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澡堂女工自學九年考上研究生 一夜聲名遠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b8k41u.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馬書青展示她的錄取通知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1fd0fb.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馬書青在煤礦澡堂洗衣房把衣服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

  馬書青,38歲,14歲孩子的母親,河南義馬煤業集團常村煤礦澡堂女工。1992年技校畢業,進入常村煤礦工作,先後在後勤服務中心司職倉庫保管、環衛工、澡堂洗衣女工。馬書青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樣,波瀾不驚。十幾年的邊緣工作,馬書青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存在的價值就是掃掃地、洗洗衣服?”她覺得自己應該改變,2000年開始參加自學考試,考取大學專科文憑,2009年考入山西師範大學漢語語言係研究生。馬書青以自己的努力,演繹了一段當代女工的勵誌故事。


  普通女工一夜間聲名遠揚

  一襲黑色的連衣裙,短發,言語溫婉。

  馬書青認為自己屬於特普通的人,扔在人群中便找不到。

  2009年8月14日,義馬市西南的常村煤礦,由西向東,生活區,辦公區,工作區,秩序井然,馬書青的家緊挨進入礦區的牌樓。

  每天,馬書青出家門,右轉,穿過生活區,五分鍾的路程,到達工作地點。這條路馬書青走了十幾年。雖然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寡言少語的她很少被人熟識。

  馬書青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聲名遠揚,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甚至從未想過,她能成為報紙或者電視上那個主角,此前,她在媒體上見得最多的是領導,或者見義勇為的人。

  懷有文學夢想的她,曾經寫過幾篇小文章,投寄到義馬礦工報,未見發表。

  現在,社區的人幾乎都認識這個沉默溫婉的女子,因為她是常村煤礦2009年新科研究生。馬書青說,自己現在才知道什麽叫做婦孺皆知。

  考上研究生在常村煤礦並不算稀奇事,常村煤礦隸屬義馬煤業,國有煤礦,大學生研究生不在少數,每年都有職工考上研究生,但都沒造成像馬書青考研這樣的轟動。

  馬書青與他們最大的不同是,38歲的“高齡”,以前是僅有中專學曆的洗衣女工。

  2009年6月,馬書青接到山西師範大學漢語言係研究生通知書時,並不為人所知,直至她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讀研的時候,被礦區宣傳部門獲悉。義馬礦工報、電視台接踵而來采訪馬書青。一個低學曆大齡婦女考上研究生,被媒體報道後,迅速在礦區流傳開來。

  馬書青一下子成為“學習典型”,在這個四五千人的社區,聲名遠揚。

  “存在的價值就是掃掃地、洗洗衣服?”

  馬書青少年時代的夢想是——“考大學”,她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當地重點中學,因體弱多病,被迫休學。在父母的建議下,進入煤礦技校,成為一名中專生。

  馬書青說,哭過、鬧過、抱怨過命運的不公,她清楚地知道,大學的夢想和自己越來越遠。1992年,馬書青中專畢業,被分配到常村煤礦工作。

  常村煤礦主幹道的一側是煤礦的倉庫,馬書青第一份工作就是倉庫保管員。生活簡單得如同一條直線,倉庫、家。每天上班時就是坐在倉庫門口,登記核對,分發物品。

  此後,馬書青先後被調入煤礦輔助隊、澡堂,和中專所學的土建專業沒有絲毫關係。

  馬書青說,如果說能扯上點關係的就是清潔工,清掃馬路上的塵土垃圾,勉強算是學以致用。

  此間,馬書青結婚生子,生活波瀾不驚。十幾年的邊緣工作,馬書青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存在的價值就是掃掃地、洗洗衣服?”

  她覺得自己的生活一成不變,這輩子奮鬥的最高榮譽,不過是個“優秀保潔員”。

  幾經思索,馬書青決定重拾遺失多年的夢想——考大學。馬書青打小就對文學情有獨鍾,她報考了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考大專。

  考試出奇的順利,幾乎所有科目一次過,僅有一門科目60多分,其餘都是75五分以上。2003年,馬書青順利拿到了自考大專文憑。

  馬書青說,一瞬間,似乎找到了中學時代“尖子生”的感覺。

  “其實學習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麽難”

  考上研究生以前,馬書青的正式身份,依然是澡堂一名普通的洗衣女工。

  8月15日,常村煤礦澡堂洗衣房。一位女工把衣服整齊地按號碼擺放在架子上,收取下井礦工的髒衣服,洗滌,發放。澡堂工作每天三班倒,主要負責礦區三四千口工人及其家屬的洗衣洗澡問題。

