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搬遷的村民,恨不得將家裏能搬的東西全部帶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90618/Img26459462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廟堂小學二年級,隻有兩個學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90618/Img26459462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深山中的廟堂,山高坡陡路險。
巫山·最後的廟堂(上 篇)
不久後,“廟堂鄉”三個字,將從我市行政建製上永遠消失。
2007年底,這個本不適宜人類生活的地方,開始生態扶貧整體搬遷。短短1年多,絕大多數人離開了這個“重慶第一窮鄉”。
如今,全鄉2308人,走了95%。除了留守的17名幹部,隻剩下135位村民。
那麽,最後的廟堂鄉,到底是什麽樣呢?
廟堂鄉檔案
廟堂鄉,位於巫山縣東北部,地處高寒山區,與湖北神農架接壤,平均海拔1735米,人稱“重慶小西藏”。
全鄉5個村,648戶2308人,特困戶402戶,特困人口1642人,占全部人口的71.1%。全鄉一共出了2名本科生,3名大專生,27名高中生,10名教師,2名醫生。
廟堂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幅員麵積82平方公裏,森林麵積11萬畝,僅有3000餘畝陡坡耕地。村民大多在1000米至2400米的中高山上耕作。有金錢豹、香獐、金絲猴、娃娃魚等保護動物和珍稀植物。
野豬“哼唧哼唧”每天來趕場,幾十隻烏鴉在灶台上走來走去
“快看,野豬!”5月21日傍晚,記者乘坐的越野車快到廟堂鄉政府時,山坡上幾頭野豬闖進視線,頓時驅走大家連續兩小時顛簸帶來的疲倦。
臨時充當司機的廟堂鄉鄉長龔道輝,索性將車停下來。“嘿!嘿!”大家用力吆喝,10多米外的野豬,卻依然悠閑地邁著步子,“哼唧哼唧”,這裏嗅嗅,那裏拱拱。
“現在的廟堂,野豬比人多。”龔道輝說,自從村民大量搬出廟堂,這裏就成了野生動物世界,經常有野豬招搖過市,成群的烏鴉飛來飛去,偶爾,還有獼猴跑到公路上學人走路。
在鄉政府煮飯的杜德珍說,一次早起做飯,她發現幾十隻烏鴉在灶台走來走去,估計是找吃的。至於野豬,就更不稀奇了,每天晚上都到街上“趕場”。
當地村民對野豬早已見怪不怪,紛紛用鮮豔的彩條布將房屋和地圍起來,防止野豬闖到家裏。
龔道輝沒有想到,短短一年多,絕大多數村民就“逃離”廟堂,野生動物成了這裏的新主人。
其實,村民的“逃離”,早在意料之中。
廟堂鄉黨委書記向興浩說,廟堂幾乎沒有平地,大多耕地在半山,四肢並用才能爬上去。無法澆水、施肥,隻能春天站在高坡“天女散花”播種,然後坐等秋天收成。
這個離縣城165公裏的鄉,1999年以前沒有公路,出門隻能步行。
1991年,新元村村民吳祖香左腳被毒蛇咬傷,無法抬出山醫治,丈夫楊元忠隻好在赤腳醫生陶忠敏指導下,用鋸子硬生生鋸斷妻子的傷腿……1999年,付出好幾條生命的代價,山民終於在懸崖上摳出一條不足2米寬的天路。
