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台“經營之神”王永慶入土為安 墓碑刻勤儉樸實(圖)

台“經營之神”王永慶入土為安 墓碑刻勤儉樸實

文章來源: 十方 於 2009-07-03 01:59:2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qnspoz.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圖為台灣警察及保全人員在現場一公裏外“封山”進行管製,隻準提前“報備”車號的車輛駛往墓園。大批記者在管製區外“蹲守”,通過SNG直播車作連線報道。中新社發董會峰 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enazac.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長永紀念福園位於台北縣林口山上,王永慶墓地(黃框處)居高臨下

  “經營之神”王永慶入土為安

  

公元二00九年七月二日下午三時十五分,在辭世八個多月後,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入土為安。

  安葬之地為台北縣南亞林口廠區的“長久紀念福園”。這裏地勢較高,可俯瞰大台北。

  下午二時三十分許,本社記者抵達林口。但見這裏聚集了數十名“蹲守”的台灣各媒體記者。警方及保全人員在一公裏外,即實施“封山”管製,除了王永慶的家人、台塑高階主管和特邀人士,事前未“報備”車號的任何車輛不得駛入。

  其時,天氣陰沉,涼風習習。偶爾,天空中飄下幾粒雨滴。記者目擊一位男性民眾手持鮮花,在管製區外徘徊。

  下午約三時四十五分始,陸續有參加完入土儀式的車輛駛出,除了各式豪華轎車,還有一輛救護車迅速駛離。一位專業攝影記者借助閃光燈,拍到了坐在商務車後座、神情哀傷的王永慶之女王雪紅,令電視台記者“羨慕不已”。

  據悉,經協調,王永慶的子女在入土儀式上,僅作簡短隆重的“行三鞠躬和致祭鮮花”;長子王文洋作為家族代表念祭文,與父親作最後的道別。

  此間有媒體形容,王永慶的墓碑為寶玉材質,由王文洋親自挑選、訂製。墓碑上麵銘刻“勤儉樸實”四個字,這是王永慶生前的座右銘。墓園造價不菲,占地五點二公頃,尚處在平整階段;園內有造景選用從福建遠道運來的石材;正中央栽植了茄苳樹,寓意枝葉茂盛庇蔭子孫。

  此前,台塑集團對外發表聲明,深切緬懷王永慶,強調一個世代雖然結束,但這位巨人已立下典範。台塑員工將秉承“勤勞樸實”精神及“回饋社會”胸懷,繼續創造良好績效。

  二日,多數台塑員工忙於上班,雖不能前往林口,但紛紛表達老董事長入土為安之意,也希望王家子女爭產紛擾自然化解。

  去年十月十五日淩晨,年逾九旬、正在美國視察業務的王永慶安詳辭世。消息傳來,台灣各界扼腕;移靈回台後,計有十餘萬人前往靈堂吊唁。大陸方麵也表達了哀思和敬意,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舉行二次“陳江會”時,更是親往吊唁,高度評價王永慶為兩岸關係所作出的“不朽功勳”。

  王永慶出身貧寒,從白手起家到台塑王國,一生充滿傳奇。祖籍福建的他,生前還十分關心兩岸交流,力主兩岸早日“三通”。除了在大陸投資屢有大手筆,他還捐建一萬所小學;去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這位老人慷慨捐助一億元人民幣。

  在熱心人士安排下,王永慶曾多次與大陸在台駐點記者茶敘。二00五年三月底,在當時特定背景下,王永慶再度與大陸駐點記者見麵,暢談自己的“金錢觀”、“醫療觀”和“有機觀”。本社記者有幸參與其中,孰料那是彼此之間的“最後的一次茶敘”。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樺加沙”過境後市民狂撿沿海特產,警方出無人機製止
陝西小村莊,住一晚居然已經要兩千了
合租室友生娃的新聞,點燃了多少人的“合租恐慌”?
3名保潔人員,深夜死於地鐵撞擊
2000多塊的五星酒店,被中產用成“經濟健身房”




