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中國父親奮鬥15載,震撼全日本讓無數人淚目(圖/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是一個父親用十五年的艱辛,幫助家庭改變階級的故事。

十五年意味著什麽?

從你小學入學到大學本科畢業。

從阿裏巴巴默默無聞的出生到馬雲在納斯達克敲鍾。

十五年,也足夠一個男人以父之名,書寫一段史詩。




圖:原視頻海報

《含淚活著》,這是一部在豆瓣上獲得9.1高分的紀錄片,是華人導演張麗玲1989年在日本留學期間,跟蹤拍攝十多年的人物紀錄片。

主角是一位在日本“含淚活著”的平凡父親:丁尚彪。


日報觀眾在海報邊貼滿了觀後感

丁尚彪1954年出生於上海,初中畢業後在本應該刻苦學習的年齡趕上了一個特殊的時代,作為知青下鄉到了安徽農村,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

而插隊落戶艱苦的生活也為丁尚彪之後的十五年征途打下了基礎。


圖:原視頻

1981年丁尚彪結束下鄉調回上海,在苦苦在底層掙紮了八年後,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文化的他的月薪甚至不過100元。

於是丁尚彪做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在35歲的時候,丁尚彪決定赴日留學,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給家人一個更明亮的未來。


他用五角錢買了一份日語學校的資料,了解到了赴日學費是42萬日元,這相當於夫妻倆15年的工資。於是丁尚彪隻能四處舉債。

這份巨大的風險,他隻能用自己的信念來承擔。

但當他真正來到日本北海道後,他發現現實跟他所設想的完全是兩碼事兒。他所來到的小村子簡直就是荒山野嶺,學校附近隻有一個廢棄的煤礦,留下的簡陋宿舍被當成了校舍。


北海道飛鳥學院

甚至連當地的年輕人都很難在這裏找到工作,紛紛逃離了北海道。而丁尚彪的日語班中五十多位學生居然全部來自中國,其實這隻政府是為了增加當地人口的伎倆而已。

負債讀書,卻不能打工,這就等於無法還債。被逼無奈,丁尚彪逃到東京,開始了他此後十五年荊棘遍布的打工生活。

簽證過期後,丁尚彪成了東京的“黑戶”。從他成為“黑戶”的這天起,他就再也不能回中國看望自己的妻女,否則他將永遠不能踏上日本的國土。


女兒的照片是他的信念

黑掉的時候,丁尚彪曾經半夜拎著箱子去投靠朋友,談了幾句話就被趕出來了;曾經因為活沒幹好,被店長一掌打出鼻血。

起的比雞早,睡得比狗晚。

650日元一份的炒飯,相當於他在國內半個月的工資,他又心疼又覺得不夠吃,恨不得連碗都一起吃掉。每天早上天還沒亮他就要跑去餐館洗碗炒菜,晚上再回到他那個破爛的房間,他的浴室就是圍上了塑料布的廚房。


圖:原視頻

“這樣就一點都不會漏到外麵的。”丁尚彪笑著說。

這時的丁尚彪已經不再考慮念大學的事情,而是決定好好賺錢,提供給女兒更好的生活,讓女兒完成自己的留學夢。他一個人打好幾份工,省吃儉用供女兒讀書。


丁尚彪的住處

這一供就是15年,這15年丁尚彪的牙齒也掉了,頭發也禿了,女兒如他所願考上了美國的大學。

因為黑戶不能回國,十五年他隻見過家人兩次。

第一次,女兒考上了美國的大學,作為中轉可以在日本逗留24小時。

第二次,妻子去美國探望女兒,作為中轉可以在日本逗留72小時。

經年累月的分割導致甚至妻子在15年內都曾經懷疑丁尚彪是不是在日本“有人了”。

紀錄片與電影最大的區別是在兩口子重逢時,電影是故事,而紀錄片是生活。

夫妻重逢的場景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大把揮灑熱淚,也不是激情相擁的場麵。而是二人相顧無言的微笑,愛意都寫在眼睛中,此去經年,再見一如往年。




圖:原視頻

走了15年,丁尚彪缺席了女兒成長中的所有重要時刻,唯一一次相見是在丁尚彪來到日本的八年後。

再次見到女兒,丁尚彪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眼見著女兒從離家時一個不大點的小豆丁,長成現在一個聘婷少女。

丁尚彪心裏不遺憾嗎?我不知道。

“儂比媽媽高了嗎?到了那裏要好好減肥了!開過雙眼皮了嗎?”


