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模擬體驗 假如生活沒有“中國製造”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img/2007/9/29/zhaoguohe/1191042551443_5530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文/日本東京新聞資深評論員清水美和

■翻譯/王浩

■插圖/謝峰

日本東京新聞資深評論員模擬體驗———

假如沒有中國產品,

這日子怎麽過呀!

隨著全球化的逐漸推進,在經濟相互依存日漸加強的東亞,生活中如果沒有了“中國製造”已經無法想象。

首先,我要聲明:如果想挑戰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那簡直是徒勞。眾多的中國產品就像工薪族在日本一樣,已經遍布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聽說最近中國加強了對“假新聞”的打擊力度,因此我要預先說明,以下贅述的並非是我挑戰沒有中國產品生活的真實經曆,隻算得上是模擬體驗而已。

■沒有中國製造的寢具無法睡眠

生活中如果沒有了中國產品,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家的寢具差不多都是中國製造。由於小泉時期推行的經濟自由化政策,以前社會平均度很高的日本已出現了不小的差距。以家具來說,有錢人光顧的高檔店和普通人去的一般店相比,價格差別很大。一張床在高檔店,價格會是普通家具店的四到五倍。當然,我所能選擇的隻能是後者了。

而在普通家具店裏,不隻是床,床墊、被子,就連床單也差不多都是中國製造的。假如沒有中國產品,我的寢具豈不都要重新購置?無奈之舉,那我每晚隻好在紙板上鋪幾張報紙將就著睡了。可如果報紙和紙板也使用的是中國紙漿,那連這種可能性也沒有了。

生活中沒有了中國產品,另一個讓我為難的是,我的IBM電腦是在中國組裝的。時下的報社,沒有電腦恐怕一篇稿子也沒法寫的,這在中日兩國都是如此。還不僅僅是寫稿,信息檢索以及郵件聯絡全都是有賴電腦完成。另外,除了電腦是在中國組裝外,變壓器、網卡、閃存等附屬品大多也是中國生產的。

■自行車全是中國生產的

再來看看我一天中接觸到的中國產品吧。

清早起床,我發現自己的內衣和襯衣全都是中國產。雖說也有幾套西裝是日本的,可在領帶中,即便是外國牌子,也多數印著“Made in China”,就連我在海外購買的名牌皮包,也還是中國貨。想想如果沒有了中國產品,那我隻能不穿內衣和襯衫,全身隻套著西裝,手提塑料袋上班了。那將是多尷尬啊。

日本的工薪族裏,像我這樣在東京的郊區,甚至離地鐵站較遠的地方買房的人有不少。上班時,我通常是騎自行車去地鐵站。可自己的自行車的英語標誌上也赫然寫著“中國製造”,如果沒有了中國產品,我看來也隻好步行了。難道日本自行車店裏沒有中國以外國家生產的自行車嗎?店主的回答是:“全是中國的。”再想想,自己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機、電子詞典、錄音機等物品,即使產地署名日本或歐美,其中也有很多零部件或者組裝地是在中國。

■食品原料大部分從中國進口

午飯時我嚐試想躲避一下中國貨。可馬上發現,即使是蕎麥麵、醃菜、裙帶菜等和食,其食品原料大部分也是從中國進口的。在外邊吃飯時使用的衛生筷就更不消說了。我們經常光顧的快餐店,也大量使用的是中國食品原料。假如要求這些場所完全拒絕中國原料,簡直是妄想。如果有客人執意提出這樣的要求,他一定會被攆走。

晚上,相約同事們去烤串店裏喝杯啤酒,當然是我們這些打工族們的最愛。據店家說,現在,店裏烤製的雞肉串都是事先在中國穿好,冷凍後運來的,店裏專門往釺子上穿雞肉的小工早就不用了。另外,配啤酒吃的毛豆也大多來自中國。這樣想來,那些麵帶微笑,把酒遞到我們麵前的居酒屋的店員中,很多也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吧。

