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根”窮途末路 拉開本山集團敗落序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本山帝國危局”專題頁麵
在中國羊年正月初四、初五,也就是2015年2月22、23日,伴隨著節日的鞭炮聲,位於中國沈陽鐵西興華北街的劉老根大舞台(工人會堂分部)悄然“拆除”。一夜之間,劇場外與“劉老根”有關的一切牌匾和演員宣傳畫全部消失。對此,劇場貼出通知表示,拆除係因“整體裝修改造”,裝修期間停止演出。但對於為何裝修,何時恢複演出,本山傳媒方麵未給出具體解釋。其實,自2014年開始,關於趙本山的謠言傳聞一直處在輿論漩渦的中心,而趙本山的種種消息似乎也從未離開大眾的視線,與趙本山相關的人和事,甚至連建築物都已成為了眾矢之的。

不過,唯一讓外界不解的是,不管是大陸媒體或是中國境外媒體,在報道“劉老根大舞台”被拆除的消息時,文章內容均與裝修毫無關係。麵對這樣的“事實”,或許才是民眾最為疑惑的症結所在。至此有分析人士認為,沈陽的劉老根大舞台選擇在春節動土,一方麵是輿論的風向標致使其被“拆除”;而另一方麵,劉老根大舞台可能要改變策略,對自己的往日演出規模、模式進行重組。或許,這才是今後劉老根大舞台“起死回生”的出路。

“劉老根”的倒台

按照相關人士的解釋,位於沈陽鐵西興華北街的劉老根大舞台被拆,是因其“不在續租期內”,但也有人稱是因為城市規劃要求拆除,更有甚者稱,是迫於運營的“壓力”,選擇拆除是無奈之舉。縱觀以上傳言,本山傳媒卻一直沉默對待,貌似害怕節外生枝。

據悉,劉老根大舞台工人會堂劇場是隸屬於本山傳媒的第二家“劉老根大舞台”連鎖劇場。2003年開設於沈陽和平影劇院,2007年遷至能容納1,500名觀眾的沈陽工人會堂。2010年,本山傳媒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劇場內的演出和服務設施進行了重新裝修改造,改造後的“二部”演出效果和觀看舒適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二部”開業之初,還打出了20元(1元人民幣約合0.16美元)至100元的超低票價。


昔日風光無限的沈陽劉老根大舞台如今已不在

雖然票價較中街的劉老根大舞台低了很多,但演員陣容卻絲毫不輸中街劇場。但是對於這樣火急火燎的動靜,民眾還是感到很驚異。有分析認為,選擇在春節對沈陽劉老根大舞台進行動土,顯然有悖常理。首先,從源頭上講有點不太正常,按照一般情況,春節是不太選擇對大的建築物進行動土。但沈陽劉老根大舞台卻在這個春節瞬時滿目全非,民眾也是想入非非。

其次,按照圈內人的理解,不排除劉老根大舞台可能要改變策略,對自己的往日演出規模,模式進行重組。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劉老根大舞台”的觀眾主要是兩塊,一塊是對公消費,一塊是外地遊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劉老根大舞台”很難在對公消費這塊有太多收入。分析稱,如果僅靠遊客支撐劇場,沈陽目前三家劉老根大舞台,是否過於飽和?是否要重新調整布局?或者收縮經營,或者改變打法,這都是擺在劇場經營者麵前的現實問題。更是整體方向的現實問題。

另外,按照媒體的報道,目前沈陽三家劉老根大舞台,除中街劇場是本山傳媒自有產權外,另外兩家均為租用。從某種意義上將,續租的可能性如果不大,那麽拆掉是必然的,如果真是春節房租到了,要求強拆,那也沒什麽不對勁的,唯一讓人不解的是傳聞都與裝修毫無關係。

啟動“割席”程序 遼沈媒體風聲鶴唳

中國新春佳節之前,陸媒南都旗下的娛樂記者就曾深入沈陽、鐵嶺、開原、蓮花等地,曆時半個月時間去探訪。走訪時發現很多和趙本山有交集的東北記者都推說“不方便”接受采訪。據悉,一位鐵嶺電視台工作人員說,迎新春音樂會當天邀請了不少東北媒體,隻有發行量極少的《鐵嶺廣播電視報》就做了題為《本山回家了》的大篇幅報道。可編輯剛把文章放到網上就被上級單位責令刪除。而官方媒體《鐵嶺日報》、《鐵嶺晚報》隻做了幾百字的短消息,還有意將“趙本山”三個字隱藏在正文之中。最後當媒體記者致電《遼寧日報》的一名記者時,她也委婉的表示,“現在北方很少有媒體敢去碰這個(趙本山)話題,原來我們這跑本山線的記者發稿量是排名第一的,現在已經倒數第二了。”態度轉變最大的還是遼寧電視台,一檔檔帶有趙本山符號的節目悄然撤下。

此前,有媒體報道,沈陽中街劉老根大舞台“大廳裏有一麵牆擺放著十五位各級領導人和趙本山或趙家班演員的合影”,不過大陸曾有記者探訪沈陽和北京劉老根大舞台時發現,這些照片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鄉村愛情》的一幅幅劇照。根據參加鐵嶺市迎新春音樂會的鐵嶺某報記者說,以前趙本山回鐵嶺難說沒有不可一世的感覺,可從缺席文藝座談會以後的半年多時間裏,就連本山民樂團的普通員工也感受到了當地官員對趙本山態度180度的大轉變。

江湖傳言掀翻本山傳媒?