公路通了,交通依然不順暢。一下雨塌方,就無法通行。鄉政府好幾次接到通知,匆匆趕到縣城開會,發現會已開了一個月。
公路通了10年,死了上百人。一旦公路上出車禍,大家都不會問“死了多少人”,而是直接問“車上有多少人”。
“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基本是廟堂的寫照。這裏每年的財政收入不足2萬元,一直是重慶最窮的鄉鎮。
2007年夏天,突發的山洪將廟堂來回衝刷了一遍,村民最貴重的固定資產——土坯房,化成一攤爛泥。巫山縣縣委書記管洪帶隊進山視察災情,算了一筆賬:給廟堂修好公路,加上水、電、氣等配套設施,沒有1.5億根本拿不下來。
經過慎重果斷抉擇,一場浩大的遷徙就此拉開序幕。
祖祖輩輩生活在廟堂的村民,在摸底調查中,全鄉2308人中,有99.3%的人願意搬走,並在隨後的一年多裏匆匆離開。
他們清楚,隻有走出大山,才能擺脫貧窮。
3層樓的希望小學,隻剩35名學生,最少的班隻有兩人
珠海廟堂希望小學,3層樓的教學樓,是廟堂最豪華的建築。但現在全校6個班隻有35名學生,最多的一個班8人,最少的2人,被大家笑稱為最富特色的“小班教學”。
5月22日上午10點半,學校正上第3節課。二年級教室,語文老師王安銀正講練習題。
“哪位小朋友會用‘一群’造句?”拿起花名冊,正準備點學生答問題,王安銀抬起頭,才想起隻剩兩個學生了。剛答過問題的朱郡,又被王老師點名。
8歲的朱郡怯怯地起身,脫口而出:“以前班上有一群小朋友,現在……”話沒說完,小朱郡眼眶就紅了。
王安銀怔了怔,沒答話。在這呆了31年的老校長李德龍歎了口氣,說,搬遷前,學校有240名學生,現在隻剩下35名,下學期會更少。
下課鈴響了,6年級的吳勇拿著一副乒乓球拍,帶著同學曹仁輝衝到操場。性格活潑的吳勇說,以前,乒乓球台老是圍滿人,不容易占位置,“現在想打多久就打多久。”
離開學校的路上,三隻流浪狗聽到腳步聲,從一間廢棄的豬圈探出頭來,衝記者拚命搖著尾巴,敢情它們也很久沒見到人了。
唯一還在營業的小賣部,“賣完這600塊錢的東西,就不進貨了。”
“走,去街上轉轉,那裏人多點。”鄉文化站站長楊明提議。
楊明口中的“街”,其實是一段不足50米長的公路,房子隻有10來幢。
廟堂除了政府工作人員,沒城鎮人口。平時,連個賣菜的都沒有。農民吃不完的菜都喂豬,沒賣東西的習慣,“地裏的洋芋紅薯,家家都有,賣給哪個?”秤在這裏很罕見,政府的人偶爾買點山核桃和土雞蛋,都是以個論。
後來,村民陸續在學校邊稍平坦的地方修房子,賣點日用百貨,逐漸形成廟堂的集市。最鼎盛時,有百貨店、餐館、旅館。
“繁華”已如夢。街口的“石寶旅館”大門緊閉,“三羚摩托”店卷簾門鎖得嚴嚴實實,“正清餐館”、“劉生副食店”鐵鎖當家,“廟堂移動營業廳”早已空空蕩蕩……
“毛昌虎日雜店”是廟堂唯一還在營業的小賣部,貨架上,稀拉拉擺著兩瓶保寧醋、幾雙解放鞋,還有少量方便麵和紙。
“賣完這600塊錢的東西,就不進貨了。”毛昌虎說,最近1個月隻有3個人來買東西,等到8月在兩坪鄉的新房弄好,他和家人也要搬出廟堂了。到那時,這裏的人買東西就得騎5小時摩托到山外。
整理賬本時,毛昌虎不由得歎了口氣。想當初,當過村支書的他率先開門賣東西,靠這個小賣部,他家最早脫貧修起磚房。如今,就要離開這個生活了56年的地方,他心中有很多不舍。
沒多少文化的王生壽說:“這裏的沒落,代表著廟堂人新生活的開始!”
