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清目秀 中國芭蕾史上首位“男旦”橫空出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由中央芭蕾舞團一級編導舒均均編排、天津芭蕾舞團演出的大型原創芭蕾舞詩劇《光》五部曲,將於本月28日開始亮相北京天橋劇場。

  演出最令人驚奇的是,它將向昆曲取經,一反追求寫實的西方美學特點,轉向富於東方審美的“大寫意”意境;並推出中國芭蕾史上第一位“男旦”。

  總編導舒均均表示,希望這部作品的上演,能夠讓觀眾重新思考“中國芭蕾”的獨特味道。

  【昆曲男旦指導“芭蕾男旦”】

  大型芭蕾舞詩劇《光》由5個獨立成篇又合為一體的舞蹈詩組成,它們是《梁祝》、《藍花花》、《黃河》、《人生》、《宇宙》,表達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光明、愛情、理想、宇宙之謎前赴後繼的追求。

  就在五部曲的開篇《梁祝》中,導演決定使用男性祝英台。舞劇《梁祝》分兩個版本,一個是常規的用女性來飾演祝英台;另一個版本中的祝英台卻是一個“男兒身”,在7場演出中,兩位祝英台會輪番出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rmrbhwb/images/2007-09/07/1189099424671474412119879047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光》的總編導舒均均與昆曲男旦交流戲曲動作

  這意味著,中國芭蕾舞史上將首次出現“男旦”舞蹈演員。

  為此,第一個吃螃蟹的總編導舒均均動了向昆曲取經的念頭。他先從天津芭蕾舞團挑選了兩位年輕男演員,然後請戲劇專家、中日合作“經典版”昆曲《牡丹亭》的中方導演靳飛指導、說戲,最終選擇其一飾演祝英台。

  8月31日,靳飛攜青年昆曲男旦董飛,對兩名芭蕾“預備男旦”進行了現場指導。長期接受專業訓練、並有望在明年出演中日合作《牡丹亭》的董飛,向兩名芭蕾演員示範了昆曲《牡丹亭·遊園》的身段,並向他們指導了“男旦”表演時應具備的形體及神態等。

  在靳飛的要求下,兩名“芭蕾男旦”穿上了裝滿鐵砂子的背心進行訓練。

  “男演員要塑造女性形象,首先要把重心壓低,轉移到腰部,因此要用重物幫助他們轉移重心。”靳飛表示,這種訓練方式,在傳統戲曲訓練男旦時曾經采用,這次培訓“芭蕾男旦”,“壓箱底的東西都掏出來了”。

  【轉向“大寫意”的東方風格】

  引進男旦,不過是改革的第一步。

  舒均均表示,中國的芭蕾,一定要有中國美學的味道。

  傳統的西方芭蕾舞劇注重寫實性,高度仿真的布景和道具經常出現在舞台上,而要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芭蕾”,首先要從美學的高度上堅持東方特色。《光》將從內容、結構和形式上全方位貫徹“大寫意”理念,弱化全劇情節上的整體性,而以篇章式、意念式的形式,用各個時代人們對真善美、理想、信仰的追求,即對 “光”的追求,將各個章節聯係成一個內在精神統一的整體。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rmrbhwb/images/2007-09/07/1189099424671877219839146251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昆曲男旦董飛(左)在指導“芭蕾男旦”。

  從形式上,《光》追求中國古典詩詞般的意境。如《黃河》雙人舞中的男女二人,能夠在舞蹈中既像人又像水;《梁祝》中舞台上出現的兩棵樹,隨著四季和男女主人公心境的變化而變化;《宇宙》中代表宇宙與人的演員對舞的動作,竟是由傳統武術太極拳中的“推手”化成,這些在劇中不斷出現的中國元素,將與芭蕾舞融合,造就芭蕾舞劇中的“詩意”,將單純的“芭蕾舞劇”變成 “詩劇”。

  【挑戰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2003年,張藝謀執導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演,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此後,各種在風格上模仿該劇的芭蕾舞劇風行一時,有評論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繼《紅色娘子軍》後芭蕾舞中國化的又一座高峰。

  舒均均則認為,作為一種嚐試,《大》劇值得肯定,但也有很多做法應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如,劇中使用“麻將”、“京劇”等符號表達中國味道,似乎未能達到圓融的境界。後來有些人簡單模仿,認為隻要把幾個鮮明的中國符號拚湊在一起就是中國味道――這更是走偏了。

  舒均均說,《光》更注重消化後有機地重組中國符號。

  《光》將用“意念貫穿篇章”的全新形式,用象征化的人物身份,打破傳統意義的戲劇結構,將戲曲、武術、剪紙藝術等中國傳統特色元素,與芭蕾舞高度融合,並非搞一個“中國元素”簡單拚湊的大拚盤,力爭達到各種中國元素既特色鮮明,又能完全成為舞蹈本身包含的有機體。

  舒均均表示,倒願意跟《大紅燈籠高高掛》比一比呢!

  鏈接

  據了解,15世紀產生的芭蕾舞最初禁止女演員登台演出,所有女性角色都由男演員扮演。這種規範延續了近200年,直到17世紀,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創辦皇家舞蹈研究院後,才逐步放寬了這一限製,但男演員仍舊在芭蕾舞台上占據主要地位,直到19世紀初,“腳尖舞”產生後,女演員統治芭蕾舞台的時代才真正到來。直到現在,國外還有部分男演員堅持芭蕾的“男旦”傳統登台演出,這一點正與中國戲曲中的“男旦”傳統不謀而合。在中國芭蕾舞台上,還從未有人嚐試過用男演員飾演女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