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西區明年將向遊人開放 九洲清晏勝景重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6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ages/6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圓明園西區明年將向遊人開放。其中,“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蕩蕩”景區、碧瀾橋(圖)等6座橋涵在清理、修複與歸安後,展現在世人麵前。昨天,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了解到,上述景觀的設計施工圖已經完成,並已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審批。


●關閉原因景區破壞嚴重

圓明園西區,也就是廣義圓明園三園(長春園、綺春園、圓明園)之中的位於西北方的圓明園。雖然圓明園遺址公園從1988年起已經開放至今近20年。但是以該園命名,也為世人所最熟知的圓明園,卻隻對外界開放了福海等局部範圍。

據中國圓明園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介紹,該園當時之所以沒有對外界開放,主要是因為破壞最為嚴重,除了遭受當年的兵火之災外,之後一直到“文革”期間的盜砍樹木,盜采古跡石料,填湖造田等破壞,以及當時大量的居民住戶尚未拆遷,使最為經典的圓明園一隅已無“景觀”可看。“這也是當時遺址公園逐步開放了長春園、綺春園、福海等景區,對外惟獨沒有開放圓明園全部的原因。”

●遺址清理工作暫時擱淺

從2003年春,包括圓明園一園、長春園含經堂等遺址的考古勘探工作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作為為數不多的參與者之一,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肖金亮透露,從2003年8月起,圓明園“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蕩蕩”景區、碧瀾橋等6座橋涵已經開始正式挖掘。截止到2004年3月,通過對比曆史資料,研究挖掘出的建築構件,上述遺址已經清理挖掘完成。

“這之後,圓明園管理處委托的其他施工單位也曾經把這些遺址的構

原有建築如何被複原

●科技手段原建築可虛擬重建

據修複的現場專家和技術人員介紹,在“坦坦蕩蕩”景區與碧瀾橋的遺址清理複原中,運用到了大量的科技手段。郭黛姮表示,這些科技成分不但幫助了遺址的正確複原,也將使過去學者間的爭議、分歧降到了最低點。

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臧春雨稱,在碧瀾橋的修複中,運用了極為先進的“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該技術在特定的環境下對原有建築的虛擬重建,大大提高了遺址殘損構件複位研究的效率。

●橋麵修複欄板與望柱曾無法連接

臧春雨透露,在當初碧瀾橋遺址出土後,其它施工單位也在遺址的出土構件基礎上,進行了整修複原,“但由於難度較大,該設計方案與曆史原貌出入較大,導致橋麵建成後橋欄板與望柱無法繼續安裝。”

而正是“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該技術手段避免了過去手工對遺址構件反複的拚接過程。“通過在碧瀾橋複原中的運用,已經證明了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計算機虛擬歸安方法能在不觸及文物的條件下進行遺址的測繪研究。”臧春雨樂觀地說,“這樣,既減少了保護幹預中的不必要破壞,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複原方案的精確性,也使過去反對遺址複原者的擔心徹底消除了。”

遺址複原並非“造假古董”

●“廢墟也是經過整理出來的”

對於一些學者所表示出的反對圓明園複建,認為“廢墟本事就是一種象征和美感”等觀點,肖金亮、臧春雨等活躍在圓明園遺址修複第一線的研究人員稱之為“直麵廢墟論”。

肖金亮稱,“直麵廢墟派”其實是豎了一個“假靶子”。“廢墟也是經過整理出來的,古希臘的很多世界聞名的遺址都是經過整理、修複與歸安後才成為今天呈現在人們眼中的樣子。事實上,包括西洋樓、大水法等有象征意義的圓明園現有遺址,也都是經過挖掘整理過的。否則,看到的隻能是一堆瓦礫。沒有任何美感可言。”

肖金亮舉了個例子。2000年秋天,他跟隨郭黛姮教授去現在的“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蕩蕩”景區現場去做調查,“當時,進入視線的是一片荒草和滿目的酸棗樹。根本看不出任何的遺跡樣子來。”肖金亮說,“相比之下,我們還是專業人員。我們都看不出來,更何況普通遊人了。”

在他看來,“直麵廢墟派”反對異地重建,造假古董,其實,這一點,在建築設計界已經形成了共識,並不存在爭議。肖金亮說,“主要的爭執點可能還是在於擔憂恢複重建會破壞原有的遺跡。”

●科技手段複原不會破壞遺址

肖金亮認為,今天的科技手段已經可以解決圓明園遺址保護中的這些爭議。“除了碧瀾橋遺址的清理複原,我們還有很多做法可以消除這些爭議,將建築遺址利用展示。

“過去的做法有很多種,比如直接在原址上翻新,這種方式由於直接破壞了原有遺址已經被人們所漸漸拋棄;再一種方式就是在遺址上搭建一個遮陽避雨、類似工棚一樣的‘工棚式’”。肖金亮解釋,但是對於圓明園,“這種方式也不是很適合。圓明園中類似遺址太多了,全是工棚即不美觀,也不現實。”

●“不破壞景觀式”可謂兩全其美

據他介紹,在圓明園中目前已經使用的修複方式還體現在對含經堂的保護上。這也是一種傳統的有效方法。就是用一些整理出的殘餘構件,把遺址的“台子”等基礎搭建出來。不再做任何破壞人為景觀的複建。

“在此基礎上,就是利用現代化的鋼結構。把遺址清理出來,並予以保護,而利用鋼結構大跨度地跨過遺址,在遺址之上複原古貌。既保護了遺址,又恢複了古建的樣式,讓人們有一個直觀的對照,可謂兩全其美。”肖金亮說。

今後圓明園遺址如何保護

●遺址複原整修工作“有法可依”

