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陳琳之死的重重疑點:為何選在前夫生日自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ent/pics/23118/2311889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陳琳再也不會唱《愛就愛了》

愛了就愛了,可以說是一種灑脫。

死了就死了,卻是對亡者最大的不敬!

2009 年10月的最後一天,歌手陳琳在朝陽東壩某小區樓上的奮身一躍,給無數喜歡她和她的歌的人留下一連串難解的謎題!對陳琳死亡的動機與原因,目前無論是警方、她身邊的至親好友、還是媒體,都沒能給出一個確定的解釋。在媒體上第一時間發出快訊、第一時間到達案發現場、第一時間采訪各方調查報道這一突發新聞時,騰訊娛樂始終抱存著對陳琳之死的三大疑問,隻可惜,斯人已逝,她無法再對我們的疑問做出任何的回答!

陳琳之死疑點一: 她為什麽選擇在沈永革的生日這天赴死?

陳琳,沈永革。

在很多老娛記心中,這兩個名字放在一起一度意味著“固定班底”、“黃金組合”、“夫妻店”。

那家名為“竹書文化”的唱片公司,留給記者最溫馨的記憶恐怕是當年《愛就愛了》的發片會:王府井大飯店,巨大的帷幕、巨大的舞台、巨大的派對……老板沈永革站在入場口,對每一個到場記者一個日本式的深鞠躬:“多謝捧場照顧”。老板娘兼簽約歌手陳琳站在舞台上,向大家介紹著自己這張唱片的華麗陣容——上千萬資金打造;中、日、港、台四地音樂精英齊集一堂;在當時如神般被樂迷崇拜的張亞東、郭亮、塗惠源、許常德、Funky末吉等亞洲頂級詞曲作者、製作人;連錄音師動用的都是日本當時的大腕KEIZO……

那是中國流行音樂一個野心與危機舉案齊眉的時代,市場已顯畸態,可人們依舊瘋狂。在當時跑音樂口的記者眼中,這個叫沈永革,儒雅微胖的中年人和他這家名號同樣儒雅的“竹書”公司似乎是流行音樂的新希望,混過日本JVC、在中國推廣過酒井法子酒井法子所有音樂專輯、牽過“黑豹”、玩過“輪回”,現在給陳琳做唱片,同樣看不出哄媳婦樂嗬玩票的跡象,做派和手筆大氣國際,為人處世又謙遜低調,完全是個做事業的人。

當時,陳琳《愛就愛了》的專輯也確實讓她的音樂事業躍上一個新台階,與中唱廣州時代《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風格不同,與王曉京的本土氣質迥異,竹書推出的《愛就愛了》,在當年確有十足的氣勢與魅力,很多歌迷,確實是衝著“給王菲當禦用”的張亞東,確實是衝著當年在亞洲無可匹敵的“日範兒”,在唱片店買下這張華麗的專輯。

那是沈永革和陳琳小兩口的黃金時代。

之後,有關於陳琳和沈永革的訊息被爆炸式增長的娛樂文化、被潮起潮落、被這事件那危機所湮沒和代替。那一年的神也不再是神。

後來我們知道,原來上千萬的打造費和上百萬的唱片銷量都是可以虛擬經濟的;原來做唱片被盜版一耽擱是虧錢的;原來樂壇偶像們也是吃飯拉屎甚至吸毒嗑藥的;原來張亞東也是可以拉出來和瞿穎做八卦的;原來小室哲哉也是可以淪為經濟犯酒井法子家庭也是不幸福的……

太多的“原來”讓我們再看到沈永革和陳琳離婚,看到某嶽姓女新人似乎因為他們的婚姻而挨揍,看到某資深樂壇經紀為到底是誰玩垮“黑豹”而暴怒這些新聞時日漸麻木,一點都不興奮和關注,直到陳琳的自殺式墜樓。

確認她死訊屬實的那一刻,心中隻有驚訝,卻沒有太多悲傷,隻是會無意哼起那首《愛就愛了》的老歌,隻是會掠起一點波瀾,事關一段青春期的青春回憶。

隻是,什麽原因,讓她如此決絕的選擇去死?

而且死的這一天,還是她前夫的生日?

很想知道,在陳琳躍出窗口的刹那,對沈永革,是愛多一些,還是恨多一些?

不管是巧合還是偶然,為什麽,她要在離婚又閃婚之後,選擇在前夫的生日這天去死?對於現任老公張超峰而言,他以後又該如何去麵對妻子每年的忌日呢?對他,又公平嗎?

這又讓人無法不心生下一個疑問:為情所困的陳琳,是愛沈永革多些?還是愛張超峰多些?

