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錢其琛逝世 六四後助中共脫困成外交教父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六四事件”專題頁麵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國務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錢其琛同誌,因病於2017年5月9日22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人物簡曆

1942年至1945年錢其琛在上海大同大學附中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黨小組長、黨支部書記。

1945年至1949年任上海《大公報》社職員並任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委員、男中學委委員,徐龍區學生區委副書記。

1949年至1953年任上海市徐匯、長寧、楊浦區委委員,共青團徐匯、長寧、楊浦區委書記。

1953年至1954年任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研究員。

1954年至1955年在蘇聯中央團校學習。

1955年至1963年任駐蘇聯使館二秘、留學生處副主任、研究室主任。

1963年至1966年任高教部留學生司處長、對外司副司長。

1966年至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錢其琛受衝擊,後下放“五七”幹校勞動。

1972年至1982年任駐蘇聯使館參讚,駐幾內亞大使,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1982年至1988年任外交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黨委副書記。

1988年至1991年任外交部部長、黨委書記。

1991年至1992年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黨委書記。

1992年10月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93年3月在全國人大第八屆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

1993年7月至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主任。

1995年12月至1997年7月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主任委員。

1997年9月當選為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任全國人大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主任委員。

2000年1月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外交部履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93.3~2003.3 ),外交部長(1988.4~1998.3)。上海嘉定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從事地下黨學運,任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委員、區學委書記。1945年~1949年在上海《大公報》任職員。1949年~1953年任上海徐匯、長寧、楊浦區黨委委員、共青團區委書記。1953年~1954年任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研究員。1954年赴蘇聯中央團校學習。1955年後曆任駐蘇聯使館二等秘書、高等教育部留學生司處長、對外司副司長,駐蘇聯使館參讚(1972.4~1974.4),駐幾內亞大使(1974.8~1976.11)兼駐幾內亞比紹大使(1974.9~1975.10),外交部新聞司司長(1976.11~1982.4),外交部副部長(1982.4~1988.4),外交部長(1988.4~1998.3),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1991.4~1993.3),副總理兼外交部長(1993.3~1998.3),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擔任外長後訪問了一百多個國家。1982年~1987年作為中國政府特使進行了11輪中蘇副外長級磋商,討論兩國關係正常化問題。1987年2月和8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同蘇聯進行了兩輪邊界談判。1988年12月和1989年2月與蘇聯外長互訪,為中蘇進行高級會晤、實現關係正常化進行會談。1991年5月,與蘇聯外長在莫斯科簽署了《中蘇國界東段協定》。1992年至1997年以外長身份四次正式訪問俄羅斯。1994年9月,在莫斯科與俄外長簽署了《中俄國界西段協定》。90年代,多次與美國國務卿會晤,就中美關係及重大國際問題進行會談。1990年11月、1994年10月和1997年4月分別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1989年後,率團或陪同國家主要領導人訪問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12國以及歐共體,使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在經曆一段曲折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出訪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三超越”原則,即超越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幹涉內政等原則基礎上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曾率團出席的主要國際會議有:第43屆至52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部長級會議、第24屆至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東盟地區論壇首次會議、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第3屆至第9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及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會議。1996年,2月至3月先後出席了亞歐會議亞洲成員國外長會議和首屆亞歐首腦會議。3月底至4月訪問日本等六國。同年7月代表中國首次以東盟對話國的身份出席東盟對話國會議和第三屆東盟地區論壇會議。在本屆東盟外長會上,東盟正式接納中國為其全麵對話國。同年9月,率團訪問加拿大。1997年先後訪問法國、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南非等14國。同年2月出席亞歐外長會議,7月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及東盟與對話國會議。1998年1月~7月訪問摩洛哥、古巴等10國。代表中國政府簽署的重要外交文件有:中國同印尼複交公報、同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文萊、以色列、韓國和南非建交公報,中國同挪威相互設立總領館協定、同海地互設商代處協議,及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關於在中蘇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指導原則的協定、柬埔寨和平協定、聯合國關於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等。1993年7月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主任。1996年1月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貫徹落實“一國兩製”的方針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創造條件,打好基礎,先後主持召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八次全體會議。1997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赴香港出席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1998年4月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錢其琛(右)於1992年與南韓外務部長李相玉(左)在北京簽署《中韓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網上黑白資料圖片)


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是中共第三代集體領導中黨齡最長、資曆最深的領導人之一,以其明智、務實、靈活的外交手段活躍在外交舞台;特別是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努力使得中國能夠快速走出國際困境,不斷開拓外交領域和提升國際地位,最終打破西方製裁,連鄧小平都因此向其脫帽致敬,奠定了其中共外交「教父」地位。

錢其琛出身名門世家,14歲在上海參加中共革命,是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的學運前輩和領導,也是中共第三代集體領導中黨齡最長、資曆最深的領導人。中共建政時期,錢其琛作為黨內菁英,被保送留蘇學習,成為毛澤東、周恩來組建「第一代中共外交官」。

錢其琛通曉俄語、英語,略通法語,在擔任10年外交部部長期間,曾先後訪問了100多個國家;1982至87年間,錢其琛作為中國政府特使進行了11輪中蘇副外長級磋商,討論兩國關係正常化問題。此後,他完成了同俄羅斯的邊界談判,贏得了化劍為犁的重大成果。

六四事件後,北京陷入空前孤立,前有西方世界的聯合製裁,後有前蘇聯解體東歐諸國政權崩潰「蘇東波」衝擊,錢其琛率外交部門南征北戰撫俄和日,下歐洲、穿梭中東,先後與俄、美、歐、日建立各種夥伴關係,最終西方各國陸續解除對中國的經濟製裁,而他也因此贏得鄧小平的尊重,甚至在一會議場合見到錢其琛時,向其脫帽致敬。

在上世紀90年代,錢其琛曾多次與美國國務卿會晤,就中美關係及重大國際問題進行會談。1991年,在出訪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時,提出「三超越」原則,即超越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幹涉內政等原則基礎上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

此外,錢其琛曾代表中國政府完成與印尼的複交,同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汶萊、以色列、南韓和南非等國建交,以及與挪威相互設立總領館協定,並簽訂柬埔寨和平協定,及聯合國關於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