針對媒體以及外界所稱的遺址複原的反對之聲,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魏懷中昨天明確表示,有關媒體報道的圓明園在爭議中重修的說法,“並不確切。”

事實上,作為圓明園的管理者們,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在做應該做的事。遺址的挖掘、修複完全是在2000年國家相關部委、北京市政府等部門正式通過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範圍內的應有之義。

李景奇,現任北京市海澱區上莊鎮的黨委書記。作為圓明園管理處前任主任,當年的環評風波,曾經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事後,在一篇題為“《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是圓明園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基本依據和基本手段”的文章之中,李景奇表示,“圓明園遺址保護整修工作目前麵臨的人為困境,已將圓明園遺址的保護與遺址公園的建設擱置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並聲稱,“《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是圓明園遺址保護與遺址公園整修的綱領性文件。動搖《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將直接導致圓明園遺址保護與整修走向思路混亂、工作停滯,將給圓明園遺址的保護與整修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整修原則須“體現曆史的真實性”

被圓明園的曆任管理者所奉為圭臬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通過於2000年。一直以來,“古建恢複10%”等一係列爭議便淵源於對該規劃的解讀之中。

2000年3月9日,在北京市副市長劉敬民、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汪光燾等分管市領導的主持下,圓明園召開了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城市規劃院、清華大學等中央政府部門、科研單位,以及20多位文物、規劃、建築、園林、綠化等專家、學者參加的專家評審會。在該會上,討論並通過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通過了解,規劃的初稿完成者是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通過查詢該《規劃》,圓明園規劃的原則方針是“內外有別”。也就是指,“三園遺址內保護原有格局,不添新景,遺址的整修、恢複必須有利於體現圓明園曆史的真實性。”三園外的規劃綠地,按一般公園規劃建設。

規劃將遺址保護分為以下3類:遺址保護類。如西洋樓及其附近地區,是中國園林中中西合璧的範例;重點複建區保護類。除已複建者外,增加圓明園大宮門(正門)及其附近和長春園含經堂等處;其餘為一般遺址保護分類。包括除上述兩類外的三園內全部遺址。

在專家中存在“古建恢複10%”不同解釋、爭議的那一條,條款原文為:“古建的恢複。本著宜少不宜多的原則,恢複功能需要的少量建築,恢複建築麵積控製在古建築遺址麵積的10%以內。”在圓明園的管理方看來,比起規劃中的“古建築遺址麵積的10%”,目前所做的遺址修複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圓明園管理處的副研究員宗天亮告訴記者,“規劃中所稱的不超過遺址的10%,換算出來其實就是14000平方米的麵積。截止到目前,圓明園已經恢複的遺址大概有2000平方米左右。占的麵積還不到10%中的0.9%。”

對於圍牆到底算入不算入10%的爭議,宗天亮解釋,認為圍牆也包括進入10%,這是過去的一種誤解。其實,正確的理解方法一直是“古建恢複10%”不包括圍牆。

談到一些生態學者、以及“直麵廢墟論”的某些觀點,趙軍表示,那也隻是一種片麵的看法而已。

如果圓明園裏滿是荒草和豹子、老虎等動物,也就失去了她遺址公園的意義。慎重論證並予以立法的《規劃》明確要求的是,以保護遺址為綱,公園就要從屬於遺址保護。


圓明園簡介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與頤和園緊相毗鄰。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不幸的是,這一世界名園於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軍野蠻的劫掠焚毀,以後又經曆了無數次毀滅和劫掠,一代名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積極搶救、妥善保護、科學整修和有效利用圓明園遺址這一曆史文化遺產,一直倍受關注。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曆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

圓明園修複史

1988年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公園向社會正式開放。

1990年4月16日,圓明園管理處征地3000畝。

1993年5月,圓明園管理處將圓明園遺址西部土地使用權征回,將1014人轉居,並安置勞動力589人。

1994年8月18日,開始對藻園景區進行遺址發掘清理工作; 10月至12月,圓明園藻園景區內的35戶居民遷出。

1997年,長春園修建了三座四方亭(聽鬆亭、觀荷亭、飲綠亭)和三座橋(翠鳥橋、未名橋、長春橋); 10月5日至1998年3月12日,福海清淤及整修一期工程完成。

1999年11月10日,圓明園內住戶搬遷工作正式啟動。

2000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正式通過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9月29日,國家文物局做出了《關於對(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的批複》。截至2000年底,圓明園遺址中的615戶居民已全部遷出。

2000年9月13日至10月20日,由14人組成的文物普查小組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石刻以及三園周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普查麵積達全園麵積的80%以上。

2001年底,14家駐園單位已遷出13家。遺址從此得到全麵保護。

2001年底,文物工作者在園內展開了考古勘察,其中有邊考古邊開放的含經堂遺址。圓明園正覺寺,也開始維修。

2001年,圓明園圍牆複建工程年內完成2816延長米,初步形成圓明三園的整體保護格局和基本框架。

2002初,綺春園和二宮門至福緣門的主幹線兩側鋪設噴灌設施。

2003年春,包括圓明園一園、長春園含經堂等遺址的考古勘探工作開始進行。

2003年8月起,圓明園“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蕩蕩”景區、碧瀾橋等6座橋涵已經開始正式挖掘。截止到2004年3月,上述遺址已經清理挖掘完成。

2006年10月15日,圓明園西南角,長期占壓圍牆不搬遷的最後一家釘子戶被拆除,圓明園千米圍牆全麵“合龍”。

2007年,“坦坦蕩蕩”景區、如意橋、南大橋、棕亭橋、鳴溪橋、慈雲普護一孔橋、碧瀾橋設計施工圖完成,國家文物局予以審批。

2008年,將複建長春園大宮門;“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蕩蕩”景區等圓明園西區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