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演出市場十年流變 凸顯三大變化四個問題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上世紀90年代初,港台歌星開始進軍內地,那時候他們在內地幾乎是靠開演唱會與歌迷們見麵,但卻是星星點燈。從1997年香港回歸開始,港台歌星進內地開個唱已經逐漸形成一種商業化模式。直至近日,港台明星在內地開個唱已經成為中國演出市場中份額最大的一塊“蛋糕”。

以北京為例,1999年,張惠妹在工人體育場開的“妹力99”演唱會創下了那幾年演唱會市場的人數之最和票房新紀錄。雖然,2007年的北京演唱會市場由於北京主要場館的翻修受到很大影響,但周傑倫、張學友等一批港台大腕還是在北京接二連三地開著演唱會。

從1997年到2007年,這十年中內地個唱市場到底有哪些變化?存在哪些問題?現任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嘉華麗音總經理的楊健給出了答案,可以說他整整經曆了港台明星進內地開個唱這十年間的變化。

十年之變化

變化一 以前明星居高臨下,現在主辦方比明星地位高

用楊健的話說這十年來港台明星進軍內地演唱會市場的最大變化體現在:以前是明星居高臨下,現在主辦方比明星地位高。“以前港台藝人來內地開個唱,都不把頂級的東西拿給你,音響、特效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都在香港用。現在,港台藝人來內地演出,最好的東西都帶過來,內地市場從技術到設備都比香港的高級多了。”

讓王菲春晚唱《相約一九九八》是為內地個唱做鋪墊

楊健說1998年那會兒他剛剛做內地演唱會市場,還沒有什麽業績,請歌手並不那麽容易,所以隻能找朋友下手,他就找到了王菲和張信哲,因為他們都是楊健私下的哥們兒,他力圖說服他們來內地開演唱會。

“我說服王菲來內地開演唱會用了半年的時間,而且做了很多鋪墊工作。1998年春節晚會,我當時是孟欣導演的顧問,負責港台和海外節目的策劃,為了能讓王菲和張信哲等港台明星來內地開個唱,我就策劃了王菲和那英的合唱《相約一九九八》和張信哲、毛寧、劉德華的合唱《大中國》,當年誰上春晚誰就火,唉,我是用心良苦啊。”楊健想到從前請明星的前前後後歎了口氣。

據楊健說當年北京有個不成文的內部調控,文化部每年隻批三四個歌星,每人最多辦兩場演唱會,所以每場演唱會幾乎都呈現爆滿的狀態。“那個年代網絡和新媒體都沒有像今天這麽發達。現在廣告商的介入、新媒體和網絡的介入讓明星更容易走到人們麵前了。在那個年代除了演唱會和唱片宣傳會上能看到明星,明星根本沒有第三種形式跟大家見麵。我記得張信哲1998年首體演唱會的票在兩個禮拜之內就全部賣光了。開完這兩場演唱會,王菲和張信哲都驚著了,他們從來沒有想到內地市場這麽火爆。”楊健說自己在1998年開創了兩個第一:一個是張信哲人生第一次演唱會第一場就在北京,另一個是王菲人生第一次個唱第一站在北京。

來內地“走穴”讓港台明星嚐到了甜頭

從2002年開始,港台明星就開始大麵積地轉移內地市場了。“從那一段時間開始,港台明星們發現這種演唱會市場跟他們在內地的電影、電視和廣告全部可以掛鉤。以前從‘四大天王’到‘幾大天後’從來沒有走穴的概念,他們從前就是出唱片、辦個唱,後來他們弄懂了‘走穴’這個詞,就紛紛地來到內地,他們知道走穴是掙錢最快的手段。走穴多,廣告多,封麵多,影視多,知名度高,這些已經成了行業規律。”楊健說,“最早港台藝人來內地開個唱,都不把最好的東西拿給你,音響不是最好的、特效不是最好的,最好的都在香港用。現在,港台藝人來內地演出,頂級的東西都帶過來,內地市場從技術到設備都比香港的高級多了。以前很多港台明星對內地演出行業是不在乎的,而現在港台藝人是爭著要來,甚至還願意聯合投資,而且都是一線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