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改良“七仙祭禮” 女子成年禮重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8-24/U136P4T8D1832015F107DT2009082415063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乞巧節開幕式上,12名年輕女子別上發笄行成年禮。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8-24/U136P4T8D1832015F116DT2009082415063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一頭白發的乞巧婆婆在拜“七仙”。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8-24/U136P4T8D1832015F118DT2009082415063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手工藝品“荔枝”栩栩如生。

 乞巧節開幕 引來八方“漢裝客”

  粵人重七夕,燈火到天明。廣州一年一度的乞巧盛會———2009年廣州乞巧文化節,昨天早上在“中國乞巧第一村”天河區珠村七夕文化廣場開幕,重現古時女子成年禮、村內7個地點同“擺七娘”等場景,讓過萬遊客趕到現場觀摩,數十位漢服愛好者更自發從各地前來“趕會”。首次在公眾麵前重現的漢代“女子成年禮”最受遊客歡迎。

  三代巧姐 同台比巧

  巧姐手持高香、巧女手捧瓜果,250多名身穿“古裝”的市民在古禮樂聲中魚貫入場,少女如仙女降臨人間起舞。典禮上,珠村21位老、中、青三代巧姐再現舊時婦女們穿針比巧、金針度人的場麵延續去年熱鬧,年齡最大那位,已超過80歲。

  “年年儀式差不多,不過今年的規模最大,來參觀的遊客都多了很多,連我們都要出來做嘢啦!”村民潘姨表示,昨日的盛大開幕式吸引超過萬名遊客。

  拜“七仙”改良動作

  致祭文、三叩首……以珠村鄉民代表、天河區中學生為表演主體來再現古時祭拜“七仙”的盛況,這場“七仙祭禮”其實已經過“改良”。村中多名八旬以上的村民回憶抗日戰爭前尚存的祭禮場麵,當年“拜七仙”一般隻有50多人,村中巧姐巧女在祠堂繞行一周,動作及過程都較為生硬及簡單。

  此次典禮為了更具觀賞性,珠村除了將參與典禮表演的人數增加至250多名,“那些生硬的動作都已經修改,巧女繞行改為仙女舞,想將仙女下凡表現得更加飄逸。”

  女子成年禮 最受矚目

  雖然叩首禮聲勢浩大,但現場最受矚目的還是乞巧節舉辦5年以來首次在公眾麵前重現的漢代“女子成年禮”。同穿古服,珠村長輩潘慧君給12名年輕女子別上發笄,象征她們“已告別孩提時代”。

  “拜———興———!”女子隨聲鞠躬、平身,傳統味十足的儀式其實是一場由天河職中女學生參與的演出,即將高三的小招覺得很榮幸,“親身參與傳統成年禮,使自己對傳統乞巧加深了解。”

  “每走一步、袖子怎麽擺動,都有講究。”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珠村民俗專家潘劍明是儀式主持,他透露,此次演出專門請來“漢禮”專家按曆史傳統還原場麵。

  著漢服的還不隻是參加成年禮的女子們,一位從海珠區坐了2個小時車到珠村的“80後”男子,也是身穿深藍色長衫漢服,他看完整場還不時舉起手中相機拍照。

  據悉,昨天在的“漢裝客”多是廣漢會(廣州漢民族傳統文化研習會)的成員。“穿著漢服出門,沿路已經有街坊不斷在看。”自稱“柚子茶”的女子稱,盡管感覺別扭,但還是很希望穿著傳統漢服來“應節”。而為自己親手做了一套漢服的李小姐則專門一早從中山趕來,帶著晚輩於村中處處流連。

  最老“巧姐”:

  莫讓女兒節 成了婆婆節

  今年88歲的黃彩餘是珠村巧姐的“四大元老”之一。昨日,她穿著一件粉紅色的短衫,端坐在“以良潘”祠堂裏麵,熱情利索地歡迎著我們。1998年的時候,她和村裏其他三位老“巧姐”發起了七夕乞巧的活動,逐漸發展成今天的廣州乞巧文化節,談到當年,老人非常興奮。

  黃彩餘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會做手工藝品過七夕乞巧了,15歲以後,由於各種原因,整整62年都沒有過乞巧節。1998年的時候,孫子也成年了,黃彩餘終於閑了下來,於是她和其他三位同齡巧姐一拍即合,決定恢複這一傳統節日,過七夕,擺七娘。從此,廣州又見乞巧。因此黃彩餘和其他三位老“巧姐”謝慧瓊、周文聯和陳寶好也被稱為珠村乞巧的“四大元老”。黃彩餘最擅長的是做各種人物,穆桂英、七仙女、花木蘭、牛郎織女等好多種人物她都做過,其中一套還被收藏進了博物館。她的兒媳婦也是一位“巧姐”,而孫女則是一位“玉女”———也就是行祭拜儀式的女子。一家三代乞巧,在村中傳為美談。

  黃彩餘也提到,她很想教小朋友學手藝,可是現在的小朋友都很忙,忙著讀書、玩電腦,基本上沒什麽心思學乞巧手藝。不過,她對手藝的傳承還是很樂觀的,她指著旁邊正在忙著的中年巧姐們說,她們是2006年加入“巧姐”隊伍的,基本每年都有退休了的阿姨加入到她們之中,乞巧節在今天已經不是“女兒節”,成了“婆婆節”了。

  -乞巧節在羊城

  黃埔:熱心的 還是老巧姐

  除了天河珠村,黃埔不少村仍保持著乞巧傳統,但老巧姐擔心後繼無人。

  在茅崗、橫沙、廟頭、雙崗等幾個村子,有一批熱心的老巧姐每年都忙著張羅“擺七娘”。每逢節日將近,巧姐們都你50,我100地慷慨解囊,湊錢買製作貢品所需要的鋼線,紗網,顏料等等,聚集在自己的祠堂裏,大家一起開開心心。而在南海神廟,還有大型的乞巧工藝展演。

  但另一方麵,也有人對黃埔乞巧文化的未來表示擔心:乞巧節的核心———巧姐的年齡普遍都在60歲左右,最老的已有88歲高齡。茅崗巧姐周姨感歎,她們祠堂已經多年沒有新巧姐加入了,新一代的人都對乞巧手工藝不感興趣。

  番禺:今年見不到“大七娘”

  2008年,廣州民間文藝家主席曾應楓來到番禺化龍鎮潭山村,完全被籃球場一般大的“大七娘”所震撼了,五條23米長,1.2米寬的長桌上密密麻麻地擺滿了乞巧工藝品,六國大封相、三怪娶妻、楊家將等微縮戲台栩栩如生,加上各種戲中人物,還有做觀眾的小人,十場大戲同時在人們麵前上演。然而今年當記者滿懷期待地來到潭山村的時候,街頭卻冷冷清清。

  潭山村村委許書記表示,該村乞巧節一般是組織全村所有巧姐參與,但由於辦一場大七娘花費過高,村子的財政消耗不起,這樣的乞巧盛會三年才能看到一次。

 
  統籌:本報記者 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