館裏,欠了一屁股債,走投無路,要被賣到妓院裏去。

1934年蕭軍與蕭紅在哈爾濱


蕭軍一開始並沒有對她多加留意,直到突然發現了她隨手寫的一首小詩。將近半個世紀之後,蕭軍仍然記得那些詩句:“這邊樹葉綠了,那邊清溪唱著:……——姑娘啊,春天到了。”

“這時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變了……出現在我麵前的是我認識過的女性中最美麗的人!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蕭軍下決心,“必須不惜一切犧牲和代價拯救她,拯救這顆美麗的靈魂。”

蕭軍把她救了出來,帶著她走上了文學的道路。讓她名震文壇的,則是魯迅。

當時還是默默無聞的蕭紅和蕭軍給魯迅先生寫信


1934年11月30日,魯迅在內山書店約見蕭紅、蕭軍


1934年的秋天,住在上海四川北路租界的魯迅收到了兩份手稿,以及一張合影。這兩份手稿分別是《生死場》和《跋涉》,這張照片,是一幀蕭紅與蕭軍的合照。

兩年之後,美國記者斯諾采訪魯迅,“中國最優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魯迅在列舉了茅盾、丁玲、蕭軍等人之後,又特別提及:“田軍(即蕭軍)的妻子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35年12月,魯迅盡全力促成了《生死場》的出版,並為小說寫了序。胡風寫了讀後記。24歲的蕭紅一夜成名。

上海容光書局1935年版


《生死場》寫的是人的生、老、病、死。

1920年代,東北兩個村莊裏的農民們,“就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豬在撲棱撲棱生小豬,人在撲棱撲棱生小孩。那麽容易地就生了,死也就是這樣就死了。”成功改編過話劇《生死場》的導演田沁鑫說。

病了沒錢看醫生,窮得養不起孩子,隻能把孩子摔死,難產的孩子隻能用刀子硬攪出來,女人癱在床上,身上生了蛆,男人置之不理,詛咒她早死……
話劇《生死場》劇照,1999年


一個24歲的年輕姑娘,筆下沒有任何甜蜜之處,甚至是一種恐怖的意象:

五分鍾過後,姑娘仍和小雞一般,被野獸壓在那裏。男人著了瘋了!他的大手敵意一般地捉緊另一塊肉體,想要吞食那塊肉體,想要破壞那塊熱的肉……於是一切音響從兩個貪婪著的怪物身上創造出來。

“很少有人能像蕭紅這樣的描寫,隻有她能將‘生’和‘死’的荒原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最早研究蕭紅的專家葛浩文如此斷言。

“在鄉村,永久不曉得,永久體驗不到靈魂。”“隻有物質來充實他們。”

桂林上海雜誌公司1941年5月版


蕭紅沉痛的生命意識,在她後來的《呼蘭河傳》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麽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麽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麽辦法,誰老誰活該。

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

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親死了兒子哭;兒子死了母親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來哭。

茅盾為《呼蘭河傳》寫了序。“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俗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1930年代,蕭紅和張愛玲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兩位女作家。田沁鑫說:“張愛玲本身這個人就比較清高,文筆很尖刻。蕭紅是北方女孩,文風非常樸拙,很像兒童。張愛玲有時候會批判一下,蕭紅好像都不太會批判,蕭紅是真實。”

小蕭紅與母親,1915年


1935年,蕭紅在魯迅居所門前


魯迅說,蕭紅有著“越軌的筆致”,“明麗和新鮮”。她的語言本身充滿魅力,這種魅力是經不起轉述的,隻能經由直接閱讀而領會。例如《呼蘭河傳》的結尾: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八十,就死了。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院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

“幾乎是無以複加的稚拙——單調而又重複使用的句型,同義反複、近於通常認為的‘廢話’,然而你驚異地感到‘情調’正在其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園說。

“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屬於中國式散文的結構藝術……蕭紅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學意義上的‘童心世界’。”

1934年夏,蕭紅在青島櫻花公園


“我好像命定一個人走路似的”

蕭紅31歲就英年早逝,她過了短暫的一生,顛沛流離的一生。

丁玲見過她之後,就對友人預言:蕭紅決不會長壽的。“當我說這話的時候,我是曾把眼睛掃遍了中國我所認識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種無言的寂寞。”

她19歲,還在哈爾濱上學的時候,曾經是“剪著整整齊齊的短發,大大的眼睛特別有神,穿著白褂青裙,白襪青布鞋,行動敏捷,舉止大方。”

在北平女師附中讀書的蕭紅,當時19歲


然而,她23歲第一次見魯迅、許廣平時,許廣平卻注意到:她愛笑,天真無邪,年輕的麵龐,然而頭發已經過早地花白。

許廣平猜測她有過不尋常的人生經曆。她不知道的是,蕭紅20歲時,便已有過未婚懷孕生育過。

懷孕時,她的男人無故消失,她身無分文,被旅館老板扣押為人質。恰逢那一年夏天鬆花江發大水,她獨自大著肚子逃難,從二樓陽台上翻下來,坐了一條小船,最後找到蕭軍會合。
1932年,哈爾濱市區發生水災,蕭紅第一次遇見蕭軍


