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亨銅鼓”造型。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ul/news/2009/06-22/U136P4T8D1744272F116DT2009062217362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周亨銅鼓”鼓麵。
一場大雨,剛剛改道的河床在雨水的衝刷下坍塌,而一小塊裸露在外的金屬,在放牛老農的不經意發現中,卻掘出廣東考古上的一大“奇跡”。4月13日,在陽江市陽東縣一個小山村,掩埋了1700多年的“周亨銅鼓”在雨水的衝刷下揭開了其神秘的麵紗,展現在世人麵前。
據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考證,該銅鼓屬於北流型銅鼓,年代約為東漢中晚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其大小位列廣東第一,排在廣西北流縣銅鼓和上海博物館6597號銅鼓之後,屬全國第三;但就高度而言,“周亨銅鼓”則是“全國第一”。
昨日,記者從陽江文廣新局獲悉,該市正在製定銅鼓保護方案,“周亨銅鼓”有望和“南海一號”成為鄰居,共同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出。
放牛老漢發現千年銅鼓
陽東縣大八鎮周亨村的村民李學輝沒有想到,一場大雨竟然衝刷出千年銅鼓。
4月13日,傾盆大雨,58歲的農民李學輝牽著耕牛沿著剛剛改道的村邊小河放牧,因為一場大雨,一處河床發生坍塌,正從這裏經過的李學輝無意當中看到坍塌處露出一塊金屬,他跳下河床,想拽出來後拿回家裏賣掉賺點小錢,沒想到拽也拽不動,用手扒後才發現金屬塊的體積特別大。
“可能是寶貝。”李老漢想到這裏,急忙找來一些樹枝等,蓋上裸露部分,跑回家裏叫家人過來幫忙,因為河水浸漫,幾個人整整忙了4個多小時,一個完整的“大鐵器”才展現在大家麵前。不過由於重量太重,李老漢隻好又找了幾個村民,8個人順著河水把笨重的“大鐵器”打撈上岸。
“可能是文物。”14日淩晨1時多,當地派出所接到報警後立即派警員前往把它搬到周亨村保管,後在陽江市文物部門的幫助下運回市裏,等待文物專家前來鑒定。
銅鼓廣東最大全國第三
昨日下午,記者在陽江市文廣新局文物科馮誌兵副科長的帶領下,來到放置“周亨銅鼓”的地方。記者看見 “周亨銅鼓”體形碩大,厚重,鼓麵寬平,邊緣伸出鼓頸外,鼓身束腰呈反弧形,上麵還黏著細細的泥沙,因為常年掩埋底層,銅鼓表麵已經出現斑駁的銅鏽。而鼓麵和鼓腰上鏤刻著精美的細紋,鼓麵正中間鑲有八道光芒四射的太陽紋。
據馮誌兵介紹,“周亨銅鼓”共有兩對圓莖鼓耳,鼓麵上麵分布有6對青蛙,兩兩相對,蛙形小而樸實,鼓麵上有11暈(圓環),每一暈由三弦構成,中心太陽紋光芒直接穿透第一道暈圈,暈和暈之間填滿了細細的雲紋和菱形雷紋。
“‘周亨銅鼓’是目前廣東省最大的古銅鼓,鼓身高度位列全國第一,也是全國第三大古銅鼓。”據馮誌兵介紹,目前能和“周亨銅鼓”相媲美的隻有廣西北流縣銅鼓和上海博物館所藏的6597號銅鼓,這兩者的鼓麵直徑分別為165厘米和145厘米,而“周亨銅鼓 ”的鼓麵直徑為142厘米,位列全國第三大,但其鼓身卻高82厘米,比前兩者的67.5厘米和78.8厘米都高,高度上排名全國第一。
將移至海上絲綢
之路博物館保護
據馮誌兵介紹,“周亨銅鼓”是陽江文物考古上的重大發現,陽江市已經開始和省文物保護部門的青銅器專家溝通,並製定銅鼓的保護方案,現階段主要集中在銅鼓的除沙、防鏽等。
“未來銅鼓將放到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保管。”馮誌兵說,銅鼓方案一旦經專家認證確定後,“周亨銅鼓”將被安置到“新家”。
專家視點
廣東省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博士在考察“周亨銅鼓”後認為,根據銅鼓埋藏的現場土層分析,銅鼓埋藏地的土層都沒有動過,是“生土”,說明銅鼓本身就埋在這裏,加上邊上墓葬,屬於孤立掩埋,至於為什麽孤立掩埋至今還是謎。
為什麽銅鼓保存完好?魏峻博士認為,其中一大原因在於該鼓鼓麵朝下、鼓腳朝上,有利於減輕鼓麵壓力。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邱立誠則認為,根據“周亨銅鼓”外觀造型、鼓身紋飾、鼓耳和立蛙的特征,可以判斷該銅鼓應該屬於北流型銅鼓的中晚期,製造年代大約在東漢中晚期,距今至少有1700多年的曆史。
銅鼓揭秘
青蛙象征多子多福
在“周亨銅鼓”上鏤刻著6對青蛙造型,這些青蛙和銅鼓中心的太陽相互結合在一起,其中具有什麽樣的內涵?
據馮誌兵介紹,古代銅鼓多為俚族所用,在俚族的文化當中,青蛙是俚族的圖騰,而青蛙又有太陽之子之稱,象征著多子多福。因此,目前出土的銅鼓,一般都鏤刻有這些造型。
銅鼓大小象征權力大小
馮誌兵說,銅鼓的運用地方很多,可以用在戰場上,通過鼓聲傳遞戰爭信息、指揮戰爭;也可以用在集會、祭祀等方麵。像廣西一些地方,銅鼓現在還應用在紅白喜事上。
另外,銅鼓的製造很講究,其大小不同反映的內涵也不同,銅鼓越大,說明擁有銅鼓的人權力越大。
文、圖/記者陳傑 通訊員許廣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