此前,中國遼寧省政府副秘書長魏俊星落馬之後,很多人就說趙本山一定會出事。而事實上,在趙本山的朋友圈裏魏俊星不算什麽大人物,但兩人的交集比較特殊。魏俊星長期在大城市鐵嶺任職,在趙本山的老家、鐵嶺下轄的開原市當過市委書記。在公開場合的講話裏,他稱趙本山為“親愛的本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趙本山是個“極重情義的人”。正是因為不拿對方當外人,趙本山在開原無論拍戲還是做其他事,都是“一路綠燈”。不過在江湖傳言中,兩個人的關係好像又充滿了張力,有外人難以想象的複雜情節。

然而,如果說大陸的網民們對趙本山“搞得出了點小名氣,就高高在上”的態度,是因為看不慣他的霸氣;說趙本山“買飛機,開大舞台太張狂”是因為看不慣他的奢華的話,那麽《人民日報》海外版早些前發文《各類謠言傳滿地本山能否挺過去?》稱趙本山脫離主流文化,便是屬於文藝反腐的範疇了。而預計在2015年2月播出的《鄉村愛情故事8》至今查無音訊,中國大陸的各電視台在2015年度廣告招商會上也均未提及該劇,則已表明趙本山集團已經走出了魔鬼般的步伐。

分析人士認為,脫離主流便意味著毀滅,“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無論你是“演員”也好、“老人參”也罷,都應該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切不可太過於“任性”。

本山傳媒步入頹敗之勢

如今再看劉老根大舞台的全麵布局,事實上,改變似乎已經開始一段時間。春節前,按照大陸媒體的報道,中街劉老根大舞台近期登台的“名徒”開始增多,而過去,像是趙本山旗下幾個較為出名的徒弟,如劉能(王小利)、趙四(劉小光)、李大國(王小虎)等,甚少出現在劉老根大舞台上。此外,沈陽中街劉老根大舞台大廳裏曾有一麵牆擺放著十五位各級領導人和趙本山或趙家班演員的合影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鄉村愛情》的一幅幅劇照。

帶著這樣的變化去思考,或許沈陽劉老根大舞台選擇在春節動土就不言而喻了,風向標擺在那裏,謠言黨的倒逼,民眾好奇,或許就很容易匯聚成一則暗流,讓曾經風生水起的劉老根大舞台不得不選擇新的出路與方向。

比如之前媒體報道趙本上缺席三場文藝座談會,“家裏挖出20噸黃金”,朋友圈裏的魏俊星落馬等等,不論新聞還是謠言隻要和趙本山貼邊,總能格外引人注意。而如今位於沈陽鐵西興華北街的劉老根大舞台悄然被拆,使得“趙本山到底有事兒沒事兒”的話題再次搶占了各大網站的頭條,似乎身陷輿論旋渦的趙本山儼然已經成為了等待“審判”的孤家寡人。

外界對於沈陽劉老根大舞台因何被拆,大陸有媒體記者聯係上了本山傳媒藝術總監劉雙平先生,但未得到任何回複。而據一位常年報道沈陽演藝市場的媒體人士猜測,“劉老根大舞台”的消費並不便宜,而其觀眾也主要是兩塊,一塊是對公消費,一塊是外地遊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對公消費已不可能,僅靠遊客又很難支撐沈陽三家劉老根大舞台,所以可能是收縮經營、或者改變打法。

縱觀而今,無論趙本山是否有“事”,沈陽劉老根大舞台被拆都不是什麽好的兆頭。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至少說明了趙本山集團已經拉開了敗落的序幕。至於真相與結局究竟會如何,還有待今後觀察。

mirror1 發表評論於
可憐的老趙,再有錢,再有謀略,也還是個農村土老帽,太得瑟了。大家樂得看你倒黴,牆倒眾人推啊。你的那幾步殘疾人的台步,小沈陽的那種人妖式的的逗樂,能再上得了大舞台都是夢囈。
彭爾東 發表評論於
我還是要說:我們喜歡小品王趙本山!不喜歡董事長趙本山!
獨上南島 發表評論於
無所謂啦,一個唱二人轉的農民,能混成這樣已經很了不得了,難道還要像皇帝一樣代代相傳?差不多就可以收了。
好酒 發表評論於
演個小節目沒問題,把個笑料當初中國文化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優閑麗人 發表評論於
得罪了誰?
東川界 發表評論於
去年作為遊客去沈陽看了,發現周圍幾乎全是各地來的遊客,由導遊集體帶隊進場。導遊的回扣很多,所以推銷很賣力,而這是原來旅遊計劃裏沒有的,都是導遊推銷的。
5AGDG 發表評論於
跟錯了太子,有啥好說的?願賭服輸嘛!
Bounty 發表評論於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少林商僧 發表評論於
黨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打入地。
DANIU_S 發表評論於
劉老根舞台可以有,但不需要那麽多吧,最多就是個地方戲曲節目,這些年整得像是國劇一樣。
蒙得 發表評論於
農村的土把戲過時啦。
季襄 發表評論於
主要是老百姓口味變了。東北的文化太鬧騰。現代人愛靜靜。 別問我靜靜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