蕭軍陪同生育後的蕭紅在公園散步,1932年秋


她與蕭軍在一起之後,即將出生的前男友的孩子成為了生活的負擔。身為母親,蕭紅硬著心腸,不喂孩子一口奶水,六天以後,她親手將孩子送了人。

與蕭軍相戀之後,她跟著他,一路從北向南逃難,哈爾濱、青島、上海、武漢。最後兩人在西安分手。分手時,蕭紅還懷著蕭軍的孩子。

蕭軍與蕭紅


蕭軍有嚴重的大男子主義傾向,還有家庭暴力行為。“那個叫S(指蕭軍)的人,是不斷地給她身體上的折磨,像那些沒有知識的人一樣,要捶打妻子的。”

有一次,朋友們看到蕭紅的眼睛青腫。蕭紅掩飾說是自己不小心跌傷,蕭軍卻不屑地說:“幹嘛替我隱瞞?是我打的。”




蕭軍曾有過從軍的經曆


蕭紅與蕭軍在上海的最後合影,1937年


兩人在上海的時候,蕭紅漸漸有了喝酒抽煙的習慣。那時候蕭紅的“臉色很黃,樣子也很憔悴”,以至於旁人以為她有吸鴉片的惡習。

蕭紅和蕭軍分手後,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婚禮上,胡風提議讓新郎新娘談談戀愛經過。蕭紅說:“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麽過高的希求,我隻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隻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

“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這種狀況(指有孕在身)的人,還要什麽名分。可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
蕭紅與端木蕻良在西安,1938年


然而,端木蕻良也沒能給蕭紅需要的照顧和愛護。婚後不久,兩人又要逃難,從武漢逃到重慶。端木拿了唯一一張船票,撇下蕭紅一個人先走了。

蕭紅此時已有八個月身孕,大著肚子,淩晨在碼頭上摔了一跤。她躺在地上,半天起不來。四周無人,她望著天上的星星,感到一種從沒有感受過的平靜。

後來她跟友人說:“我總是一個人走路,以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後去日本,現在的到重慶,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走路。我好像命定了要一個人走路似的……”

蕭紅在西安,1938年


“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

大多數人對蕭紅的印象是“敏感、軟弱、被動”。蕭軍自己說,他從來沒有把蕭紅當做一個“大人”看,“一直把她作為一個孩子——一個孤苦伶仃、瘦弱多病的孩子來對待的。”

然而,研究蕭紅的日本專家平石淑子認為,蕭紅具有非常獨立的性格,“總是不顧他人眼光,主動去感受社會”,“周圍的人們越是保守,她越是具有反抗精神”。

無論我們認為蕭紅的命運多麽悲劇,可以看到,每一步轉折,其實都是她的主動選擇。

二蕭與友人在上海,1936年


19歲,為了求學,反抗家裏給她定下的婚事,不惜離家出走,與家人斷絕關係。在那段孤立無援的時期裏,她曾在大街上見到自己的親弟弟。弟弟勸她回家,但是蕭紅堅決拒絕。

抗戰全麵爆發之後,救亡圖存成了主旋律。蕭紅因《生死場》成名,身上早就被貼上了“抗戰作家”的標簽,然而她卻主動質疑這個標簽,反對作家上戰場“體驗生活”。

她的理由是,不上戰場,也可以體驗生活:“我們並沒有和生活隔離。比如躲警報,這也是戰時生活,不過我們抓不到罷了,即使我們上前線去,被日本兵打死了,如果抓不住,也就寫不出來。”
1938年蕭紅在西安,同年與蕭軍結束了6年的關係


蕭軍打算投筆從戎,蕭紅堅決要寫作,兩人終於分道揚鑣。蕭軍本來和她約定“分手以後,萬一我不死,我們還有再見的一天,那時候如果你沒有別人,我也沒有別人,如果雙方同意,我們還可以共同生活下去。”

私下裏,蕭軍對自己的朋友說,蕭紅不是合格的妻子,但他“決不率先拋棄她”。於是蕭紅承擔了提分手的責任,要和他“永遠訣別”。

蕭軍還想挽留她,提議等孩子出生後再分開,如果蕭紅不想養育這個孩子,可以他來養。但是蕭紅沒有回應。

朋友們都反對蕭紅和端木蕻良在一起。在旁人眼裏,蕭軍蕭紅的組合,是抗戰文學的一個精神代表。端木蕻良,則是反麵的小資傾向的代名詞。

當時,朋友們都反對蕭紅和端木蕻良在一起


駱賓基曾問蕭紅:“你離開蕭軍,朋友們是不反對的。可是你不能獨立地生活嗎?”蕭紅反問道:“我為什麽要獨立生活呢?因為我是女人麽?”

“蕭紅短暫的一生都是與‘保護者’一同度過的……她知道在那個時代,女性想要一個人走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主動選擇合適的‘保護者’。她實際上想讓他們為自己走上獨立的道路遮風擋雨,或者作掩護。”平石淑子說。

“然而現實中他們都將蕭紅視為弱者,對她像對待孩子一般……她一生想要切斷的就是‘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之間產生的絕對權力關係,或者說,男女之間默默滋生的權力結構。然而,社會還遠沒有進步到這一步,連解決問題的契機都未出現,她就去世了。”




