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伽馬射線暴模擬圖
北京時間6月16日消息據美國媒體報道,伽馬射線暴是所觀測到的宇宙中強度最大、最為明亮的爆炸,能夠產生大量的可見光,遠在數十億光年外的地球上的望遠鏡能夠輕易地觀測到。但多年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困惑不解的是有一種神秘的黑暗伽馬射線暴,包含大量的伽馬射線和X射線,但是卻幾乎沒有可見光。
在此之前,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由於這種伽馬射線暴距離太遠,無法在視覺波長範圍內觀測。最新一項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奧秘,星際塵埃吸收了幾乎全部的可見光,但能量更高的伽馬射線和X射線卻能穿透星際塵埃,被地球上的望遠鏡捕捉到。
星際塵埃吸收伽馬射線暴可見光
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一種伽馬射線突然增強的現象。伽馬射線是波長小於0.1納米的電磁波,是比X射線能量還高的一種輻射,它的能量非常高。伽馬射線暴是1967年美國Vela衛星在核爆炸監測過程中由克萊貝薩德爾(Klebesadel)等人無意中發現的。至今人們已經觀測到了2000多個伽馬暴,但暴源是什麽天體,至今尚不清楚。
不過大質量恒星的死亡會產生伽馬暴這一觀點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天文學家認為,其中的大多數伽馬暴是在超大質量恒星耗盡核燃料時發生的。當恒星的核心坍縮為黑洞後,物質噴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外衝出。噴流從坍縮星湧過,繼續向宇宙空間行進,並與先前被恒星照耀的氣體相互作用,產生隨著時間衰減的明亮餘輝。多數伽馬射線將在可見光範圍內呈現出明亮光線。然而一些伽馬射線暴卻是黑暗狀態,它們在光學望遠鏡中無法探測到。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黑暗伽馬射線暴實際上並不是由於距離遙遠而無法觀測,它們無法釋放光線是由於被星際塵埃吸收了大部分的可見光,這些星際塵埃團可能是恒星孕育誕生地。
黑暗伽馬暴並非“遙不可見”
6月8日,在美國天文學學會會議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丹尼爾-珀利(Daniel Perley)說:“我們相信已經揭開了黑暗伽馬射線暴的成因之謎。”他和同事們通過加州帕洛馬天文台直徑60英寸的望遠鏡發現“雨燕”探測衛星曾觀測的 29個伽馬射線暴中14個是黑暗的,無法觀測到可見光波。他們進一步通過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10米望遠鏡進行觀測,結果顯示它們並不是完全處於黑暗狀態。這14個黑暗伽馬射線暴中有3個透出微弱光線,像昏暗的餘暉,其餘的11個伽馬射線暴雖然處於黑暗狀態,但是研究小組發現了導致伽馬射線暴產生的強烈爆炸所在的星係。這說明這些伽馬射線暴產生的星係距離地球不會超過129億光年,因為這已經接近了人類宇宙觀測的極限。而且如果距離超過129億光年,任何可探測的光波都會發生多普勒紅移。
遮光的塵埃團是恒星的誕生地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副教授喬舒亞-布盧姆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他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宇宙中大量的恒星形成現象被星係中的塵埃遮蔽。”恒星的誕生和老恒星的死亡是聯係在一起的。超大質量恒星迅速老化、爆炸,散發出的星際塵埃快速充斥於星雲之中,超大質量爆炸產生的新物質也被噴發進星雲之中,星雲密度變得很大,孕育新的恒星誕生。在充斥著星際塵埃的星係,大量的恒星生死輪回正在發生著。由於恒星形成於星際塵埃區域,可推測包裹黑暗伽馬射線暴的塵埃團可能是孕育恒星的誕生之地。
該研究小組希望開展進一步研究,掌握更多的伽馬射線暴所在星係的詳細情況,並進一步理解伽馬射線是如何被星際塵埃所吸收。
在今年4月23日,天文學家曾觀測到迄今最遙遠的伽馬射線暴,它距離地球131億光年,也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天體,導致該伽馬射線暴發生的強烈爆炸發生在宇宙起源後不到7億年時。研究小組評估稱,黑暗伽馬射線暴在宇宙早期階段所有伽馬射線暴中隻占0.2%到0.7%,這也說明宇宙起源早期並沒有發生非常多的恒星形成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