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說美國生活太安逸 要回國找“刺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留學生去美國是有一個美國夢,最終目的是為了拿綠卡...

於是在某些人眼裏,留學生為了獲取綠卡無所不用其極,學STME專業是為了獲得綠卡,跟歪果仁戀愛不是因為愛情是因為綠卡,為教授擋刀是冒著生命危險博綠卡,當助教是為了爬上教授的床獲取捷徑...這樣的評論層出不窮。我一般看到這類評論都已經免疫了,自己是個賊,把別人也當成是賊。

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留學生“回國潮”給出了數據,截至去年大約派出去了458萬留學生,回國的有322萬。就是說,我們派出去的留學生有八成以上回國效力了。

為什麽跟上述某些人的習慣思維不一樣呢?某些人肯定要轉換思路“你回國是不是因為在美國混不下去了?”但他們就是不會承認留學生是自願回國的...

一個名為SupChina的網絡媒體在中國留學生居多的名校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次“街采”,可以從一方麵勾勒出海外中國留學生的麵貌。

除了這些被采訪的哥大學生,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也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將自己原本兩年的課程,以一年半時間完成,“迫不及待”地提早畢業,離美返中,到一所大學任教。他回國的理由是“美國生活太安逸了,不適合自己”。

為什麽很多留學生認為美國的生活太安逸,要回國找“刺激”?

因為在這裏,你可以穿著奇裝異服,別人頂多看你幾眼;在這裏,你不需要為了別人的眼光去找一份高高在上的工作;在這裏,你可以跟你的同性男票手牽手,街上的人還對你抱以微笑。

畢業後,找一份比中國薪水可能高很多的同等職業,找一個不求房子不求車子的女票,攢錢買一棟洋房,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下班早早回家除草澆花....

剛開始我不否認是因為追求美國更完善的製度來的,但是在美國的時間越長,才發現自己的觀念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我討厭當我做小組作業的時候,白人就是要做主導高高在上的樣子...

▼當我想要融入美國圈子時,他們談論著的我不懂俚語和冷笑話自動將我隔離...

▼好不容易有三兩好友,最後都選擇離開美國...

▼到最後,你一個人天天把世界上最寂寞的7件事幹遍了。

1. 對關心自己的人說,沒事,我很好,你放心。

2. 遇見開心幸福的事情,無人分享。

3. 看見似曾相似的背影。

4. 冬天,在寒風中,裹緊自己的大衣。

5. 難過的時候,不知道給誰打電話比較好。

6. 對他說,我過的很好,你也要過的好。

7. 想念對方的時候,對方卻不知道。

在這樣說話都不能理直氣壯的異國裏,我唯有更努力的少說話多做事地證明自己。但是作為亞裔,在國外的事業發展一定是有玻璃天花板的。你以為你很努力,但是因為文化背景差異或刻板印象不被老板認可。你有一顆想當高層的野心,可能被老印和美國人壓著隻能做著中級甚至初級的工作。當你想在美國創出自己的天地,才發現被H1B限製著隻能老老實實在公司當一顆螺絲釘。

很多人認為上述種種是中國人自身發展的局限性,自己融入不進去就不要硬扯文化歸屬感。但你看過在北京上海的白人或者黑人嗎?他們同樣也是成群的紮推,在和亞洲人相處的時候同樣畏畏縮縮。我有美國朋友,但是我最後選擇疏遠他們,不是英語不好,因為我不想為了融入圈子去委屈自己,喝酒party吸大麻。

我回國,除了感覺圈子不同別硬融之外,更加感覺自己想在飛速發展的中國去做點什麽?不要覺得這是愛國的矯情話,出國時間越長越覺得自己回國為祖國盡綿薄之力是很緊迫的事情。前幾天看了耶魯高材生放棄美國高薪去湖南黑土地做村官,盡管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是我明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就是美國留學那幾年最大的收獲嗎?

更多人並不想像耶魯高材生那樣一個有大國夢的兔子,隻想享受人群帶來的快樂和放鬆...

美媒也給出了他們認為留學生不呆在米國的原因:他們放棄在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國是為了侍奉父母。

一些留學生就紛紛耐不住了...

▼回國是為了天天吃不重樣的...

▼自嘲找不到對象的...

▼村裏的留學生想回城裏的...

▼為留學生正名的,勞資不是找不到工作回國的!

不管怎麽樣,君君覺得世界那麽大,我該去看看,看了之後才發現我喜歡的東西國外沒有,國外有的東西我沒有喜歡到非要呆在那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