話劇導演田沁鑫


我跟蕭紅的緣分開始得很早。八十年代中期,有過一次蕭紅熱,出了很多蕭紅的書。張愛玲是後來才熱的,之前是蕭紅。

那會兒我上中專,十幾歲,喜歡文學,經常坐公交車去朝陽門,那裏有一個人民出版社的書店。我讀到她的第一本書是《呼蘭河傳》。

我還記得看她的散文集,知道蕭紅和蕭軍談戀愛,書裏都有圖片。

兩蕭談戀愛,1932年


她的散文寫得有意思,很生動。有一篇是她描寫自己的饑餓,那時候她和蕭軍在一起,兩個人很窮,蕭軍在畫電影海報,也教一些學生,但是掙不到什麽錢,買不起吃的東西。她餓到說,桌子腿要是能吃,她就把桌子腿吃掉,等等。

她喝一些放了鹽的水,這樣能補充一些體力。她住的樓道裏麵,鄰居家門口有送牛奶的,她就很想去偷那個牛奶喝。蕭軍有的時候難得帶回來一點吃的,比如一個列巴,結果他隻顧自己吃,吃到都快沒有了,突然想起來說,哎呀你還沒有吃。

哈爾濱商市街25號,蕭紅、蕭軍住過的小屋





我覺得她寫的東西真的是特別實在。這個人不炫技,文風非常樸拙。就像一筆一筆素描一樣,畫到了房間的每一個部分。

一般我們寫東西,不知道為什麽落筆的時候常常會虛榮,想拔高自己,或者是囉嗦,很難如此準確地來描述。蕭紅在這一點上,真的是很幹淨的一個人,毫無雜念。我覺得她就不是凡間的一個濁物,是一個有靈性的小天才。

田沁鑫眼裏,“蕭紅是很幹淨的一個人”





看了《生死場》我忍不住心跳

我看蕭紅的《生死場》其實是後來的事兒。

1996年我在深圳的一個廣告公司工作了一年。當時我的情感上也遇到一些困境。在那邊也沒有戲看。我是戲校長大的,學過刀馬旦。畢業的時候我也沒覺得自己多麽熱愛戲劇,可是一遠離,我就突然發現自己特別想看戲。

當時我住在一個好朋友家裏,她是人民大學畢業的,特別熱愛戲劇和文學,家裏有很多書。我就在那兒看懂了曹禺的《雷雨》。
田沁鑫舊照


我也是在她那兒第一次接觸到《生死場》。是一本《文學概論》,我一看蕭紅,就停下來看《生死場》是一個什麽內容。看了以後我忍不住心跳,我覺得如果有一天把它搬上話劇舞台,將會是極其好看的一個戲。

1997年我回了北京,做了《斷腕》,後來中央實驗話劇院院長趙有亮先生就找到我,讓我排戲。我跟他說了兩個戲,一個是賈平凹的《佛關》,一個就是蕭紅的《生死場》。

田沁鑫,1999年


1999年,我就在原中央實驗話劇院排出了蕭紅的《生死場》,這也是我到國家級院團做的第一部話劇。演出非常受歡迎,我也因此得了很多獎。

當時《讀書》雜誌邀請了一批現代文學的專家、蕭紅專家,包括錢理群、趙園、季紅真等等,在三聯書店開了一個座談會,討論這個戲。

話劇《生死場》片段


大家都很興奮。趙園老師說,這滿台遊走的,是蕭紅的精魂。錢理群老師說,以前覺得原著《生死場》中前半部好,寫抗日的後半部不好,現在看來也不太全麵。

評論家們感歎說,沒有想到這樣一部話劇,有改編,但仍然忠實於蕭紅的氣質,可以重新把蕭紅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和位置,讓我們重新認識。

話劇《生死場》片段





我跟24歲的蕭紅交朋友

我排《生死場》的時候是29歲,蕭紅寫《生死場》的時候是24歲,我很注意這個年齡。我是跟24歲的蕭紅交朋友,我心中她就是一個梳著小辮子的女孩,我盡可能跟她溝通。

她和蕭軍有一張合影,蕭軍站在她後麵,她咬著一隻煙鬥。我改編的時候,有時就會翻開書,看一看她的這張照片。




當時田沁鑫看到的二蕭合照





魯迅先生為什麽說她是個天才作家?她才24歲,就觸及了一個終極問題,生死的問題。我24歲的時候,我覺得我還睡著呢,還沒有睜眼看世界。她怎麽會這麽厲害?

全篇叫《生死場》,一生一死一生一死,就緊扣主題。我很少能看到生死連得這麽近。如果拍電影的話,我覺得《生死場》可以拍出一部伯格曼式的電影,它有這個哲學基礎。




話劇《生死場》片段





有人說,蕭紅有女性主義傾向。還有人分析蕭紅的抗日思想。我覺得她並沒有那麽多的理論。整本小說,都是這個傻乎乎的蕭紅,聰明異常的蕭紅,把對生活的直接感受寫了出來。24歲的她,我覺得是真實。

如果她真的有女性主義理論的話,她或許可以多活幾年?她31歲就去世,我覺得和她早年的經曆有很大關係。

她身體很弱,但是又比較傻,喜歡蕭軍,就陪著他一起玩,餓就餓著。她也沒有什麽心眼,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家長的眼光,社會的眼光。




早年的二蕭生活貧苦,經常挨餓





蕭紅和端木蕻良





我個人覺得蕭紅也不是很會照顧人的。她小時候家境很好,是一個貴族小姐嘛。幹不好生活裏的事兒,也不知道怎麽去跟人打交道。一開始,男人覺得這個小妹妹挺可愛的,到後期本性流露,也不是一個多會經營生活的人。