一邊是十餘年,把公司開得像“陳琳專賣”的竹書老板沈永革。

一邊是兩年來,在她感情最孤單的時刻,似乎給過她最後溫暖的四川音樂人張超峰。

在調查中,有熟悉陳琳的人表示,最近陳琳張超峰兩人吵得很厲害,陳琳看起來相當憔悴,那他們間,又有什麽故事發生又為何而吵呢?


陳琳之死疑點二: 她為什麽選擇在張強家赴死?

據一位知情人介紹,陳琳是從一個叫張強的女歌手家中自殺身亡的,這個女歌手張強,據說是陝西人,任職於某軍隊文工團,早年唱過一首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燭光裏的媽媽》。從知情人的敘述看,張強應該是陳琳無話不談的“閨蜜”,和她同住一個小區,在陳琳死前的最後一晚,兩人一起見麵,聊過很長時間,話題大致跟情感有關,入夜,陳琳留宿張強家,兩人一人一個房間分睡,淩晨時分,陳琳從樓上跳下,身體重重的砸在一層的花園內,北京料峭的秋風裏,沒人感覺到落葉與花朵的支離破碎,直到一個鄰居起早遛狗,才發現,之後報警。整整一個上午,警察在守護著現場,沒人前來認屍,而晚睡晚起的張強醒來後發現陳琳不在,以為她獨自回了自己的家,就沒在意,直至被樓下的喧鬧驚到,後來聽說,警察在房間裏調查,沒有別人的指紋腳印,確認陳琳屬於自殺。而當天的《法製晚報》裏,一則女子墜樓的新聞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上午11時,一名自稱死者朋友的年輕女子跑過來,當場放聲大哭,她說,自己住在奧林匹克花園一期,之前死者因感情問題來找自己,目前暫住在701號樓九層。“神經病!瘋了!怎麽這麽想不開!”

這個墜樓女子後來證實就是陳琳,隻是不知道,那個放聲大哭的人,是張強還是另有其人。

而這些訊息的片段,也給了我們另一個疑問,那就是——陳琳為什麽選擇在張強家自殺?

如果那位知情者說的話沒錯,陳琳確實死在張強家,那麽循常理,一般人是“不好意思”在朋友家自殺的,何況,她自己住的地方和張強家並不遠,難道在死前她就沒想過,自己如此輕生將會帶給這個閨蜜多大多久的思想負擔?人家的房子以後還怎麽住?睹物思人,難道她就不擔心張強永遠生活在這個噩夢一般的夜晚?

張強也好,陳琳也好,其實都是中國流行音樂起起落落的曆史見證者,和毛寧楊鈺瑩陳明這些人一樣,從廣州到北京,從一張雜拌卡帶輕易賣100萬張到賣500張CD單曲就開慶功宴,中國流行音樂的起落同樣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起落,目前這些早年舉國皆知的“歌星”,除少部分外,大多聚居在朝陽望京、麗都、東壩、機場附近的小區公寓內,跟上班族比,他們的房子車子還算體麵,可跟那些新天王,新精英相比,他們的生活狀態卻有明顯的差別,時代正在遺忘這些當年叱吒一方的歌者,他們的容顏日漸老去,他們的舞台日漸縮小,比如陳琳,老公換成張超峰之後,在成都的酒吧裏,也開過她的小型演唱會,而她死前最後一個活兒,是去安徽鳳陽參加一個“穴”,隨便一個演出商,打一半錢在卡裏,他們就開拔了,來到一個陌生的中小城市,上台前,再收一半錢,微笑著衝台下高喊:“XX的觀眾,你們好!”唱一兩首熟歌下台,酒店貓一覺收拾行李走人。在那一刻,有誰在乎你是當年野心勃勃爭天後走國際路線的大腕,有誰在乎你曾經把做好音樂當作畢生的夢想?

在娛樂圈,心態相當重要,而張強陳琳這樣的老江湖,本也都是見慣了各類場麵各種麵孔的皮實人,這些當年的大歌星,如今麵對迥異的生活狀態,普遍心態還不錯,紛紛抱團取暖,就像毛寧孫浩,路邊攤烤肉,沒人地兒撒個野尿,酒桌上互相回首當年榮光互相撫慰如今的失落,一般沒人因為這種落差而想不開尋了短見。

按理說,陳琳去找張強這個“閨蜜”,一定是去尋求感情上的幫助,兩人深夜長談,一定是傾訴後心理的輕鬆而非肉體的滅絕,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陳琳在和張強聊完之後還毅然決然走向死亡,死前那一晚,到底發生了什麽?她們倆到底說了什麽?是什麽原因讓陳琳不顧朋友勸阻在朋友家自殺?張強在此事件中,又扮演了什麽角色?陳琳這麽做,無疑是讓張強在《燭光裏的媽媽》之後,非要在心中銘刻這個夜色中的閨蜜?

