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瘋狂攻擊美國的歌為什麽能爆紅?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最近美國出了一部現象級的音樂作品 This is America,在Youtube上線第一天就有1200萬人觀看,一周內播放量超過一億次。

  剛剛我又去看了一下統計,最新的播放量已經達到了2.2億次。

  考慮到主要受眾90%是美國人,這首歌在美國的傳播之廣是非常驚人的。畢竟全美國總人口也不過區區3億,18歲以上的成年人總數恰好也是2.2億,平均下來,每個成年人都至少聽過一次。

  包括阿黛爾和火星哥在內的各路明星都大力推薦過這首歌;媒體則在對MV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讀,試圖挖掘出埋藏在歌詞和畫麵之後的彩蛋和隱喻。

  如此刷屏的盛況,想來應該不輸當年戰狼在國內的爆紅。

  不過,這首歌之所以讓美國人心情激動口沫橫飛,不是因為它歌頌了美國的強大。

  恰恰相反,是因為它用最衝擊眼球的方式,對當今美國社會最最陰暗最最醜惡的一麵所作的影射:

  愈演愈烈的槍支暴力,陰魂不散的種族對立,無所不在的拜金消費主義……以及對這些現象的刻意低調、忽略、乃至浪漫化的處理。

  這首歌的演唱者是黑人說唱歌手 Childish Gambino,他是一個能編能導能演能唱能跳的全方位鬼才,曾經出演過NBC的惡搞喜劇《廢柴聯盟》,上一張專輯拿過格萊美的提名。

  “這就是美國”的MV一開始是一段歡快的黑人合唱音樂,Childish Gambino 赤裸上身,扭動身體跳著非常怪異的舞蹈。

  在他身後,一個老人光著腳坐下來彈吉他。

  老人的原型,有人認為是無辜遇害的17歲黑人少年特雷沃恩·馬丁的爸爸。2012年,馬丁因為被白人社區保安誤認為是竊賊而遭到槍殺,當時這起案子曾經轟動全美。

  然後,幾乎是毫無征兆地,Childish Gambino  掏出別在腰間的槍對準老人,用行刑式的方式槍殺了他。

  槍聲響起,腦袋開花。

  與此同時,Childish Gambino 唱出了第一句歌詞,“This is America”,歌聲悅耳,但卻異常諷刺。

  在一片混亂之中,人們繼續唱歌跳舞,仿佛完全沒有看到發生在身邊的一切。

  從這一刻開始,整部MV就確定了這樣的荒誕基調。

  在後麵的另一處鏡頭,一群黑人唱詩班唱著歡快的福音歌曲,Childish Gambino 悄悄走進來,接過旁人遞來的機關槍,對著他們掃射。

  這個情節會讓很多人想起2015年的南卡羅萊納州教堂槍擊案。

  同樣,“這就是美國”的歌聲在此時想起,旋律優美,但讓人徹骨冰涼。

  還有一個鏡頭,Childish Gambino 用手比劃出開槍的姿勢,音樂停頓了17秒——這是對今年2月佛羅裏達州一所高中槍擊案中死去的17名學生進行哀悼。

  當然,這些情節影射的是哪個事件其實並不重要,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最近幾年美國發生的任何一起槍擊案。

  Childish Gambinno 兩次開槍殺人後,都有人跑過來,接過他的槍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而受害者的屍體,則被粗暴地拽在地上拖走。

  兩相對比,形成另一層諷刺:即使槍枝暴力如此泛濫,仍然有很多政客把使用槍枝的權利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MV的最後是一組逃跑的鏡頭。Childish Gambino 在一條長長的黑暗甬道裏狂奔,麵色猙獰,驚惶恐懼 。而他的身後,是一群窮追不舍的人。

  與此同時,歌詞唱的是,“你隻是這世上的一個黑人,你隻是一個條形碼;你隻是一條大狗,我把他關在後院的狗舍。”

  這首歌的影響力也開始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尼日利亞就有歌手拍了一部模仿版的《這就是尼日利亞》,同樣曆數了尼日利亞社會裏的種種醜惡。

