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享60萬次的紮心視頻:25歲前必須懂4個道理(圖/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第一批90後已經28歲了。

  眨眼間,80後被視為“過時”,90後不再被重視,95後和00後登場。

  你以為從20歲到30歲,整整10年的間隔可以慢慢享受,卻沒想到,時間從來不等人。

  著名的TED演講《二十歲光陰不再來》裏,主講人梅格教授是一位心理診療師。

  她描述了聽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客戶抱怨渣男友的故事。

  

  梅格教授選擇了一條緩兵之計:點頭應和。

  她覺得,客戶確實正在和一個傻瓜談戀愛,但這無所謂,反正客戶也不一定嫁給他。

  20多歲的人有的是時間,一場不順利的愛情不會讓她怎麽樣。

  

  但梅格教授的導師卻催她,趕緊讓客戶認真思考自己的感情生活。

  因為,給客戶有幫助性的建議,最好的時機,就是在她20來歲的年齡——結婚前。

  不然的話,她不嫁給這個男人,也可能嫁給下一個傻瓜。

  

  20歲,是人生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而許多人卻在揮霍它。

  回頭看看迷茫不知自己做過什麽,看上去沒少探索人生、卻一直在做無用功。

  這則五天被分享60萬次的TED演講,也許會讓你有感悟。

  1、選擇決定機遇,行動決定命運

  中國有句成語“知之非難,行之不易”,通俗點說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最近出現一個詞:積極廢人。

  

  自嘲是“積極廢人”,這至少說明他們還有一顆向陽而生的心。

  然而,有的人渴望改變自己,卻又在安逸之中放棄自己。

  

  陳柏霖在《重返20歲》中說道:

  “很多20歲的年輕人以為有很多青春的本錢可以揮霍,但到了這個年齡,也該能清晰地分析出自己的不足了。

  

  10年的時間,根本不夠用來揮霍。

  報紙說20多歲是成年的過渡期;研究人員說20多歲時青春的延長期;記者給20多歲人起的外號是“夾在中間者”和“成年孩童”。

  而梅格教授認為,20歲是具有決定性的十年;

  

  年輕人在這一階段,需要解決自我認識危機,去做一點能提升自我價值的事。

  

  逝去的青春,除了增長皺紋,更應該增長知識,豐富自身的價值。

  臉書創始人紮克伯格,去年在哈佛大學做了一場演講。

  他說:“目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可以比現在的自己更強大;我們是被需要的;有事情能讓我們可以為之努力奮鬥。”

  

  路是走出來的。也許你一開始的目標並不對,但若你不行動起來,你可能永遠不知道它合不合適。

  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維克多·格林尼亞,20多歲時是個花花公子,成日流連在交際舞會之中。

  一次舞會上,他邀請一位女郎跳舞,卻被拒絕:“我最討厭您這樣的花花公子”。

  這句話給了格林尼亞當頭一棒,將他從醉生夢死的生活中敲醒。

  

  他決心告別原先散漫的、辜負青春的生活,發奮苦讀了整整兩年,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入了裏昂大學,受到了有機化學家巴比誒的青睞。

  後來,格林尼亞用8年時間成了出類拔萃的博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多歲正是了解你自身和選擇的時期,是人生中最後一次的發育高峰,一旦錯過,追悔莫及。

  2、擴大人脈圈,不要一個人自我感動

  二十多歲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圈子裏玩耍生活,大家共享相同的樂趣、工作場所。

  但梅格教授告訴我們,別做井底之蛙,走出原有的社交圈子,去認識更多的人,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很大的益處。

  

  上世紀六十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通過連鎖信實驗,推導出了“六度分割”理論:

  世界上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很少的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係,通常六步就可以做到。

  

  這一理論飽受爭議,但不妨礙它在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

  斯坦福大學教授Granovette追蹤了某小鎮282位求職者的求職過程。

  研究結果有些出人意料:在找工作時,提供幫助最多的往往不是親朋好友等熟人,而是那些聯係鬆散的“弱連帶”關係。

  所謂弱連帶,是指互動次數較少、感情較弱、親密程度較低的關係。

  但正是這些關係疏遠、有顯著差異性的人群,有著你的親朋好友所在的圈子不具備的資源。

  

  《開講啦》裏,餘秋雨曾說過:“我們要尋找遠方的自己,創建圈外的生命”。

  