她又要寫小說,追求自己的文學夢想,還要參加社會的交際活動。男人實際上他是要有退路的,有一天沒有人要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家可退。但是蕭紅顯然不是一個“媳婦”來的。

她的貴人是魯迅先生,坊間傳言說她跟魯迅關係很好。我覺得他們倆不可能好,魯迅是惜才。蕭紅對魯迅,應該是依戀吧。像父親、大哥、大叔、老師,各種情感綜合起來比較複雜,是她值得信賴的對象。




蕭紅和魯迅妻子許廣平








《回憶魯迅先生》蕭紅著,1940年出版


其實懂蕭紅好在哪兒的人很少。大家說蕭紅好,蕭軍就說,很多都是我幫她改過的嘛,言下之意,她的好處都來自於他。

端木蕻良也不知道蕭紅的好。蕭紅寫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很鄙視,“你又寫那些東西了。”但是事實證明,蕭紅的文章是所有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裏寫得最好的。

聶紺弩知道蕭紅好,但是說不到點兒上。他有一次表揚蕭紅,結果聽到最後蕭紅不能接受,說唉呀,你說的太好聽了,嚇死我了,然後就捂著耳朵跑掉了。




蕭紅故居現貌





改編了《生死場》五年以後的某一天,我去阿城蕭紅的故居看她。是在下小雪的一個天氣裏麵,院子很大,沒有什麽人。

門口坐著一尊蕭紅的白色的雕像,然後我就跟蕭紅聊天。我說,“我因為改編了你的這個小說,在戲劇界有了一定的影響,調入了國家級的院團,俗世層麵也得了很多獎。當然我說這些你都不會看重吧?”




故居內景





“這幾年來,我也經曆了一些情感方麵的過程,也就很理解你,和這些男人的關係,”說到這裏的時候我哭了,掉了幾滴眼淚,“我說我為什麽會這麽心疼你啊?你這一生很短暫,就活了了31歲,也沒遇到過真正疼愛你的人。”

其實喜歡蕭紅的人,可以把她當閨女養,對嗎?就看著她去寫文章,默默很開心,然後找個保姆,也不用她洗衣做飯。但是蕭紅也沒有遇到這樣的人。




蕭紅與友人梅誌





不過蕭紅自己並不幽怨。她一輩子都是一個樂觀的人,很容易就快樂起來。在香港住院的時候,有一次刮十二級台風,端木在家裏接到電話,說蕭紅病危。端木過海去醫院看她,蕭紅一見到他來了很高興,咯咯咯咯地笑。

臨死之前,茅盾去看她的時候,她還說我們要辦雜誌,還在設想種種未來。

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遺言,“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這“半部紅樓”是她曾經提到過的,將在戰爭勝利之後,和丁玲、聶紺弩、蕭軍遍訪過去根據地、雪山、大渡河之後,合寫的一部小說。




蕭紅在重慶,1939年








她自己在《呼蘭河傳》中寫道:“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麽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她人很皮實,靈魂很澄明,內心很寬廣。就像趙樸初先生形容李叔同似的,“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參考文獻:葛浩文《蕭紅評傳》、駱賓基《蕭紅小傳》、平石淑子《蕭紅傳》、趙園《論小說十家》、蕭軍《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懷念蕭紅》

題圖來自蕭紅傳記電影《黃金時代》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房產大王被清華學霸兒子手撕 曾挪用國企5千萬入獄
B站高管“小姐姐”遭逮捕!曾任職華為等知名企業
利物浦球星若塔因車禍喪生 年僅28歲 十天前剛結婚
已入籍也不保險!川普動手 這10類人恐失去美籍!
為什麽加拿大的豬肉總有股“尿味”?真相竟是…

24小時討論排行

曝殲20纏鬥F35 央視強調“犧牲準備”令小粉紅洩氣
遙祝薄熙來生日快樂 薄瓜瓜發文:最偉大的父親
亞裔女川粉遭逮捕 老公:川普是對的 他為美國好
"大而美法案"眾院219票闖關!5共和黨人一度倒戈
攻台B計劃?美媒曝北京更大野心 垂涎俄資源寶地
烏轟炸庫斯克俄軍指揮部 成功擊殺俄海軍副司令
美國6月非農新增14.7萬人超預期 失業率意外降至4.1%
人民日報紀念李克強冥誕發出了什麽信號
以色列空襲學校避難所!加薩民防機構曝:已25死
中國工程師持旅遊簽入境 對美海關說"來工作" 結果…
印度小哥簡曆90%造假 身兼數職 幹翻矽穀AI創業公司
“大而美”法案過關 盤點9大影響 馬斯克最不開心?
美國率先解除多項限製,中美交易稀土不止換芯片
鑒別一個大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問它有沒有空調!
甘薇送孩子去美國,還帶上了賈躍亭要的桃酥
南方航空機長刺傷領導後身亡 妻子懷疑遭推下樓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最傳奇才女忌日:31歲就去世 被嫌棄的一生

