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鷹:小沈陽是媚俗 中國人就算不差錢也差靈魂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訪清華大學美學教授、文化批評家肖鷹

  “小沈陽”火了,“春晚”過後滿城盡說“小沈陽”。他的粉絲不乏“80後”和“90後”,有些從來不聽戲的年輕人因為他開始聽起了二人轉。喜歡他的人說,“小沈陽”的魅力在於他的娛樂精神,我們看到了一個身上有活兒的民間藝人麵對觀眾實實在在的誠意。不喜歡他的人說,他走紅是因為他低俗,現在就是大眾的“審醜”時代,他招牌式的跑偏褲子和娘娘腔都是在嘩眾取寵。

  “小沈陽”是靠低俗走紅的嗎?那什麽是高雅呢?我國其他地方劇種能否像二人轉一樣紅起來?近日,清華大學美學教授、文化批評專家肖鷹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中國青年報:有人認為“小沈陽”的表演很低俗,你怎麽看?

  肖鷹:把“低俗”用在他身上並不妥,因為低俗的表演應該是有嚴重道德缺限、有意識違背或敗壞公眾文化趣味的表演。在高雅、通俗和低俗三大類型中,“小沈陽”的表演是通俗型的,在通俗中再細分,他走的是媚俗路子,用他的口頭禪說,就是把觀眾“整高興了”。

  我專門上網看了他這兩年的許多表演,尤其今年他在央視、遼寧和天津衛視的三個春晚的表演,感覺他的演技單一重複,動作、台詞和表情確實另類,是“小沈陽”的,但他隻有那兩下子。現在有些媒體把“小沈陽”捧成一個表演奇跡,我反對。這顯然是一種商業造神運動。我不認為他蘊含著多少過人的藝術潛質,他可以走紅一段時間,但不會真正成為一個表演藝術家留在人們心中。

  改革開放30年,央視春晚也過了25載,就成活了一個趙本山。趙之後又隻有趙的弟子。這一花獨放、一脈單傳的“央視春晚”奇觀,難道不令人反思嗎?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肯定是多元文化構成的。我認為,在文明社會,應采取的文化戰略是:揚高雅文化,活躍通俗文化,限製低俗文化。

    中國青年報:什麽樣的文化是高雅文化呢?

  肖鷹:我用三個特點來界定高雅文化:首先它的藝術形式經過漫長的曆史錘煉,不僅成熟精湛,而且具有獨立的文化學甚至人類學價值;第二,它是積極向上的,能提升民族文化、適合民族精神生活發展需求;第三,高雅文化具有高度的原創性,而低俗文化存在大量簡單粗糙的複製和模仿。許多人說“小沈陽”的表演有低俗性,很大程度上在於他的自我複製。

  古希臘的悲劇,中國的古琴樂,在今天能欣賞的人不多,但隻要你真正接受它們,你的心靈就會被感化和提升。最近的電影《梅蘭芳》我認為也是高雅的。相反,市場上的恐怖電影、色情電影,之所以低俗,不僅因為它們張揚人的肉體欲望,還因為它們為了製造刺激效果極度扭曲人的肉體欲望,是反自然的。

  中國青年報:《梅蘭芳》中有一句台詞說:“角兒是座兒的。”這麽多人喜歡“小沈陽”,不光是因為他的單一重複吧?有人說“小沈陽”走紅是因為他的表演很真實,沒有舞台腔,沒有學院氣,能讓人放肆大笑。

  肖鷹:在娛樂市場,所謂真實,實際上是全方位包裝的結果。趙本山離不開解放帽和中山裝,“小沈陽”同樣也離不開娘娘腔和大花褲衩。看多了模仿自港台的洋涇浜式的“拿腔作勢”,突然出來一個唱東北二人轉、跨性別表演的“小沈陽”,你就會因為新奇而感到真實。

  中國青年報:民間有句話叫“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為什麽在眾多地方劇麵臨困境的當下,二人轉卻能夠紅遍大江南北呢?

  肖鷹:二人轉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稟賦了東北人的猛烈放浪。它能為廣大民眾喜愛,甚至超越地緣限製,與這種東北人的氣質是相聯係的。與其他地方劇相比,二人轉的優勢在於它是一種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表演方式,不拘形式、不拘內容甚至不顧顏麵,真正的“ 東北亂燉”,大家看什麽來勁,它就給你玩什麽。而其他地區的民間表演藝術,缺少這種綜合性和開放性。

  二人轉能走向全國娛樂市場,趙本山功不可沒。他以“劉老根大舞台”作為根據地,以央視春晚演小品作大舞台,同時用影視製作廣推二人轉,這是產業化的全方位運作。但二人轉今天的“牛市”,歸根到底還與當代中國文化市場化的大環境有關。

  低俗文化在高度現代化的都市生活裏為什麽被需要,乃至於濫觴?有其人類學的原因在,也就是俄羅斯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狂歡化理論”所說的,低俗化滿足了人類帶有狂歡性的娛樂需要。

  中國青年報:據了解,2008年,“劉老根大舞台”在沈陽8家劇場票房收入超過1億元。今年5月1日,位於北京前門的“劉老根大舞台”也要開演了。其他地方戲劇能複製二人轉的成功模式嗎?

