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出生人口男多女少 未來數年恐現“二胎熱”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提要] 近期,有研究報告顯示,湖北武漢出生人口男多女少,在未來3到5年,武漢可能出現“二胎熱”。2015年左右總人口將突破1千萬,在2047年前後達到人口總量峰值,總人口約1230萬。目前,武漢人口密度低於其他大城市,還有很大空間可以容納增長人口。

  武漢人口6年後將破千萬

  研究報告顯示,2047年將達峰值1230萬,三五年內將出現“二胎熱”

  未來二十年武漢人口規模如何變化?發展“兩型社會”多少人口合適?武漢市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委托湖北大學、武漢市社科院等專家進行“武漢市中長期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目前研究已接近尾聲。昨日,課題組組長、湖北大學人口與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嚴梅福向媒體公布了《武漢市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這也是武漢市首次針對人口發展作出的專項報告。


  人口密度低於其他大城市

  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20年裏,武漢市總人口將以年增10萬的速度增長。根據預測,2015年左右將突破1千萬,在2047年前後達到人口總量的峰值,總人口約1230萬。武漢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將由現在的七分之一提升到五分之一。

  專家表示,武漢市人口密度9964/平方公裏,中心城區密度為5245人/平方公裏,遠低於其他大城市,再加上武漢市有充足的水資源,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增長人口。

  66%育齡人口渴望生二胎

  武漢目前已進入超低生育水平階段,但隨著大批的“雙獨”青年進入婚率期,以及生育政策的“微調”和適度放寬,育齡人口中渴望生兩個孩子的人數比例高達66%。加上收入水平提高,撫養能力增強,在未來10年、20年裏,武漢市總體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

  報告顯示,在未來3到5年,武漢可能出現“二胎熱”。但在未來50年內,武漢市婦女的總和生育率都不會回升到更替水平。

  人口結構處於黃金時期

  據調查,武漢市的青壯年勞動力所占比重較大。在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武漢勞動年齡人口撫養係數為33.52%,比全國平均係數低16%。到2006年,又下降到25.16%,就是4個勞動力才需要撫養一個勞動者。目前武漢市的人口撫養係數正處於曆史最低時期。

  專家認為,這種“兩頭小、中間大”的特點,表示勞動力供給充足,社會撫養負擔輕,屬於人口年齡結構的“紅利”時期。這種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時期非常有利於武漢社會經濟發展。

  ◇分析

  武漢市人口老齡化嚴重

  10年後養老金將超財政支出一半

  1993年,武漢就正式跨入人口老齡化行列,比全國和全省提前6年。到2007年,武漢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09.7萬人,占總人口12.59%。

  人口老齡化將給社會保障帶來沉重的壓力。據了解,2005年,武漢市養老金支出規模約70億元,相當於當年財政支出規模的1/3。2007年1-10月份,全市征集養老保險費48.21億元,支付養老金63.32億元,中央和地方財政共補貼15.58億元。

  專家預計,到2015年,武漢市的老年社會保障費用將占財政支出的42%,2020年將占51.1%,這筆巨額費用的支出將對武漢經濟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帶來沉重壓力。武漢老齡化時期的到來,成為“兩型社會”建設不得不考慮的重大問題。

  出生人口中男多女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武漢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7.92(正常值為102-107),高於全省和全國水平,屬於重度失衡。經過隨後的專項整治,三年中下降了13個百分點,但出現了“高原現象”,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在110左右沒動。

  造成超生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輕女。此前,武漢市已出台過對農村獨戶和雙女絕育戶女孩中考加5分,以及給予了他們3000元一次性獎勵的優惠政策,但其社會效果並不明顯。

  專家建議,由政府出資為農村獨女戶、雙女戶辦理養老保險,讓他們年老後可同城鎮職工一樣按月領取養老金,讓農民感受到養老有著落,還可打破孩子隨父姓的傳統觀念,倡導推廣姓氏改革,扭轉生女無後的思想。

  ◇人口流動

  “換血”式人口流動降低武漢人力資本

  據統計,武漢地區重點高校培養的學生中,隻有11%的本科生、4%的碩士和1%的博士進入武漢就業。

  武漢市每年流入的人口中80%隻有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而流出的都是高素質人才。昨日,湖北大學人口與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人口學家嚴梅福表示,這種“換血”式的人口流動將降低武漢人口素質。

  研究表明,武漢流入人口已逾百萬,但80%隻有小學、初中文化程度。武漢獲得的以教育為衡量指標的人力資本是8.95年;而武漢在“孔雀東南飛 ”熱潮中流到廣東、上海、江浙、北京的卻大都是高職稱、高技能、高學曆的人才。廣東順德曾“串珠式”從“華科”引進教授、高工、學生200多人;1998 年以來,武漢地區高校畢業生以及社會在職人員流向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至少有20萬人。

  嚴梅福說,這些流出者的人力資本存量不低於16年。顯然,武漢的人力資本在流動中被進行了“換血”式的置換。這對於武漢的產業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進行“兩型社會”建設是極其不利的。嚴梅福建議,政府應出台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對這種“換血”式的流動予以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