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用毛線畫畫 相差無幾毛線油畫幾乎以假亂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列維坦的《三月》、希什金的《橡樹》、波連諾夫的《荒蕪的池塘》……一幅幅俄羅斯油畫名品,惟妙惟肖,躍然“布”上。然而,這些“名畫”作者不是俄羅斯油畫大師,而是出自成都54歲的民間奇人王華民之手。她的畫,不用畫筆、不用油彩,全用毛線編織而成!她的畫引來了眾多藏家、商家,甚至有人期望將她的作品引進俄羅斯。

但不管對方出價再高,王華民都一律回絕,因為在她心中還有一個未了的“個展夢”,個展之前她決不出售作品。

客廳裏“一地毛線”

前日下午,記者專程來到王華民家中拜訪這位奇人。女兒在外求學,退休老倆口之家應該相當整潔,但走進王家,記者卻滿眼淩亂。鞋櫃、茶幾、板凳,所有能放東西的地方都被各色毛線占據,線頭散落一地,沙發上還有一件未完成的半成品,一旁的落地架上夾著一張供參照的相片,而客廳牆角、飯廳過道都堆著裝滿毛線的紙箱,顯然這個客廳就是王華民的工作室。所有能掛東西的地方全都掛滿了王華民的紡織作品,懸掛在客廳正上方的便是王華民的成名作——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金獎作品《白樺林》。記者上前仔細觀看,但滿目的線頭卻讓人頗感目眩。“和油畫一樣,毛線織畫必須隔遠了看才能出效果。”說話間,王華民笑吟吟地領著記者退出客廳。果然,在距離作品六七米遠的樓道上,方才密密麻麻的線頭頓時有了生命,藍天、黑土、青草、綠樹相映成趣,畫麵層次清晰,與油畫相差無幾。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3/116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毛線畫(資料圖片)

“毛線油畫”以假亂真

在記者的連連感歎中,王華民小心地撩開沙發一角的毛線,坐定與記者聊開來。和普通母親一樣,王華民最初開始編織源於要給孩子織毛衣、帽子等穿戴用品,等孩子漸漸長大,再也用不著穿母親編織的毛衣時,王華民對編織的興趣卻絲毫未減。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華民把相近顏色的毛線混在一起,卻發現織出來很有立體感,於是得到啟發,在編樹葉的時候,就用深色的綠和淺色的綠,把它們混在一起來織樹,再後來延伸到天空、土地、河流,遠近高低,深淺各有不同。“從工筆到水墨,我嚐試臨摹了多種類型的繪畫作品,毛線編織無法做到精細,但它的粗糙、厚實卻與油畫不謀而合。”於是王華民便獨創了混色編織,將毛線與油畫結合到一起。隨後,鍾情山水的王華民買來了俄羅斯油畫集,然後自製坐標,一針一線地編織,就這樣,“毛線版”的《三月》《橡樹》《荒蕪的池塘》接連誕生,效果幾乎以假亂真。

“畫”出四川山水風光

參加了幾次展覽,作品屢獲嘉獎後,王華民也逐漸有了名氣,但隨著名氣而來的也有一大堆“麻煩”,“我所有作品都是唯一的,而且件件凝聚了心血,我舍不得賣。”王華民說,每次展覽都有人問她賣不賣畫,甚至有出到了一萬元一幅的高價,去年還有杭州一帶的商人想和她合作,將毛線織畫引進到俄羅斯出售。除了舍不得,王華民不賣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60歲之前她要在成都辦一次個人展,“這是我的願望,也是對我藝術創作的一個交代!”因手工程序複雜,加上眼力不好,王華民創作一幅普通大小的毛線織畫通常需要兩到三個月,所以現在手中比較滿意的作品也僅有20多幅,她必須抓緊時間為個展貯備作品。“油畫織得再好,始終是臨摹,我還是要做些真正的創作,題材就是家鄉的山山水水。”為此,王華民專門學習了攝影,還買來數碼相機,現在她一有時間就會帶著相機到處拍照采風,牆角的一幅《沙河故事》,就是她今夏剛完成的作品。

開班授課尋找好苗子

毛線織畫比十字繡更難,因為沒有圖譜可以預料下一步棒針織下去的效果;比繪畫調色更難,一個細節也許需數股毛線的分拆。聊天時,王華民現場演示了一段毛線編織,一穿、一挑、一套、一收,“注意針腳的鬆緊、尤其是色係的過渡……”一連幾個整套動作後,一臉茫然的記者提出了疑問:“如此繁複的手工技巧,你想過推廣傳承嗎?”“比較困難,做毛線織畫很費時間,而且必須要有一定的編織基礎,所以來學習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有些比我還大,但年紀大了,空間思維能力又不夠。”王華民說,其實近年來在推廣毛線織畫的同時,她也在努力地尋找合適接班人,去年在老年大學辦興趣班,今年又在成都鐵路衛校大專班開了公共課,“能和年輕人打交道肯定是好事,說不定我就能從中選到好的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