一條 2019-01-21 14:07:17
近現代女作家蕭紅


1月22日,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忌日,

77年前的今天,

她逝世於被日軍炮火攻陷的香港,

享年31歲。

魯迅稱她為天才作家,

她21歲開始創作,

短短十年寫了100多萬字,

《生死場》《呼蘭河傳》是她最有名的作品,

都誕生於戰爭逃難的顛沛流離之中。

話劇《生死場》,1999年


著名話劇導演田沁鑫,

1999年改編《生死場》,一鳴驚人,

蕭軍的女兒、北京作家協會秘書長蕭耘說,

“我從來沒有想過《生死場》可以搬上舞台,

蕭紅也沒有想到,蕭軍也沒有想到,

魯迅也沒有想到,所以說這是一個奇跡。”

今年正好也是話劇《生死場》誕生20周年,

我們請來了田沁鑫導演,

和我們一起聊聊蕭紅,

緬懷這位傳奇女作家的一生。

自述 田沁鑫 撰文、編輯 陳星、石鳴

蕭紅肖像


1911年農曆五月初五,黑龍江呼蘭城一個有三十多間瓦房的大宅院裏,一名女嬰呱呱墜地了。因為迷信,認為出生在端午節不吉利,她的出生日期被修改為五月初六。

她叫蕭紅,原名張乃瑩,代表作《生死場》、《呼蘭河傳》。她一生與5個男人有過糾纏,漂泊過10個不同的城市。最後因為一次錯誤的手術,氣管被切開,31歲早逝於香港,死之前連話也不能講。

她的創作,與她的情感、她的時代背景深刻地交纏在一起。

舒淇曾經說過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就是蕭紅,金庸也盛讚過蕭紅的才華。一手發掘出張愛玲的夏誌清曾經非常後悔“放過”了蕭紅。
左:蕭紅 右:張愛玲


1979年,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麵世,他特意寫序解釋,沒有寫蕭紅是因為沒有及時接觸到她的作品:

“(直到)我生平第一次有係統地讀了蕭紅的作品,真認為我書裏未把《生死場》《呼蘭河傳》加以評論,實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

“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最早發現蕭紅文學天才的是她的第二個情人蕭軍。

他們第一次見麵的時候,蕭紅正是一個棄婦,衣衫不整,大著肚子,她的男人不知所蹤。她獨自住在旅館裏,欠了一屁股債,走投無路,要被賣到妓院裏去。

1934年蕭軍與蕭紅在哈爾濱


蕭軍一開始並沒有對她多加留意,直到突然發現了她隨手寫的一首小詩。將近半個世紀之後,蕭軍仍然記得那些詩句:“這邊樹葉綠了,那邊清溪唱著:……——姑娘啊,春天到了。”

“這時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變了……出現在我麵前的是我認識過的女性中最美麗的人!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蕭軍下決心,“必須不惜一切犧牲和代價拯救她,拯救這顆美麗的靈魂。”

蕭軍把她救了出來,帶著她走上了文學的道路。讓她名震文壇的,則是魯迅。

當時還是默默無聞的蕭紅和蕭軍給魯迅先生寫信


1934年11月30日,魯迅在內山書店約見蕭紅、蕭軍


1934年的秋天,住在上海四川北路租界的魯迅收到了兩份手稿,以及一張合影。這兩份手稿分別是《生死場》和《跋涉》,這張照片,是一幀蕭紅與蕭軍的合照。

兩年之後,美國記者斯諾采訪魯迅,“中國最優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魯迅在列舉了茅盾、丁玲、蕭軍等人之後,又特別提及:“田軍(即蕭軍)的妻子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35年12月,魯迅盡全力促成了《生死場》的出版,並為小說寫了序。胡風寫了讀後記。24歲的蕭紅一夜成名。

上海容光書局1935年版


《生死場》寫的是人的生、老、病、死。

1920年代,東北兩個村莊裏的農民們,“就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豬在撲棱撲棱生小豬,人在撲棱撲棱生小孩。那麽容易地就生了,死也就是這樣就死了。”成功改編過話劇《生死場》的導演田沁鑫說。

病了沒錢看醫生,窮得養不起孩子,隻能把孩子摔死,難產的孩子隻能用刀子硬攪出來,女人癱在床上,身上生了蛆,男人置之不理,詛咒她早死……
話劇《生死場》劇照,1999年


一個24歲的年輕姑娘,筆下沒有任何甜蜜之處,甚至是一種恐怖的意象:

五分鍾過後,姑娘仍和小雞一般,被野獸壓在那裏。男人著了瘋了!他的大手敵意一般地捉緊另一塊肉體,想要吞食那塊肉體,想要破壞那塊熱的肉……於是一切音響從兩個貪婪著的怪物身上創造出來。

“很少有人能像蕭紅這樣的描寫,隻有她能將‘生’和‘死’的荒原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最早研究蕭紅的專家葛浩文如此斷言。

“在鄉村,永久不曉得,永久體驗不到靈魂。”“隻有物質來充實他們。”

桂林上海雜誌公司1941年5月版


蕭紅沉痛的生命意識,在她後來的《呼蘭河傳》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麽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麽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麽辦法,誰老誰活該。

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

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親死了兒子哭;兒子死了母親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來哭。

茅盾為《呼蘭河傳》寫了序。“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俗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1930年代,蕭紅和張愛玲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兩位女作家。田沁鑫說:“張愛玲本身這個人就比較清高,文筆很尖刻。蕭紅是北方女孩,文風非常樸拙,很像兒童。張愛玲有時候會批判一下,蕭紅好像都不太會批判,蕭紅是真實。”