24小時討論排行

FBI前局長被起訴 特朗普:他是這個國家最垃圾的人
中方檢出興奮劑物質近一年後,美方FDA承認了
智利總統:我不想內塔尼亞胡被殺,我想他受審判
默克爾自述:蘇聯解體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蔡磊深夜發文:我還有眼睛和耳朵 寧可戰死 不會等死
曾說“收複台灣捐5000萬”的他,怎麽也被封了?
美國“戰爭部”頒布緊急全球召集令,要有大事發生?
最高100%!新一波特朗普關稅襲來 這些企業在哀嚎
是不是不想做了?西貝再一次上演史詩級災難公關
中國首個移植豬腎的人,手術後存活超過200天
被丈夫推下懸崖6年後,她隻想離婚
25%,30%,50%,100%!特朗普官宣新一輪關稅
首例!以軍被爆使用微軟雲服務大規模監控巴勒斯坦人
西貝老板“強製愛”:6000萬聘禮,被坑慘了
特朗普暗示埃爾多安:停止買俄能源,就可買F35
青年的呐喊:抗議之聲點燃“亞洲之春”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台“經營之神”王永慶入土為安 墓碑刻勤儉樸實

十方 2009-07-03 01:59:21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qnspoz.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圖為台灣警察及保全人員在現場一公裏外“封山”進行管製,隻準提前“報備”車號的車輛駛往墓園。大批記者在管製區外“蹲守”,通過SNG直播車作連線報道。中新社發董會峰 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enazac.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長永紀念福園位於台北縣林口山上,王永慶墓地(黃框處)居高臨下

  “經營之神”王永慶入土為安

  

公元二00九年七月二日下午三時十五分,在辭世八個多月後,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入土為安。

  安葬之地為台北縣南亞林口廠區的“長久紀念福園”。這裏地勢較高,可俯瞰大台北。

  下午二時三十分許,本社記者抵達林口。但見這裏聚集了數十名“蹲守”的台灣各媒體記者。警方及保全人員在一公裏外,即實施“封山”管製,除了王永慶的家人、台塑高階主管和特邀人士,事前未“報備”車號的任何車輛不得駛入。

  其時,天氣陰沉,涼風習習。偶爾,天空中飄下幾粒雨滴。記者目擊一位男性民眾手持鮮花,在管製區外徘徊。

  下午約三時四十五分始,陸續有參加完入土儀式的車輛駛出,除了各式豪華轎車,還有一輛救護車迅速駛離。一位專業攝影記者借助閃光燈,拍到了坐在商務車後座、神情哀傷的王永慶之女王雪紅,令電視台記者“羨慕不已”。

  據悉,經協調,王永慶的子女在入土儀式上,僅作簡短隆重的“行三鞠躬和致祭鮮花”;長子王文洋作為家族代表念祭文,與父親作最後的道別。

  此間有媒體形容,王永慶的墓碑為寶玉材質,由王文洋親自挑選、訂製。墓碑上麵銘刻“勤儉樸實”四個字,這是王永慶生前的座右銘。墓園造價不菲,占地五點二公頃,尚處在平整階段;園內有造景選用從福建遠道運來的石材;正中央栽植了茄苳樹,寓意枝葉茂盛庇蔭子孫。

  此前,台塑集團對外發表聲明,深切緬懷王永慶,強調一個世代雖然結束,但這位巨人已立下典範。台塑員工將秉承“勤勞樸實”精神及“回饋社會”胸懷,繼續創造良好績效。

  二日,多數台塑員工忙於上班,雖不能前往林口,但紛紛表達老董事長入土為安之意,也希望王家子女爭產紛擾自然化解。

  去年十月十五日淩晨,年逾九旬、正在美國視察業務的王永慶安詳辭世。消息傳來,台灣各界扼腕;移靈回台後,計有十餘萬人前往靈堂吊唁。大陸方麵也表達了哀思和敬意,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舉行二次“陳江會”時,更是親往吊唁,高度評價王永慶為兩岸關係所作出的“不朽功勳”。

  王永慶出身貧寒,從白手起家到台塑王國,一生充滿傳奇。祖籍福建的他,生前還十分關心兩岸交流,力主兩岸早日“三通”。除了在大陸投資屢有大手筆,他還捐建一萬所小學;去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這位老人慷慨捐助一億元人民幣。

  在熱心人士安排下,王永慶曾多次與大陸在台駐點記者茶敘。二00五年三月底,在當時特定背景下,王永慶再度與大陸駐點記者見麵,暢談自己的“金錢觀”、“醫療觀”和“有機觀”。本社記者有幸參與其中,孰料那是彼此之間的“最後的一次茶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