■做飯無法離開中國產品

晚上回到家裏,留心觀察一下房間,那些盛夏時必不可少的空調、風扇,以及由於我常耽誤晚飯,不得不仰仗的微波爐,明明是日本品牌,可它們仍然是“Made in China”。


太太說:“如果生活中沒有了中國產品,那飯就沒法做了。”的確,晚飯時使用的洋蔥、大蔥、胡蘿卜、竹筍等蔬菜,鰻魚、蛤仔、扇貝等海鮮以及雞肉、豬肉,甚至是醬油等調味料,也大多產自中國。另外,還不隻是食品原料,廚房裏的鍋、杯子、盤子、叉子等廚具和餐具,到處都有中國產品。就連太太穿的T恤衫、圍裙也都是中國貨。也難怪,日本的進口服裝中,中國是絕對的大戶。

■生活中沒有“中國製造”無法想象

在日本,或許有一部分人可以不吝惜金錢,以買高級家具,穿品牌服裝,食用高檔料理為樂,過著沒有中國產品的日子。可即使是這類人,也無法不在日常使用電器和外出吃飯時接觸中國貨。

隨著全球化的逐漸推進,在經濟相互依存日漸加強的東亞,生活中如果沒有了“中國製造”已經無法想象。而像我們這樣並不寬裕的中低收入消費者,早已成為中國產品的忠實擁躉。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商品違禁率低於美國

最近,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在日本一些超市的生鮮食品櫃台,一貫占有絕對數量的中國蔬菜、海鮮、肉類製品日益減少。據店員講,這是受到中國食品安全報道的影響。而據貿易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1-6月)從中國進口的生鮮蔬菜比前年同期減少了21%。其中胡蘿卜減少了51%,香菇減少了31%,大蔥也有29%的降幅,各類食品進口量都有所降低。

但是,據厚生勞動省發布的《2006年進口食品違禁情況》統計,在進口食品的違禁案件中,中國涉案高達530件,其後則是美國239件,越南147件,泰國120件。可是,在對商品的違禁率的統計顯示,中國商品僅有0.09%,低於美國的 0.12%,更不在加納的8.79%,巴拉圭的3.98%,厄瓜多爾的3.91%,委內瑞拉的1.05%,越南的0.35%,印度的0.29%等十個最差國家之列。可即使這樣,中國產品的違禁問題卻總遭非議,而且“中國產品不安全”的意識正在日本消費者中蔓延。這完全是因為我們對中國產品的過於依賴造成的。

一些海外媒體在中國產品安全問題上故意誇張的報道,嚴重損害了中國產品乃至中國國家形象,中國政府官員對此近乎憤怒。我也能理解他們的心情。事實上,如果沒有了中國產品,美國或者日本的中低收入者們將無法生活下去。

■中國產品會靠品質保持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並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情形下,包括我在內的世界上的中低收入階層都在“仰仗”著中國生活。因此,我也要祈求中國商品能夠讓我們放心地購買,食品也能安心地食用。

中國商品的生產者們要認識到,正因為他們擁有著引以為豪的市場占有率,而讓消費者不得不依賴自己,他們也肩負著更大的責任。

以中國生產者所肩負的重要責任而言,一些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確實對中國產品整體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過去,日本的產品在歐美也一度是“便宜和質量差”的代名詞。1美元兌360日元的穩定匯率造成的低勞動成本,是我們在出口上的巨大優勢。在經曆過無數次的貿易摩擦後,我們也從未間斷過對產品品質的不懈努力,正因如此,當匯率升高到1美元兌120 日元左右時,我們卻依然保持住了強大的出口競爭力。對於中國產品或者食品來說,現在正是這個漫長和艱難過程的開始,我相信憑借著中國人的智慧,一定能跨越這個階段。

在這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環境中,“不用某國貨”隻能是一種表態,卻注定沒有實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