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再提“書記的耳光”:對所有幹部仍一是麵鏡子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中紀委打虎記”專題頁麵

原中共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左二)與農民交談。 菏澤日報微信公號圖

近日,山東《荷澤日報》一篇名為《書記的耳光》的往事回憶文章在網絡刷屏,作者“天闊”回憶他38年前跟隨原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到曹縣韓集“紅三村”,看望83歲的共產黨員伊巧雲老人的一段真實經曆。這位老人曾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當周書記詢問重病在身的老人還有何要求時,老人猶豫了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周書記深感自責,掏出衣袋裏的錢讓鄉鎮書記立即滿足老人的心願。回到縣城參加縣委的匯報會時,他含淚說到這位老人,“現在,在我們領導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誌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說著,周書記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個耳光,“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

這一記耳光是榜樣,也是警醒。“也就是這麽一想,周書記別當事”的一件“小事”,讓周書記以及在場幹部們淚流滿麵,陷入深深的愧疚和自責。幾十年後的今天,讀到這樣的文字,想像當時的場景,仿佛仍能聽見周書記那一記耳光的清脆聲,讓人感慨良多。

這一記耳光,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初心。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是黨的初心和使命。2013年11月,同樣是在菏澤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給領導幹部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既是對8900多萬黨員幹部的勉勵,也是告誡。民胞物與、念茲在茲,正是因為心裏裝著對百姓真切深沉的愛,裝著一名老黨員為民擔當的初心,“老人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這樣的“小事”,才會讓周書記如此自責。

這一記耳光,也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對履職擔當的滿滿敬畏。在其位就要盡其職,沒有讓群眾過上舒心日子,是為官失職,沒有讓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的老人過上好日子,更應該寢食難安。隻有心存對黨的宗旨和群眾重托的敬畏,真心尊重和善待百姓,才會有“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愧疚。

這一記耳光,更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的勇氣。一句“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是捫心自問,也是嚴厲問責。直麵不足的坦然背後,是即知即改、化為行動的決心與勇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的開篇明確提出,全黨同誌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今天,“書記的耳光”對於所有黨員幹部仍是一麵鏡子,可以讓我們不時照一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是不是還不夠強?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沒放在心上?有沒有不實的政績觀和官本位思想?我們不希望聽到自扇耳光的啪啪聲響,我們更期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標的路上,有更多的黨員幹部們以周書記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為榜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改進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多下高樓、出深院,到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和群眾掏心窩,用真情和真心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附:

書記的耳光

這是一件令我記憶了幾十年的事件,每每想起,都令人心潮激蕩。

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仲春時節,我作為電台的記者,有幸隨時任中共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同誌到曹縣革命老區曹縣韓集鄉紅三村看一位楊得誌將軍當年的老房東、老共產黨員伊巧雲老人。隨同的有時任曹縣縣委書記、武裝部部長等6人。

到韓集後,周振興書記沒在鄉鎮和村委停留一步,直奔伊巧雲老人家中。此時老人已重病在身,當周振興握住老人枯瘦的手問老人還有什麽要求時,伊巧雲老人猶豫了一下,說“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帶瘦的豬肉。”說完,老人又後悔了,用另一隻手拍打著周振興的手背:“也就是這麽一想,周書記別當事。”曆來以雷厲風行、低調工作作風著稱的周振興,一下子淚流滿麵。他雙手握住老人的雙手:“怪我,怪我們啊,老人家,對不起您。”他抹了一把臉,回身掏出自己衣袋中的一遝錢,遞到趕來的鄉鎮書記手中,縣、鄉領導紛紛掏自己的衣袋,被周書記一把按住了。無用言說,老人當天就吃上了肥中帶瘦的肉。

隨後,周書記回到縣城參加了縣委的一個匯報會。會上他眼含熱淚地講了一段話,“伊巧雲老人今年83歲,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她犧牲了丈夫和三個孩子。抗戰時期,在抗戰堡壘紅山村,在做楊得誌將軍房東時,為接待來往的將士,她曾一天做過9頓飯,為讓將士吃飽吃好,她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妝。現在,在我們領導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帶瘦的肉。同誌們,我們還有臉當他們的書記嗎?”說著,周書記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個耳光,說,我們這些大大小小書記的臉還叫臉嗎?

這一記耳光打得是那樣清脆,話說得那樣沉重。坐在他身旁的縣委書記一下俯在桌上,低聲哭出聲來。

“周書記,該打的是我,是我,請地委處理我。”一時間,所有與會人員都低下了頭。收起了原先準備好的各自工作成績的匯報稿。

時間已過去38年,可周書記那一記耳光至今回蕩在我的耳畔。現如今,這些老領導早已退出領導崗位,但他們那種為小事的自責,為黨、為國、為民的擔當,樹起了一代共產黨幹部的風範。

願那一記清脆的耳光,能扇去層層不實的政績觀和種種官本位的自尊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