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富二代”橫行之後 中國滿眼都是“官二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繼“富二代”橫行不法飽受輿論指責之後,中國“官二代”子承父業又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廣州日報》等媒體報道,河南省固始縣在2008年全縣選拔正科級和縣局級幹部任用中,最後確定的12名鄉長,基本都是當地官員和房地產老板的子弟。

  針對媒體質疑,中共固始縣組織部部長周輝回應說:“12名鄉長大都是現有官員之後”情況屬實,但“他們都是符合程序,經過大範圍的公選出來的,他們具備了當選的條件”。周輝反問:“難道官員之後就無權當選了嗎 ”

  固始縣這次官員選拔分成三步驟:第一步,在符合43周歲以下、任副科級兩年以上等條件下自薦,最後自薦出來270多人;第二步,經縣處級、正科級幹部以上還有老幹部代表300多人投票,推出來60多人;第三步,經過數天考察,由縣委常委等官員50多人投票選出最後的鄉長12人。

  這一貌似公平的選拔程序其實很容易被權力操縱:例如在第二步,有權投票的300多人都是現任官員和曾經當官的人,沒有民眾代表,也沒有民眾監督;第三步更是權力的較量,有考察權和最終投票權的50多人全是該縣的官場精英,民眾的參與和監督無從談起。

  同時,大多數鄉長候選人的父輩或親屬都是正科級(縣局級)以上官員,都在考官之列。作為當地官場的重量級人物,這些候選人的父輩或親屬不僅自己手裏有一票,還可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關係網造勢拉票,讓自家的“官二代”順利當選。

  事實上,早在固始縣組織部公布選拔官員的名單前,有網民就根據當地官場關係網,準確預測到何人當選何種級別,並披露當地官員為此拚關係、搞暗戰的內情。

  北京有關人士對本報說,“官二代”子承父業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河南,在中國各地都相當普遍。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進入官場或事業單位“吃財政飯”是大多數人的首選。由於官場職位稀缺,競爭人數眾多,往往隻有當地權貴子弟才能被選拔到比較重要的崗位。固始縣的官員選拔程序雖然有不少弊端,但好歹還算有程序、有投票。很多地方連這樣的程序都沒有,完全由“一把手”等少數官員拍板決定,公眾要想監督也更難。

  但固始縣“官二代”全麵接班和周輝的辯護遭到人民網、新華網、《新京報》等媒體的強烈抨擊。人民網發表文章質問,官員子女當然有權當選,但“遍眼盡是官二代”,還能“當然”嗎

  文章認為,若名副其實地按程序行事,那麽官員子女不能有任何捷徑,而應與其他人“公平競爭”,參加“擇優錄取”的公務員考試。依照常理,官員子女高比例通過公務員考核,機率已很微小;而在公平情境下,他們占據官位中“大半壁江山”,更不大可能。所以官員子女當選,必定有大量“權力玩手腳,暗箱運作”、程序失靈的成分。

   陽奉陰違的權力把戲

  文章指出,“官位繼承”讓正常的社會流動陷於癱瘓,而造成如此惡果的,是程序的“過場化”,是陽奉陰違的權力把戲。官員選拔要挽回它的公信力,人們的“公正焦慮感”要得以緩解,就必須讓公正的程序落到實處,而不是“掛著‘程序化’羊頭,賣‘潛規則化’狗肉”。

  《法製日報》的文章說,官員子弟之所以獲得進階的資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官場文化的影響下,他們從開始踏入仕途起,就受到各種形式的關照,有著尋常子弟無可比擬的升遷環境。在這個精心籌劃的過程中,家族勢力在官僚係統積累的資源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從固始縣的例子可見,官員選拔係統具有高度的密閉性和排斥性,權勢家族之間也存有激烈競爭,對沒有背景的官員就會產生阻止效應。由此,官員家庭合法地實現權力在家族內部的傳遞,公眾成了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