  肖鷹:不可能。黃梅戲等中國幾大傳統劇種,經過千錘百煉已形成了各自的經典劇目和表演程式。培養一個成熟的昆曲演員需要一二十年,欣賞者也需要相當的古典文化素養。因此不可能像開快餐連鎖店一樣將昆曲等地方劇普及全國。如果硬要將傳統戲劇變成娛樂化形式推向市場,最終隻能是“尷尬進去,尷尬出來”,要不就是“逼良為娼”,使傳統藝術喪失純正性。

  中國青年報:傳統戲劇藝術如何發展才能吸引今天的青年人,適合他們的口味?

  肖鷹:不需要把傳統創新成當代娛樂形式,去適應娛樂市場需要。大概在2005年,廣東的個別粵劇團曾經做過試驗,在表演中加入搖滾樂因素,一時轟動,但是這種創新沒有持續效應。我認為,要維護粵劇的生機,一定要以保持它的純正性為本。如果用搖滾吸引青年觀眾,粵劇將被越來越多地加入搖滾因素,最後導致劇種自身的解體;如果隻是拿搖滾當佐料,一陣新鮮感之後,年輕觀眾同樣會喪失。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商業決定文化命運的時代,我們怎樣維護和拯救我們的傳統藝術,地方戲曲如何生存,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必須站在曆史的高度,要有文化的判斷力和戰略眼光。傳統存在的理由就因為它傳統,因此保護傳統不是把它現代化,而是在現代化中保存傳統。隻從商業目的出發,搞旅遊開發、招商引資那一套,隻能葬送傳統。我們得認識到,保存民族文化傳統,就是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的曆史獨特性!

  中國青年報:為保持獨特性就不用通過發展吸引青年了嗎?那還談什麽傳承呢?

  肖鷹:我反問下,《詩經》是否需要傳承?當然需要。但是《詩經》還能怎麽發展?它是固定的、不可能再往前發展,它的發展就是我們通過閱讀、闡釋、欣賞,讓它代代相傳地活在我們的曆史進程中。這就是我所說的發展傳統。

  現在,我們對文化有個最大的錯誤認識,就是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自身存在的權利,隻認為它是可以利用甚至謀利的工具。西方人對待傳統很有一套,就在於他們認為“社會要發展新的,不導致必須改變舊的”。我在德國看歌劇《卡門》是用意大利語唱的,普通觀眾要理解意思隻能看字幕。為什麽不用德語翻唱?因為懂得傳統價值的德國觀眾就要聽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歌劇。

  現在我們國家有保護傳統文化的戰略,卻缺乏有力度的文化扶持政策,使得地方劇種不得不被迫走向市場,為了生存最後走上急功近利的道路。阿多諾有句話對中國人是很好的忠告:“傳統必須存在於它自身的曆史之中。”如果真的沒有一個人學,沒有一個人聽,那麽傳統文化的衰亡是曆史規律,但我相信在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生命力。

  中國青年報:我們如何吸引青年走進傳統戲劇,喜歡上傳統戲劇呢?

  肖鷹:現在觀眾對戲劇藝術的關注度不高,第一個原因在普及教育的缺乏,古典藝術沒有進入孩子心靈。第二個原因是大眾輿論導向的問題。現在各大媒體上還有多少版麵留給傳統藝術?大眾輿論對傳統藝術的常規性遮蔽,就是當代社會對傳統藝術的集體謀殺!就此而言,現在掌管文化和輿論的人士,是應當承擔曆史責任的。

  藝術需要觀眾,但觀眾需要藝術培養。前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到北大演出,連演三場都爆滿。可見欣賞傳統戲劇的年輕觀眾尤其是大學生,大有人在。但對於喜愛傳統戲劇藝術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缺少充分接觸傳統戲劇表演的機會。就是有機會,他們也買不起價格不菲的戲票。

  我們的政府現在還很少考慮到有義務請公民看戲,看戲就得自己掏錢。但文化是不能以市場來衡量的,一個成熟的文明國家,應當加大扶持經典文化和高雅藝術的力度。真正有強盛生命力的還是高雅藝術。

  現在中國不缺少關注文化的人,而是缺少持獨立的文化價值觀的人,如果總把文化綁架到某種實際利益考量中,文化就會失去發展的內在動力。“小沈陽”紅遍中國的小品叫“不差錢”,將來中國人真的不差錢了,但是如果隻有媚俗的通俗藝術走紅、低俗藝術泛濫,而傳統高雅藝術名存實亡,中國人就差比錢更根本的靈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