小蕭紅與母親,1915年


1935年,蕭紅在魯迅居所門前


魯迅說,蕭紅有著“越軌的筆致”,“明麗和新鮮”。她的語言本身充滿魅力,這種魅力是經不起轉述的,隻能經由直接閱讀而領會。例如《呼蘭河傳》的結尾: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八十,就死了。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院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

“幾乎是無以複加的稚拙——單調而又重複使用的句型,同義反複、近於通常認為的‘廢話’,然而你驚異地感到‘情調’正在其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園說。

“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屬於中國式散文的結構藝術……蕭紅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學意義上的‘童心世界’。”

1934年夏,蕭紅在青島櫻花公園


“我好像命定一個人走路似的”

蕭紅31歲就英年早逝,她過了短暫的一生,顛沛流離的一生。

丁玲見過她之後,就對友人預言:蕭紅決不會長壽的。“當我說這話的時候,我是曾把眼睛掃遍了中國我所認識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種無言的寂寞。”

她19歲,還在哈爾濱上學的時候,曾經是“剪著整整齊齊的短發,大大的眼睛特別有神,穿著白褂青裙,白襪青布鞋,行動敏捷,舉止大方。”

在北平女師附中讀書的蕭紅,當時19歲


然而,她23歲第一次見魯迅、許廣平時,許廣平卻注意到:她愛笑,天真無邪,年輕的麵龐,然而頭發已經過早地花白。

許廣平猜測她有過不尋常的人生經曆。她不知道的是,蕭紅20歲時,便已有過未婚懷孕生育過。

懷孕時,她的男人無故消失,她身無分文,被旅館老板扣押為人質。恰逢那一年夏天鬆花江發大水,她獨自大著肚子逃難,從二樓陽台上翻下來,坐了一條小船,最後找到蕭軍會合。
1932年,哈爾濱市區發生水災,蕭紅第一次遇見蕭軍


蕭軍陪同生育後的蕭紅在公園散步,1932年秋


她與蕭軍在一起之後,即將出生的前男友的孩子成為了生活的負擔。身為母親,蕭紅硬著心腸,不喂孩子一口奶水,六天以後,她親手將孩子送了人。

與蕭軍相戀之後,她跟著他,一路從北向南逃難,哈爾濱、青島、上海、武漢。最後兩人在西安分手。分手時,蕭紅還懷著蕭軍的孩子。

蕭軍與蕭紅


蕭軍有嚴重的大男子主義傾向,還有家庭暴力行為。“那個叫S(指蕭軍)的人,是不斷地給她身體上的折磨,像那些沒有知識的人一樣,要捶打妻子的。”

有一次,朋友們看到蕭紅的眼睛青腫。蕭紅掩飾說是自己不小心跌傷,蕭軍卻不屑地說:“幹嘛替我隱瞞?是我打的。”




蕭軍曾有過從軍的經曆


蕭紅與蕭軍在上海的最後合影,1937年


兩人在上海的時候,蕭紅漸漸有了喝酒抽煙的習慣。那時候蕭紅的“臉色很黃,樣子也很憔悴”,以至於旁人以為她有吸鴉片的惡習。

蕭紅和蕭軍分手後,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婚禮上,胡風提議讓新郎新娘談談戀愛經過。蕭紅說:“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麽過高的希求,我隻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隻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

“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這種狀況(指有孕在身)的人,還要什麽名分。可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
蕭紅與端木蕻良在西安,1938年


然而,端木蕻良也沒能給蕭紅需要的照顧和愛護。婚後不久,兩人又要逃難,從武漢逃到重慶。端木拿了唯一一張船票,撇下蕭紅一個人先走了。

蕭紅此時已有八個月身孕,大著肚子,淩晨在碼頭上摔了一跤。她躺在地上,半天起不來。四周無人,她望著天上的星星,感到一種從沒有感受過的平靜。

後來她跟友人說:“我總是一個人走路,以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後去日本,現在的到重慶,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走路。我好像命定了要一個人走路似的……”

蕭紅在西安,1938年


“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

大多數人對蕭紅的印象是“敏感、軟弱、被動”。蕭軍自己說,他從來沒有把蕭紅當做一個“大人”看,“一直把她作為一個孩子——一個孤苦伶仃、瘦弱多病的孩子來對待的。”

然而,研究蕭紅的日本專家平石淑子認為,蕭紅具有非常獨立的性格,“總是不顧他人眼光,主動去感受社會”,“周圍的人們越是保守,她越是具有反抗精神”。

無論我們認為蕭紅的命運多麽悲劇,可以看到,每一步轉折,其實都是她的主動選擇。

二蕭與友人在上海,1936年


19歲,為了求學,反抗家裏給她定下的婚事,不惜離家出走,與家人斷絕關係。在那段孤立無援的時期裏,她曾在大街上見到自己的親弟弟。弟弟勸她回家,但是蕭紅堅決拒絕。

抗戰全麵爆發之後,救亡圖存成了主旋律。蕭紅因《生死場》成名,身上早就被貼上了“抗戰作家”的標簽,然而她卻主動質疑這個標簽,反對作家上戰場“體驗生活”。

她的理由是,不上戰場,也可以體驗生活:“我們並沒有和生活隔離。比如躲警報,這也是戰時生活,不過我們抓不到罷了,即使我們上前線去,被日本兵打死了,如果抓不住,也就寫不出來。”
1938年蕭紅在西安,同年與蕭軍結束了6年的關係