父女一窗之隔不忍對視

但當丁尚彪含著笑操著一口鄉音手足無措的跟女兒話著家常時,不管遺憾與否,在丁尚彪心裏這些年的付出和艱難,大概都是值得的。

故事的最後,丁尚彪迎來了屬於他的大團圓結局。直到女兒醫學在美國博士畢業丁尚彪才決定結束他的“黑戶”生涯。他終於可以回家了。


女兒丁琳

回家時,他已經50歲,頭發稀疏、門牙脫落,腰背不直。

在離開前,丁尚彪特意來到了北海道的小村莊。他落腳日本的第一站,也是他離開日本的最後一站。於他而言,是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50歲的丁尚彪

為了陪伴女兒,現在丁尚彪一家人都已經拿到綠卡在美國定居,女兒成了一名出色的醫生,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回首往昔崢嶸歲月,丁尚彪絲毫不後悔。在新聞晨報的電話采訪中,他坦言:

“假使我當時留在上海,那麽肯定後來第一批就下崗了。因為我沒技術、沒文憑,個體戶也不敢做,很難有發展。現在大概拿著兩千多塊的退休工資。我們家住的房子到現在還沒有拆遷。女兒結婚的話,要麽男方有房子,不然隻好樓上的閣樓給他們待待了,就像當年我父母給我的一樣。”

他還講到了那一代日本留學生的普遍狀況。

“首先,很多人的出國願望和到日本後的實際狀況有天壤之別。比如我的同學裏有大學老師、醫生、公務員,但到了日本後卻去掃地、洗碗,當建築工、陪酒女。這種巨大的落差,回國後是難以啟齒的。

其次,痛苦還來源於跟家人的分離,感到舉目無親。一些年輕人以前沒有過這樣的經曆,一點點小事體就可以使他們輕易打道回府。

我在建築工地打工的時候有個朋友,有一天他跟我講:“我女兒從來沒跟我講過話,這次打電話回去,她說:‘爸爸,我老想你的,你快點回來吧。’我一聽,眼淚水都要下來了。”過了兩三個月,他說他要回去了,“沒想到女兒噶懂事情了”。我說“你回去就不好再回來了”,他一定要回去。沒想到過了兩年,他和老婆離婚了,又帶了個女的偷渡過來重新開始。但是因為隔了兩年,日本的人際關係都斷掉了,重新找工作很困難。後來那個女的去陪酒,跟別人好了,和他也分開了。

我回到上海的時候,每年都組織北海道的同學聚會一次。當時有一部分人就不肯出來了。可能對他們來說,大家在一起有痛苦的後悔感。

我們那一批同學裏,回來最早的隻在日本待了一兩年,把債還掉,抱了台29寸的電視機就回來了。回到上海後,原先的工作已經沒了,隻好一直打零工。他們可能覺得在日本混得不好,在上海也沒混好,沒有實現當初的目標。”

這是一部極其成功的紀錄片,激勵了無數還徘徊在迷茫與頹喪之間的人們。但是對於這部紀錄片,網上還是相當兩極分化。

第一種認為這整整十五年,父親的角色完全缺席,對於女兒來說太過殘忍。丁尚彪為了女兒在外打拚,可他是否問過女兒想要的幸福是什麽?



第二種則認為丁尚彪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什麽是父愛如山,什麽是為了整個家庭的幸福而犧牲自我。雖然當時丁尚彪的家人可能很不理解,但是當她們的生活越上一個階層後,就一定會領悟到父親當初的決心和大愛。

是的,父愛不是把孩子生下來後陪伴一下就完事的。

如果不能為子女提供優質的教育和開闊的平台,那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這樣的愛又是多麽蒼白無力?



而我們總是責備中國式父愛的隱形和缺失,卻殊不知父親們一肩扛起家庭經濟重擔的深沉大愛。

對於丁尚彪,或者和家人一直過著貧苦是底層生活;或者隱忍15年,換一個全家走向世界的機會。

他選擇了後者。

他隻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丈夫,一個普通的父親。他想讓自己的妻女過上更好的生活並為此拚搏,僅此而已。


圖:www.shxwcb.com

丁尚彪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他隻是不想女兒再走一遍自己的路而已,因此無論付出多少,這是一條能夠改變女兒命運的路,背負的再沉重他也會繼續走下去。

艱辛背後是丁尚彪對於教育的重視和渴求,無論方式如何,重視教育這點是完全無可指摘的。


圖:www.shxwcb.com

去年九月美國中文網為已經移民美國的丁尚彪做了一次采訪,此時的丁尚彪在紐約法拉盛定居,女兒則在休斯頓工作。

丁尚彪一來覺得休斯頓太過安逸缺乏激情,二來希望在美國開始自己的新事業,於是才獨自留在紐約。他現在還在某意大利餐廳工作,並在閑餘時間讀書撰文,培養寫作的興趣,還在紐約中文報上發表文章。

“我準備一退休就快點出發,用我自己賺到的錢周遊世界。歐洲我還沒去過,我們的中國我也有很多地方沒有去,我準備從65歲玩到75歲,把鈔票用光正好,人生也就值了。”


丁尚彪的傳奇也隻是父愛的一個縮影,每一位父親都以自己的方式嗬護著自己的孩子。或者靠成功的事業給兒女寬闊的平台,或靠細心和責任用心嗬護家人,或者身在遠方給予家裏支持。

父愛,它是無言的,是嚴肅的,在當時往往無法細訴。然而,它讓你在過後的日子裏越體會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

兒子:爸,如果山上有條路我上學就方便多了。

父親:恩。


為了所愛,

含淚活著,

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