同住鄉場的李申元,很羨慕毛昌虎要搬了。
到底是搬還是不搬?這個問題,46歲、做了28年木匠的李申元還在糾結中。
如此猶豫不決,可不是李申元的風格。原來,2001年,李申元拿出所有積蓄,在場鎮上蓋起一棟兩層小洋樓。這白磚鑲嵌的牆麵,在場鎮上獨領風騷。
花了七八萬,新房才住幾年,要他們一下子拋棄新房,真有點剜掉心頭肉的感覺。李申元一家四口如果搬遷,每人補貼8000元,總共才3.2萬元。這筆錢拿到山外,充其量隻能租幾年房子住。何況,為供女兒在上海讀大學,他已欠下2萬多元債。
李申元夫婦的確不想搬家。可村民都搬走後,他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難呐!”沒搬走的135人裏,60%都跟李申元差不多,投入一生積蓄加欠債在廟堂修了房子,舍不得拋下。剩下的40%,便是沒法搬的孤寡老人和單身漢。
38歲的單身漢袁堂喜,和父親相依為命。若搬出去,父子倆補貼總共1.6萬元,根本買不到房子,加上無一技之長,到山外不知如何生存,“留在山裏,種點莊稼,還能填飽肚子。大家都走了,我們留下來守山嘛。”
李申元還在猶豫。“再不作決定,到時想搬都找不到車了。”書記向興浩提醒他。搬遷開始後,以前幾輛人貨兼用的車都已賣掉,廟堂鄉最後的交通工具,就是李申林去年7月買的一輛解放牌微卡車,專門用於給村民搬家。眼看人越來越少,李申林也在謀劃著賣車、搬家。
78歲的袁大連盼著兒子趕緊安頓好,接她和老伴出去。記者一行經過她家門口時,係著圍裙的她顫巍巍地從廚房衝出來,拉著記者邊說邊笑個不停。她說,自己快憋壞了。
“沒出息!”老伴王生壽最看不慣袁大連這樣,隻讀過兩冊書的他,說了句很讓人吃驚、很有文化的話:“這裏的沒落,代表著廟堂人新生活的開始!”
3層樓的希望小學,隻剩35名學生,最少的班隻有兩人
珠海廟堂希望小學,3層樓的教學樓,是廟堂最豪華的建築。但現在全校6個班隻有35名學生,最多的一個班8人,最少的2人,被大家笑稱為最富特色的“小班教學”。
5月22日上午10點半,學校正上第3節課。二年級教室,語文老師王安銀正講練習題。
“哪位小朋友會用‘一群’造句?”拿起花名冊,正準備點學生答問題,王安銀抬起頭,才想起隻剩兩個學生了。剛答過問題的朱郡,又被王老師點名。
8歲的朱郡怯怯地起身,脫口而出:“以前班上有一群小朋友,現在……”話沒說完,小朱郡眼眶就紅了。
王安銀怔了怔,沒答話。在這呆了31年的老校長李德龍歎了口氣,說,搬遷前,學校有240名學生,現在隻剩下35名,下學期會更少。
下課鈴響了,6年級的吳勇拿著一副乒乓球拍,帶著同學曹仁輝衝到操場。性格活潑的吳勇說,以前,乒乓球台老是圍滿人,不容易占位置,“現在想打多久就打多久。”
離開學校的路上,三隻流浪狗聽到腳步聲,從一間廢棄的豬圈探出頭來,衝記者拚命搖著尾巴,敢情它們也很久沒見到人了。
唯一還在營業的小賣部,“賣完這600塊錢的東西,就不進貨了。”
“走,去街上轉轉,那裏人多點。”鄉文化站站長楊明提議。
楊明口中的“街”,其實是一段不足50米長的公路,房子隻有10來幢。
廟堂除了政府工作人員,沒城鎮人口。平時,連個賣菜的都沒有。農民吃不完的菜都喂豬,沒賣東西的習慣,“地裏的洋芋紅薯,家家都有,賣給哪個?”秤在這裏很罕見,政府的人偶爾買點山核桃和土雞蛋,都是以個論。