蕭軍打算投筆從戎,蕭紅堅決要寫作,兩人終於分道揚鑣。蕭軍本來和她約定“分手以後,萬一我不死,我們還有再見的一天,那時候如果你沒有別人,我也沒有別人,如果雙方同意,我們還可以共同生活下去。”

私下裏,蕭軍對自己的朋友說,蕭紅不是合格的妻子,但他“決不率先拋棄她”。於是蕭紅承擔了提分手的責任,要和他“永遠訣別”。

蕭軍還想挽留她,提議等孩子出生後再分開,如果蕭紅不想養育這個孩子,可以他來養。但是蕭紅沒有回應。

朋友們都反對蕭紅和端木蕻良在一起。在旁人眼裏,蕭軍蕭紅的組合,是抗戰文學的一個精神代表。端木蕻良,則是反麵的小資傾向的代名詞。

當時,朋友們都反對蕭紅和端木蕻良在一起


駱賓基曾問蕭紅:“你離開蕭軍,朋友們是不反對的。可是你不能獨立地生活嗎?”蕭紅反問道:“我為什麽要獨立生活呢?因為我是女人麽?”

“蕭紅短暫的一生都是與‘保護者’一同度過的……她知道在那個時代,女性想要一個人走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主動選擇合適的‘保護者’。她實際上想讓他們為自己走上獨立的道路遮風擋雨,或者作掩護。”平石淑子說。

“然而現實中他們都將蕭紅視為弱者,對她像對待孩子一般……她一生想要切斷的就是‘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之間產生的絕對權力關係,或者說,男女之間默默滋生的權力結構。然而,社會還遠沒有進步到這一步,連解決問題的契機都未出現,她就去世了。”




話劇導演田沁鑫


我跟蕭紅的緣分開始得很早。八十年代中期,有過一次蕭紅熱,出了很多蕭紅的書。張愛玲是後來才熱的,之前是蕭紅。

那會兒我上中專,十幾歲,喜歡文學,經常坐公交車去朝陽門,那裏有一個人民出版社的書店。我讀到她的第一本書是《呼蘭河傳》。

我還記得看她的散文集,知道蕭紅和蕭軍談戀愛,書裏都有圖片。

兩蕭談戀愛,1932年


她的散文寫得有意思,很生動。有一篇是她描寫自己的饑餓,那時候她和蕭軍在一起,兩個人很窮,蕭軍在畫電影海報,也教一些學生,但是掙不到什麽錢,買不起吃的東西。她餓到說,桌子腿要是能吃,她就把桌子腿吃掉,等等。

她喝一些放了鹽的水,這樣能補充一些體力。她住的樓道裏麵,鄰居家門口有送牛奶的,她就很想去偷那個牛奶喝。蕭軍有的時候難得帶回來一點吃的,比如一個列巴,結果他隻顧自己吃,吃到都快沒有了,突然想起來說,哎呀你還沒有吃。

哈爾濱商市街25號,蕭紅、蕭軍住過的小屋





我覺得她寫的東西真的是特別實在。這個人不炫技,文風非常樸拙。就像一筆一筆素描一樣,畫到了房間的每一個部分。

一般我們寫東西,不知道為什麽落筆的時候常常會虛榮,想拔高自己,或者是囉嗦,很難如此準確地來描述。蕭紅在這一點上,真的是很幹淨的一個人,毫無雜念。我覺得她就不是凡間的一個濁物,是一個有靈性的小天才。

田沁鑫眼裏,“蕭紅是很幹淨的一個人”





看了《生死場》我忍不住心跳

我看蕭紅的《生死場》其實是後來的事兒。

1996年我在深圳的一個廣告公司工作了一年。當時我的情感上也遇到一些困境。在那邊也沒有戲看。我是戲校長大的,學過刀馬旦。畢業的時候我也沒覺得自己多麽熱愛戲劇,可是一遠離,我就突然發現自己特別想看戲。

當時我住在一個好朋友家裏,她是人民大學畢業的,特別熱愛戲劇和文學,家裏有很多書。我就在那兒看懂了曹禺的《雷雨》。
田沁鑫舊照


我也是在她那兒第一次接觸到《生死場》。是一本《文學概論》,我一看蕭紅,就停下來看《生死場》是一個什麽內容。看了以後我忍不住心跳,我覺得如果有一天把它搬上話劇舞台,將會是極其好看的一個戲。

1997年我回了北京,做了《斷腕》,後來中央實驗話劇院院長趙有亮先生就找到我,讓我排戲。我跟他說了兩個戲,一個是賈平凹的《佛關》,一個就是蕭紅的《生死場》。

田沁鑫,1999年


1999年,我就在原中央實驗話劇院排出了蕭紅的《生死場》,這也是我到國家級院團做的第一部話劇。演出非常受歡迎,我也因此得了很多獎。

當時《讀書》雜誌邀請了一批現代文學的專家、蕭紅專家,包括錢理群、趙園、季紅真等等,在三聯書店開了一個座談會,討論這個戲。

話劇《生死場》片段


大家都很興奮。趙園老師說,這滿台遊走的,是蕭紅的精魂。錢理群老師說,以前覺得原著《生死場》中前半部好,寫抗日的後半部不好,現在看來也不太全麵。

評論家們感歎說,沒有想到這樣一部話劇,有改編,但仍然忠實於蕭紅的氣質,可以重新把蕭紅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和位置,讓我們重新認識。

