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美國也出現了“啃老族”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美國《新聞周刊》日前發表文章,題目是“靠接濟在城市裏生活”,副題是“成年意味著經濟獨立。那為什麽這麽多我的同齡人還要依靠父母?”摘要如下。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atchpic/B/BC/BC71A23DCBB5440E21EF709633B8C2EF.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啃老族”很多是生活所迫。

  對近來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在紐約這個夢想和機遇之城生活可不是什麽容易的事。

  我一直知道我最終會來到紐約。畢業後,我住在一位叔叔位於特裏貝卡街區的公寓,不用付房租,這樣緊巴巴地過了3個月之後,我存下了足夠多的錢,不用再向父母求援。如果我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我知道他們會提供幫助,但是他們已經出錢供我讀了10年的私立學校,我不想再依靠他們接濟。除此之外,我接受這麽昂貴的教育不正是為踏入社會並自力更生而作充分準備嗎?經濟獨立意味著在社會自由,並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然而在我的同齡人中,我似乎是唯一這樣想的人。

  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從父母那裏接受某種形式的經濟援助———而且很少有人說他們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有一個25歲的朋友,她的父母為她支付一半以上的房租和全部水電費等開支,還給她零用錢。她對放棄這種生活方式而取得經濟獨立的看法嗤之以鼻。另外一位22歲的朋友有一部分房租由父母出,她承認她應該削減“不必要的開支”,但不願從曼哈頓搬到花錢較少的街區。

  房租高,需要錢包更鼓,這需要作一點預算並排列一下開支的優先次序。順應生活方式的伸縮性也許沒什麽吸引力,但有時這是必需的。當由別人來負責自己的經濟開支時,“與別人攀比”很容易。但事實上,我的那些出沒於品牌商店、胳膊挽著購物袋的同齡人如果不大量透支信用卡就無法負擔他們的購物開支。父母繼續為其20多歲的孩子提供經濟來源阻礙他們經濟責任能力的形成。如果你不早早學會作預算,等你需要自己承擔經濟開支時還有什麽動力去這樣做呢?

  我並不是隻在曼哈頓發現了這種現象。我的一個在芝加哥的朋友得到了畢業就送一套公寓的允諾;一位波士頓的朋友每個月都會得到父母給的一大筆生活費。在城市生活的利益差距很大,所以很多年輕人感覺需要互相競爭。但是當父母的接濟不僅是主動的給予,而且也被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時,Y一代能學會自力更生嗎?

  “成年人”擔心超支而不把自己的信用卡與自己的賬戶聯起來,這種做法令人不安。一個朋友向我坦言她不需要建立信譽。她對我說,如果需要增加貸款額度,她就求助於父母或者———她心中期望的———一個能夠承擔這一責任的丈夫。

  我25歲了,但仍然不能確定成年人的含義。但是我知道含義之一是有了經濟上的獨立,再也不用靠父母給自己拿主意。這也是社會獨立的一種體現。如果我想臨時計劃休假去環遊世界,我就可以這樣做———沒有人能左右我,因為我花的是自己掙來的錢。我想住在哪裏就住在哪裏,因為我自己付房租。經濟獨立使我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這種自由的感覺毋庸置疑。

  每個月自己交房租,並且明白你已經設法過上了自己心目中的舒適生活,這也很有樂趣。用爸爸媽媽的信用卡瘋狂購物、刷掉500美元也許暫時有誘惑力,但是成年的我告訴自己,自食其力比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有成就感。為此,我要感謝我的父母。(編輯:劉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