  和“誌同道合的朋友”瞎混的20多歲年輕人,交際圈、知識麵、思維方式、說話方式和工作層麵都被限製住了。

  如果一個宿舍裏都是頹靡的室友們,再積極向上的學生可能也會日漸鬆懈。

  當你抱怨交往過的對象有同種毛病,可能是因為你總在一個圈子裏麵打轉。

  畢淑敏寫到,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蝌蚪,長大了都變做井底之蛙。這不是你的過錯,隻是你的限製,但你要想辦法彌補。

  有了解世界的野心,就該有走向世界的膽量,拘囿於你熟悉的小圈子,你可能終其一生也看不到世界的全貌。

  3、不要等婚後的不幸,為年輕犯下的錯誤埋單

  前段時間,最高人民法院製作了一份關於離婚糾紛的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

  報告內容顯示:73.40%的案件原告是女性。新時代的女性,越來越敢於主動擺脫不合適的婚姻束縛。

  “七年之癢”變成三年,婚後3、4年離婚的數值達到頂峰。

  

  女性日漸獨立是一方麵,而影響離婚率的,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都市的生活總以一種快節奏的方式進行,不知不覺也讓年輕人變得急躁不安。

  許多人一邊對婚姻報以美好的幻想,一邊又受不住社會壓力,在年齡和輿論的雙重壓迫下匆忙了事。

  20多歲時,約會就像找凳子。每個人都繞著凳子跑,隨便玩一玩。

  但快30歲的時候,就像是音樂停止了,所有人開始坐下。

  

  不想成為唯一站著的人,所以結婚了,是因為在30歲的時候,對方是當時離你最近的那張凳子。

  梅格教授勸告20多歲的人,千萬不要這樣做。草率的決定下,總是暗含著巨大的風險。

  一旦你選擇了“應付式結婚”,你就不可能有時間好好了解對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了解你們是不是真的合適。

  

  為了父母而結婚,或是在外麵聽多了風言風語,就想著要結婚,這樣的決定,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錢鍾書曾對婚姻提出過一條建議:旅行是檢驗一個人品行的最好方式,旅行時的麻煩和勞頓,叫人本性畢現。

  他說,“結婚和蜜月旅行,有時可以顛倒次序。一個月舟車勞頓以後,雙方還願意維持原來的婚約,這樣的夫婦很大程度上不會離婚。”

  即使你的TA在期望的年華裏沒有及時出現,也不要著急,屬於你的幸福,或疾或徐,總會在某一刻來到。

  SHE裏,曾經最男孩子氣的Ella,現在已經蓄長頭發,穿起長裙,擁有美滿的家庭。

  

  Ella曾直言自己年輕時遇人不淑,在感情裏麵受到了傷害;31歲那年,她才遇上讓她懂得愛的人。

  丈夫對她的嗬護與寵愛,讓Ella能笑得像個孩子,滿臉都是幸福。

  李宗盛在歌裏唱:“我從來不想獨身,卻預感晚婚”。

  晚婚沒關係,隻怕你在最美好的20歲裏,把自己的後半生搭進了一時衝動下的錯誤決定。

  4、用好自己的20歲,但也不要被年齡束縛

  

  相比中年以後的困頓和麵臨的壓力,人在年輕時,總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新知識、去改變自己。

  二十歲彌足珍貴,因為這短短十年可能要經曆許多人生大事,比如婚姻、生子、就業。

  20多歲的你,需要好好珍惜;已經過了20歲年紀的你,也不必慌張。

  

  法拉利跑車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在20歲那年,想要加入某汽車公司卻遭到拒絕。

  但他始終有一個賽車夢,這個目標激勵著他22歲在大獎賽中獲得亞軍,順利成為某汽車製造公司的試駕員。

  

  32歲的時候他成為賽車隊的隊長,48歲他創立了法拉利製造公司。

  後來,法拉利賽車在全世界的各項賽事上斬獲了5,000多場勝利,一步步成為許多賽車手心中的傳奇。

  三毛說,我們三十歲的時候悲傷二十歲已經不再回來,我們五十歲的年紀懷念三十歲的生日多麽美好。

  我們自覺無法預知未來,所以隻能追悔過去。

  但其實,真心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任何年齡都不晚,最怕的就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奮鬥要趁早,是因為即使走了彎路,你也有改過的機會;但年歲漸長,絕不是放棄自我的理由。

  壯心未與年俱老,每一個現在,都能是最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