  馬書青考上研究生,洗衣房的同事梅賀仙並不驚奇,她認為那是遲早的事情。

  她說,幾個月以前,你可以在洗衣間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大型洗衣機轟隆隆作響,一個女工蹲坐在洗衣機前,聚精會神地看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那一定是馬書青。

  馬書青的時間表和其他人一樣,白天忙於工作,晚上照顧小孩,似乎找不到空閑。

  從決定自考時開始,馬書青明白了一個道理“時間是擠出來的”,她是礦區最早起床的人,每天四點鍾,當大家還沉睡在夢裏時,馬書青家的燈準時亮起,一個身影趴在書桌前開始為夢想而奮鬥。

  六點多,做完早飯,匆忙上班。上班期間,馬書青的手提袋裏也總是裝著一本小冊子——自己整理的英語單詞或者古文的疑難點。

  馬書青說:“其實學習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麽難,教輔教材上已經列舉了很多要點。”她說,古文和英語是相通的,不過就是幾千個常用詞,你隻要熟記常用詞的意思,在閱讀中驗證,就可熟能生巧。

  馬書青的兩本工具書——古文詞典和英語字典,已經被翻得破爛不堪。

  從2000年起,馬書青開始準備自考,生活就在這樣緊湊的時間中度過,自考大專、本科、研究生,馬書青用擠出來的時間圓了積壓在她心頭十幾年的“大學夢”。

  “單位搭建的學習平台讓我沒了後顧之憂”

  “學習就相當於別人打牌、唱歌、看電視一樣,也是一種休閑方式。”馬書青說。

  馬書青家的電視機閑置了很多年,那些專為家庭主婦量身定做的肥皂劇和馬書青基本絕緣。她並不知道最近流行的電視劇,甚至最近幾年流行的電視劇。

  偶然打開電視也是匆匆瀏覽一下幼兒教育、科學探索、新聞資訊一類的欄目。一家三口的休閑時光就是各自捧著一本書,獨樂其中。

  奮戰九年考上研究生,馬書青說自己最感謝的人應該是丈夫李丁未。李丁未是義馬市第三小學老師。

  李丁未今年本來報考了“心理谘詢師”,因為女兒中考,妻子考研,被迫放棄。父親腦溢血住院,馬書青也沒有時間陪床,李丁未從未讓妻子操心,一個人包攬了陪床的髒活累活。

  事實上,馬書青考研和所在單位常村煤礦密不可分,馬書青將自己考研的動力歸結為常村煤礦搭建的“學習平台”。據悉,在常村煤礦,專門製定有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管理細則,鼓勵職工參加各種考試,提高業務水平,近幾年來,先後拿出600多萬元表彰知識創新人才。一個不完全數據顯示,每年有三百多人參加各類考試培訓。參加考學的職工,單位報銷學費,同時,工資按照全勤照發。

  馬書青說:“單位搭建的學習平台讓我沒有了後顧之憂。”

  馬書青現在是家裏學曆最高的人,女兒李春曉今年剛考上河南省實驗中學,她的目標是清華北大,“超過媽媽,考上博士後”。

  平凡的榜樣

  “你雖在困苦之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總是從暗處流出生命之泉……不要因時運不濟而鬱鬱寡歡,忍耐雖然痛苦,果實卻最香甜。”

  波斯詩人薩迪的詩,或許可以成為馬書青人生轉折的寫照。

  從洗衣女工到研究生,如此大的反差,使得馬書青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在常村煤礦,人們開始用她的例子鼓舞高考落榜少年。

  馬書青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通過不同途徑成才的可能性。

  38歲,洗衣女工,研究生,馬書青創造了義馬煤業的曆史。事實上,馬書青並不是第一個見諸媒體並造成轟動的大齡考生。

  2009年4月,複旦大學經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把隻有高中學曆,下崗十餘年的38歲三輪車夫蔡偉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

  有網友認為,像蔡偉、馬書青這樣從三輪車夫、洗衣女工到高校博士生、研究生的華麗轉身並非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們一樣,不管高考失利,還是下崗麵臨生計之憂,都能一直享受“讀古書的樂趣”。這樣的“淡定”,試問幾人能做到?

  “積微言細,自就鴻文”——從細微處積累,努力奮進,最終取得大成就,這也許正是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