  所以你看,這首歌是對美國社會徹頭徹尾毫不留情的批判,用中國人的標準,甚至是帶著強烈的情緒,乃至有煽動的嫌疑。

  可是,MV裏影射的樁樁慘案,是美國人心頭的慘痛記憶,是曾經發生、正在發生、還將發生的無奈現實;Childish Gambino 對美國社會唱出的諷刺和悲歎,切中美國人最痛苦的那根神經。

  所以它的爆紅和瘋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媒體對這首歌送上了很高的評價。Slate 網站說,“這是對2018年美國的文化圖景做出的最尖銳的刻畫:一切處在如此完美的不協調之中。”

  CNN 的評論文章說,“Child Gambino 講述的一切,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樣子。我們無數人在唱歌、跳舞、歡笑、創造,卻選擇性地忽略了那些受困在醜陋的陰影裏,掙紮乃至死去的其他人,我們不願意正視他們的存在,因為我們知道那樣會破壞我們想要表現的美好畫麵。”

  《紐約客》則說,歌手“強迫我們重新回到那些對公眾造成心理創傷的重大時刻,可是容不得我們喘息一秒,又逼迫著我們繼續起舞……這支視頻有力地吹響了反抗槍支暴力的號角,有力地描繪了非裔美國人的生存現狀,有力地控訴了一個讓黑人孩子死去的鏡頭如同黑人孩子在車庫跳舞的鏡頭一樣輕易傳播的病態文化”。

  網上的討論大部分也是讚譽之詞,即使有批評,針對的也隻是作品的表現方式,就事論事,幾乎沒有對歌手的人身攻擊。

  我最羨慕美國社會的正是這一點,他們能夠為這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留下足夠的空間。

  試想一下,假如有個中國、日本或者韓國歌手拍出這樣瘋狂揭露自己國家醜惡麵的MV,必然會引起大規模的爭議,被鋪天蓋地的口水唾罵在所難免,各種陰謀論也一定會浮出水麵,本人的黑曆史也會被掘地三尺。

  有一個詞叫“榮譽感”,我不知道英文應該怎麽翻譯,這可能是東亞文化裏最難翻譯、最難讓不明所以的外人理解通透的詞之一,因為它牽扯的是一連串別的關乎麵子和尊嚴、乃至曆史恥辱的複雜感情。

  在東亞傳統文化的語境裏,大家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小到家庭、母校、故鄉,大到整個國家,都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本能維護。

  這種感情樸素真摯,其實挺可愛的,畢竟除非有特別的原因,沒有人會不愛自己的家鄉、不愛自己的祖國。

  但是如果用力過度,這種感情有時候卻成了阻礙問題解決的最大阻力,因為它在我們心中形成了一種防禦性的心理機製。一旦聽到批評的聲音,防禦機製立即啟動,把批評視為別有用心的攻擊。

  類似的例子,我們每個人都耳濡目染,見得太多了。

  比如某個學校有學生死亡,這個學校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想要敦促學校查清事實的真相,而是擔心這樣的事影響自己學校的形象。

  所以他們會跑到發布消息的人那裏破口大罵,要求他刪帖。而當事人為什麽會不明不白地死去,如何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

  我的一個小小的心願是,我們能夠稍稍地切割一下這種急於維護一切的迫切心理,聽到那些對我們的學校、家鄉乃至國家的批評,先想一想,說的是不是事實?

  其實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沒有哪個社會是完美無瑕的,必然都有難以化解的矛盾症結和沉屙爛疾。

  美國人沒有我們這種想要維護一切的心理慣性,再尖銳的批評,隻要說的是事實,就都能夠接受,因為正視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之道。

  從這個意義來說,“這就是美國”,大概可以看成另一個鏡像的“厲害了我的國”。

  美國社會的槍支泛濫和種族隔閡,受困於曆史、製度、國情,至少在目前看來不太可能化解,區區一首歌,看起來似乎也完全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可是,每一個呼籲解決問題的聲音,都如同一條小溪、或者更可能隻是一顆小水滴,可是當水滴和水滴匯聚在一起,最終必然形成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