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域'羅布泊最大規模科考:重解古人類文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res/200811/28/13/c0872f7df8300930f0122ad96a95ca2f.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res/200811/28/13/e6f93fc29df296fbd5813f6ea80564ff.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11月27日,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秦小光研究員(右)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研究員一起進行科考。新華社記者 張鴻墀 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res/200811/28/13/cb46c68c7ca81da916435ccbe98e103b.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11月27日,羅布泊綜合科考隊的部分專家在小河墓地西側的沙漠中考察。這是羅布泊地區的椎實螺(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鴻墀 攝

沉睡的羅布泊,一望無際的戈壁,沒有任何飛禽敢於穿越。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亞洲腹地探險8年》一書中曾寫道:“羅布泊使我驚訝,羅布泊像座仙湖,水麵像鏡子一樣。”然而,這片斯文·赫定讚譽過的水域於1970年代完全消失,羅布泊從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科學家彭加木1980年在那裏失蹤,其後,探險家餘純順又在那裏遇難,更給羅布泊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而今,又一支羅布泊科考隊伍正邁向羅布泊神秘的深處,試圖喚醒羅布泊。這支由生態地理、環保、考古等領域專家組成的綜合科考隊首批人員於11月26日正式啟程前往羅布泊地區,這也是羅布泊曆史規模最大的一次綜合科考。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res/200811/28/13/a460efae0d0344d9084deeba1406567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11月27日,科考隊員在沙漠中行走。當日,羅布泊綜合科考隊的部分專家在小河墓地西側的沙漠中考察。連綿起伏的沙丘中常會遇到裸露的幹涸河床,地表可以見到零碎的陶片,以及淡水生的螺殼。新華社記者 張鴻墀 攝

此次羅布泊綜合科考由曾多次考察過羅布泊的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擔任隊長,他率領35名專家將在一個月時間裏,縱橫近萬裏,就羅布泊地區的地質演化、沙漠地貌、幹旱氣候、古人類文明、野生雙峰駝生存狀況及其環境變遷的關係等15個專題進行綜合考察和分析,對西部幹旱地區未來的發展提供對策建議。夏訓誠在出發前說:“這是一次由科學家、考古學家、社會學家組成的多學科、綜合性的科考活動。通過這次考察,我們將公布一係列新認識、新成果、新結論,進一步揭開羅布泊的神秘麵紗。”

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家麒也參加此次科考活動。與以往羅布泊科考不同的是,此次科考還專門成立了由八位著名院士葉篤正、施雅風、孫鴻烈、孫樞、李家洋、秦大河、李文華、郭琨組成的科考顧問委員會。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res/200811/28/13/6c8ccb9e778832b79b3186d5cf10369a.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羅布泊衛星圖片近似“大耳朵”

重解羅布泊古人類文明

除了太陽墓地、樓蘭遺址,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活動中,羅布泊區域又發現了多處墓地,尤以小河墓地最為引人關注,曾入選2004年度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小河墓地的發掘始於1930年代年,2002年經重新發現後開始了新的發掘,到2005年,考古工作者共發掘墓葬160多座,出土珍貴文物數以千計。

一直參與小河墓地考古的科考隊副隊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伊第利斯此前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在距今4000年前至3500年前,新疆塔裏木河-孔雀河三角洲曾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羅布泊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小河墓地的考古發掘表明,在上述這一時期,人類除沿著主河道生息外,主河道支出的岔流流域、沙漠間的小綠洲上,也有相當規模的部落集團活動,羅布泊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區域是比較廣闊的。小河墓地規模宏大,約有一半的墓葬被破壞,但現存墓葬仍有五層,可以推測墓地延續使用了很長一段時期。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小河徑流應該是相對穩定的,它是小河居民賴以生存的基礎。

地處羅布泊深處的樓蘭曾是西域政治、經濟的中心,其興衰在幹旱區社會變遷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但一直以來,對樓蘭的衰亡仍眾說紛紜,如“路斷說”、“戰爭說”、“瘟疫說”、“環境惡化說”等。在這次考察中,科考人員將通過實地考察,對樓蘭的衰亡展開綜合分析,以給出更清晰的結論。

全新詮釋“大耳朵”“旱極”

羅布泊東湖幹涸後的衛星圖片影像特征頗似“大耳朵”,雖然目前學界對“大耳朵”的形成已有了初步認識,然而,對於羅布泊到底何時幹涸、怎樣幹涸等問題,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在此次科考中,科考人員將以羅布泊湖盆區為重點考察區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大耳朵”之謎作出全新的詮釋。

參與考察的生物學家還將展開關於羅布泊野駱駝種群狀況的深入調查,同時在塔裏木河下遊、羅布泊湖盆周邊,展開胡楊、紅柳,各種鹽生植物資源的調查。

針對部分專家此前提出的“羅布泊是中國的‘旱極’”,甚至是地球“旱極”的說法,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所長何清將帶領相關人員,以鉀鹽礦區氣象站為固定研究點,對羅布泊區域氣候特征及其演變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