後來,村民陸續在學校邊稍平坦的地方修房子,賣點日用百貨,逐漸形成廟堂的集市。最鼎盛時,有百貨店、餐館、旅館。
“繁華”已如夢。街口的“石寶旅館”大門緊閉,“三羚摩托”店卷簾門鎖得嚴嚴實實,“正清餐館”、“劉生副食店”鐵鎖當家,“廟堂移動營業廳”早已空空蕩蕩……
“毛昌虎日雜店”是廟堂唯一還在營業的小賣部,貨架上,稀拉拉擺著兩瓶保寧醋、幾雙解放鞋,還有少量方便麵和紙。
“賣完這600塊錢的東西,就不進貨了。”毛昌虎說,最近1個月隻有3個人來買東西,等到8月在兩坪鄉的新房弄好,他和家人也要搬出廟堂了。到那時,這裏的人買東西就得騎5小時摩托到山外。
整理賬本時,毛昌虎不由得歎了口氣。想當初,當過村支書的他率先開門賣東西,靠這個小賣部,他家最早脫貧修起磚房。如今,就要離開這個生活了56年的地方,他心中有很多不舍。
沒多少文化的王生壽說:“這裏的沒落,代表著廟堂人新生活的開始!”
同住鄉場的李申元,很羨慕毛昌虎要搬了。
到底是搬還是不搬?這個問題,46歲、做了28年木匠的李申元還在糾結中。
如此猶豫不決,可不是李申元的風格。原來,2001年,李申元拿出所有積蓄,在場鎮上蓋起一棟兩層小洋樓。這白磚鑲嵌的牆麵,在場鎮上獨領風騷。
花了七八萬,新房才住幾年,要他們一下子拋棄新房,真有點剜掉心頭肉的感覺。李申元一家四口如果搬遷,每人補貼8000元,總共才3.2萬元。這筆錢拿到山外,充其量隻能租幾年房子住。何況,為供女兒在上海讀大學,他已欠下2萬多元債。
李申元夫婦的確不想搬家。可村民都搬走後,他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難呐!”沒搬走的135人裏,60%都跟李申元差不多,投入一生積蓄加欠債在廟堂修了房子,舍不得拋下。剩下的40%,便是沒法搬的孤寡老人和單身漢。
38歲的單身漢袁堂喜,和父親相依為命。若搬出去,父子倆補貼總共1.6萬元,根本買不到房子,加上無一技之長,到山外不知如何生存,“留在山裏,種點莊稼,還能填飽肚子。大家都走了,我們留下來守山嘛。”
李申元還在猶豫。“再不作決定,到時想搬都找不到車了。”書記向興浩提醒他。搬遷開始後,以前幾輛人貨兼用的車都已賣掉,廟堂鄉最後的交通工具,就是李申林去年7月買的一輛解放牌微卡車,專門用於給村民搬家。眼看人越來越少,李申林也在謀劃著賣車、搬家。
78歲的袁大連盼著兒子趕緊安頓好,接她和老伴出去。記者一行經過她家門口時,係著圍裙的她顫巍巍地從廚房衝出來,拉著記者邊說邊笑個不停。她說,自己快憋壞了。
“沒出息!”老伴王生壽最看不慣袁大連這樣,隻讀過兩冊書的他,說了句很讓人吃驚、很有文化的話:“這裏的沒落,代表著廟堂人新生活的開始!”
12名退伍軍人的集結號
最後的廟堂,82平方公裏範圍內,除了鳥鳴豬叫,很少聽到人聲。
每天早上7點,廟堂文昌宮,會準時響起一陣鈴聲,然後冒出炊煙——那是廟堂最後的守望者:廟堂的“末代鄉官”,一共17人,15名黨員,其中12人還是退伍軍人。
海軍、步兵、炮兵、裝甲兵、邊防兵……除了空軍,啥軍種都有,人稱他們“集團軍”。
他們的天職是服從。集結號沒有吹響,就不能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