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漢字微調不影響生活 網友稱小學白念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核心提示:教育部語言司司長稱,44個漢字的字形擬進行調整隻不過是將以往習以為常的書寫習慣變過來,不會對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響,主要是針對印刷規範而言。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規範漢字表》(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琴”、“親”、“魅”等44個漢字的字形擬進行調整,此外,還恢複了51個異體字。此次意見征求將截至本月31日。

44漢字“整形”引熱烈爭議

征求意見12日開始後,產生熱烈爭議。對此,昨日,有網站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逾八成網友表示反對。

教育部網站昨天發布消息解釋說,《通用規範漢字表》以筆形變異規則為標準,對所收的8300字全部進行了複查,在統一筆形規則的前提下,生成了《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宋體字形表,其中包括這44個漢字,約占《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總字數的0.57%。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20/20090820071058f4fa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天府早報資料圖

“微調不會影響百姓生活”

目前,規範漢字的標準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由於曆史原因,這套印刷宋體字形總體上統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電腦時代”,各印刷廠的鉛字都是用銅模澆鑄,這些微量的不同僅憑視覺不易察覺;而進入“電腦時代”後,字形的不規範情況就“暴露”出來。

昨日,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司司長李宇明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微調隻不過是將以往習以為常的書寫習慣變過來。他強調,微調不會對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響,主要是針對印刷規範而言。《通用規範漢字表》尚在征求意見階段,會充分尊重各方意見。(綜合本報記者 郭少峰 《長江日報》報道)

■ 44漢字寫法調整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後一筆橫變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筆捺變點

③“巽(撰、饌、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後一筆豎彎鉤變豎提

④“親(櫬同)、殺(刹、脎、铩、弑同)、條(滌、絛、鰷同)、茶(搽同)、新(薪同)、雜、寨”下部件“木”的豎鉤變豎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橫折鉤變橫折

⑥“蓐、溽、縟、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圍結構改為上下結構

⑦“轂”的左下部件“車”上添加一短橫

■ 回應 教育部:調整與宋體字一致

據新華社電 19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對近日在網上熱議的“調整44個漢字寫法”做出了最新解讀。

解讀中稱此次調整漢字寫法的主要原則是為取得與宋體字筆形變異的一致,其他主用字體(仿宋體、黑體、楷體)與非主用字體,以後再逐步進行調整。

據介紹,此次字形調整共有尊重漢字結構、考慮宋體風格、遵循統一規則、嚴格控製特例4個總原則。在總原則的指導下,此次調整中製定了橫變提、豎變撇、捺變點、豎彎鉤變豎提和豎鉤、橫折鉤去鉤5類筆形規則。經過對字形的調整和美化,進一步取得與宋體字筆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趨於規律性、係統性。

■ 觀點 修改不成熟 “整形”需慎行

正在征求意見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琴”“親”“魅”等44個漢字在專家倡導下進行了寫法調整,一些“整形”後顯得有些怪模怪樣的字讓人不由心生疑問:好好地寫了幾十年,為啥要折騰成一個新樣子?

已經廣為人們接受並廣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麽改,恐怕不能光考慮專家們所說的漢字“字理”問題,更重要的要看應用是否方便。

漢字是一種負載信息的書麵符號。隻要人們普遍願意使用並能明白其表達的意思,這樣的漢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無須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讓人產生歧義,或者書寫不方便的漢字就需要修改。綜觀此次“整形”的44個漢字,絕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於識別的特點,何必改頭換麵呢?

此次推行新字表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方便信息儲存和管理,但是,一些字在“整形”後反而不規律、不統一,給應用徒添麻煩。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殺”字寫法本來相同,在修改後寫法卻不一致了。這說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選擇上並不成熟。(據新華社電)

相關新聞:網友議漢字微調稱小學白念 官方稱參考書法美學


曆時8年打磨、收錄8300個漢字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征求意見稿日前終於麵世,當下正在征求意見。其中,琴、親、魅等44個漢字在專家倡導下進行了寫法調整,這引發了爭議。

爭議:微調是不是瞎折騰

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後一筆由“橫”變為“提”。這些字變化後,從辨認到書寫都還不至於出現障礙,但將“親”、“雜”、“殺”等字底下的“豎鉤”改為“豎”,最後一筆由“點”改成“捺”,變形就有點厲害了。

有網友大呼:“小學白念了!”

網友“andy”說:“這不是添亂嘛!”

甚至有網友套用當下網絡流行語表達不解:“專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某網對此展開網絡調查,截至昨日下午5時,共有1187名網友參與,選擇“胡鬧,這不是窮折騰人嗎”占87.03%。

回應:微調參考了書法美學

昨日,記者電話采訪了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司司長李宇明。

李宇明說,比如“糴、汆、褰、衾”的下部末筆“捺”變“點”,可能是參考書法中“避重捺”;轉變筆形,是為了使整個字重心穩定、間架勻稱、字形活化。

談到爭議較大的“琴”字,他介紹,其實在目前的書寫體係中,“柴”、“碧”、“地”的“止”、“王”、“土”部分都是“提”。這次微調隻不過是將以往習以為常的書寫習慣給別過來。

李宇明說,在對該字表進行討論時,大家參考了包括清華大學美術係、北大方正字體設計專家的意見。

他強調,微調不會對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響,主要是針對印刷規範而言。

他表示,《通用規範漢字表》尚在征求意見階段,會充分尊重各方意見。

緣起:電腦時代“暴露”不規範

目前,我國規範漢字的標準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文化部聯合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但由於曆史原因,這套印刷宋體字形總體上統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前電腦時代”,由於各印刷廠的鉛字都是用銅模澆鑄出來的,這些微量的不同僅憑視覺不易察覺;而進入“電腦時代”後,字形的不規範情況就“暴露”出來了。

思考:書寫時代的“沒落”

盡管網友們對微調不甚理解,可更多的人承認,調不調,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不大。對於漢字書寫,普通人已舍棄一份講究。

網友們議論:“反正都是打字,愛變變唄”,“好幾年沒拿筆寫過字了”,“他折騰他的,我就不改!反正也不學語文了,基本沒有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