在陳琳如秋風中的落葉般墜地之時,我們還不能忘了故事裏另一個主人公——正從外地趕往北京從警方處認領屍體的現任老公張超峰,昨天的采訪中,一個熟悉陳琳的圈中人聽人說,這陣子張超峰和陳琳吵得很厲害,陳琳的憔悴與失魂落魄給身邊朋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她自殺時,張超峰不在北京,是什麽讓她如此決絕,連最後的愛人最後的一麵都不肯見?

陳琳走的這一天,距離她盼望已久的個人演唱會,僅僅一個月。

探知這一消息的時刻,我想起了那個同樣悲情的音樂人邁克爾傑克遜,想起他的意外死亡和他那場注定缺席的演唱會。若人生就是一場場結局未知的戲劇,那麽在陳琳的劇本裏,除了我們了解到的,還會有誰登場?還會有誰缺席呢?

疑點之後的呼籲:是不是該有人站出來給一個真相?

重重疑點、重重未知,讓這個在周末裏上演的悲劇充滿了懸疑,陳琳自殺消息一出,立刻引發每一個聞者的興趣,但同時,也讓太多的人深陷其中。開始時,消息傳成了另一個歌手程琳程琳所有音樂專輯,立刻,遠在美國的她成了流言的第一個受襲者,直到好友鄭鈞打了越洋電話並向媒體確認,死的人不是程琳才作罷,但這股流言龍卷風依舊在繼續,無數台手機、電腦不停的工作,程琳不是,是陳明?陳明不是,是陳琳?甚至一度,還有人稱是沈永革?接下來,又是張強和張薔,都是女的,都是歌手,又是一次電話被打爆,大家互相猜疑著、互相求證著、互相忽悠著,而這道題,又因為各個重要當事人的“關機”、“否認”,“無可奉告”而愈發變得難解,不亦於小學生的奧數,大學生的求職。

哪怕就在前一天,白岩鬆已經“被死亡”,但每當死亡的消息傳來,人們的某些慣性還是無法停止……

當然,流言總有變成事實的時候,下午五點左右,陳琳自殺的消息基本已被證實,但奇怪的是,每一個受訪的她的朋友,真不知道也就算了,可即使事後證明他(她)已知道,提及陳琳,提及她的感情或者死因,都變得欲言又止支支吾吾,大家都像是知道點什麽,可大家卻集體宣稱什麽都不知道,一度,包括筆者自己,都在反問自己的良心:“為什麽,你為什麽一定要去確認她的死亡?”或許,極力想去確認死亡,或者極力想去表示自己什麽都不知道,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目的——那就是,最好這個消息是假的!最好,她活的好好的!

愛了就愛了可以,可一個人,最好別死了。更不能,就這麽,死了就死了。

當流言成為事實的那一刻,我們其實需要一個真相,一個斬釘截鐵降妖除魔的真相。

我們不願意看到漫天紛飛的流言,我們不願意看到流言之後各種版本的說法,我們不願意被各種說法和各種恣意揣測所誘導或誘惑,其實,我們僅僅需要一個哪怕最簡介幹脆的真相。

是,或者不是。

但真實情況是:

第一個人有勇氣站出來確認前,誰都不知道。

當他確認並為此承擔後果後,誰都知道,誰都有自己的踴躍表達。

在這件事上,陳琳的兩任老公、幾任經紀人、身邊友人、公司同事、知情人……都是心存怯懦的,或者說都是缺位的。

他們辜負了死者。

他們讓一個音樂藝術家的非正常死亡,多了些鬧劇的意味。

同一天,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死了。

我們看到的是及時、透明、專業、肅穆的新聞。

而這,或許就是娛樂圈和別的“圈”的差別。

陳琳生前最後一篇博文寫自七月,最後的段落,是一首名為《香格裏拉》的歌曲。作曲是張超峰,作詞是陳琳和其他兩個朋友。

這首歌這樣唱道:

遙遠的香格裏拉呀 你在我心裏

雪上草地牛羊啊 還在嗎

夢中的香格裏拉呀 你在我心裏

追趕太陽的人哪 要出發

遙遠的香格裏拉呀 你在我心裏

青山綠水藍天呀 帶笑顏

夢中的香格裏拉呀 你在我心裏

追尋自然的人哪就要見麵

願在北京淩晨的寂靜中離開娛樂圈的陳琳一路走好!找到真正屬於她自己的——香格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