話劇《生死場》片段





我跟24歲的蕭紅交朋友

我排《生死場》的時候是29歲,蕭紅寫《生死場》的時候是24歲,我很注意這個年齡。我是跟24歲的蕭紅交朋友,我心中她就是一個梳著小辮子的女孩,我盡可能跟她溝通。

她和蕭軍有一張合影,蕭軍站在她後麵,她咬著一隻煙鬥。我改編的時候,有時就會翻開書,看一看她的這張照片。




當時田沁鑫看到的二蕭合照





魯迅先生為什麽說她是個天才作家?她才24歲,就觸及了一個終極問題,生死的問題。我24歲的時候,我覺得我還睡著呢,還沒有睜眼看世界。她怎麽會這麽厲害?

全篇叫《生死場》,一生一死一生一死,就緊扣主題。我很少能看到生死連得這麽近。如果拍電影的話,我覺得《生死場》可以拍出一部伯格曼式的電影,它有這個哲學基礎。




話劇《生死場》片段





有人說,蕭紅有女性主義傾向。還有人分析蕭紅的抗日思想。我覺得她並沒有那麽多的理論。整本小說,都是這個傻乎乎的蕭紅,聰明異常的蕭紅,把對生活的直接感受寫了出來。24歲的她,我覺得是真實。

如果她真的有女性主義理論的話,她或許可以多活幾年?她31歲就去世,我覺得和她早年的經曆有很大關係。

她身體很弱,但是又比較傻,喜歡蕭軍,就陪著他一起玩,餓就餓著。她也沒有什麽心眼,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家長的眼光,社會的眼光。




早年的二蕭生活貧苦,經常挨餓





蕭紅和端木蕻良





我個人覺得蕭紅也不是很會照顧人的。她小時候家境很好,是一個貴族小姐嘛。幹不好生活裏的事兒,也不知道怎麽去跟人打交道。一開始,男人覺得這個小妹妹挺可愛的,到後期本性流露,也不是一個多會經營生活的人。

她又要寫小說,追求自己的文學夢想,還要參加社會的交際活動。男人實際上他是要有退路的,有一天沒有人要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家可退。但是蕭紅顯然不是一個“媳婦”來的。

她的貴人是魯迅先生,坊間傳言說她跟魯迅關係很好。我覺得他們倆不可能好,魯迅是惜才。蕭紅對魯迅,應該是依戀吧。像父親、大哥、大叔、老師,各種情感綜合起來比較複雜,是她值得信賴的對象。




蕭紅和魯迅妻子許廣平








《回憶魯迅先生》蕭紅著,1940年出版


其實懂蕭紅好在哪兒的人很少。大家說蕭紅好,蕭軍就說,很多都是我幫她改過的嘛,言下之意,她的好處都來自於他。

端木蕻良也不知道蕭紅的好。蕭紅寫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很鄙視,“你又寫那些東西了。”但是事實證明,蕭紅的文章是所有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裏寫得最好的。

聶紺弩知道蕭紅好,但是說不到點兒上。他有一次表揚蕭紅,結果聽到最後蕭紅不能接受,說唉呀,你說的太好聽了,嚇死我了,然後就捂著耳朵跑掉了。




蕭紅故居現貌





改編了《生死場》五年以後的某一天,我去阿城蕭紅的故居看她。是在下小雪的一個天氣裏麵,院子很大,沒有什麽人。

門口坐著一尊蕭紅的白色的雕像,然後我就跟蕭紅聊天。我說,“我因為改編了你的這個小說,在戲劇界有了一定的影響,調入了國家級的院團,俗世層麵也得了很多獎。當然我說這些你都不會看重吧?”




故居內景





“這幾年來,我也經曆了一些情感方麵的過程,也就很理解你,和這些男人的關係,”說到這裏的時候我哭了,掉了幾滴眼淚,“我說我為什麽會這麽心疼你啊?你這一生很短暫,就活了了31歲,也沒遇到過真正疼愛你的人。”

其實喜歡蕭紅的人,可以把她當閨女養,對嗎?就看著她去寫文章,默默很開心,然後找個保姆,也不用她洗衣做飯。但是蕭紅也沒有遇到這樣的人。




蕭紅與友人梅誌





不過蕭紅自己並不幽怨。她一輩子都是一個樂觀的人,很容易就快樂起來。在香港住院的時候,有一次刮十二級台風,端木在家裏接到電話,說蕭紅病危。端木過海去醫院看她,蕭紅一見到他來了很高興,咯咯咯咯地笑。

臨死之前,茅盾去看她的時候,她還說我們要辦雜誌,還在設想種種未來。

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遺言,“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這“半部紅樓”是她曾經提到過的,將在戰爭勝利之後,和丁玲、聶紺弩、蕭軍遍訪過去根據地、雪山、大渡河之後,合寫的一部小說。




蕭紅在重慶,1939年








她自己在《呼蘭河傳》中寫道:“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麽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她人很皮實,靈魂很澄明,內心很寬廣。就像趙樸初先生形容李叔同似的,“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參考文獻:葛浩文《蕭紅評傳》、駱賓基《蕭紅小傳》、平石淑子《蕭紅傳》、趙園《論小說十家》、蕭軍《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懷念蕭紅》

題圖來自蕭紅傳記電影《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