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華人的移民之路:兒子怎樣進“常春藤”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編者的話

  “常春藤”是美國名校的符號,意味著通往成功之路,是無數華人移民子弟心中的夢想。本文的作者移居美國多年,他以一個父親的視角,講述了兒子如何順利完成自己的“常春藤”之路的故事。

  一個新移民該如何營建自己的理想,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文中滿是父親的驕傲和樂觀,以及誠懇真摯的經驗之談,讓人有所思索。

  新學期開始了,我和太太從費城郊外的家裏出發,送兒子穀崢回到位於紐約州的“常春藤”名校康乃爾大學開始新學年的學習。兒子是康乃爾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係三年級學生。電氣工程很不好念,需要很好的數學基本功,還需要一定的悟性。

  作為新移民,穀崢10多年前上小學一年級時才與他母親一起從天津移民到美國,那時他對英文一竅不通,到美國後也從沒有上過一天私立學校或課外補習班,但他的“常春藤”之路並不崎嶇。

  在美國,“常春藤”名校是指哈佛、耶魯等8所大學,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苛刻的入學條件,不僅僅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要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ArticleImage/2007/09/21/102315341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在已經來美國10多年的我們這一代華人移民中,很多人的子女都到了上高中上大學的年齡,我們望子成龍之心特別重。很多華人家長言必稱“常春藤”和SAT 考試成績如何如何,喜歡花錢安排子女上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乃至專門的“常春藤”考試補習班,子女能否考入名校,已變成家長和子女的共同負擔。

  其實,作為穀崢的父親,我還從來沒有在學習方麵給過兒子任何壓力。而太太比較關注穀崢的學校表現、交什麽樣的朋友和學習成績等。我們都認為家長的責任主要是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做事,努力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兒子在康乃爾的主科成績一直保持A或A+。課餘,他也花不少時間參與學校網絡管理,與同學比賽玩電子遊戲,打網球,業餘練習做樂隊鼓手。其實,“常春藤”之路對新移民來說不應該成為“苦行僧”之路,而應該是充分發揮創造性和積極性的健康快樂的成才之路。

  生活自由多彩

  兒子到美國後,就近上了費城市區一所免費的公立小學,同學多數是黑人,校長和老師也都是黑人,但他們對亞洲學生還是很友善的。剛開始,他上課聽不懂,第一年的考試成績比較糟糕。我經常鼓勵他,英文好了,成績一定會好起來,還鼓勵他多跟美國小朋友玩,跟他們一起說英文。很快,兒子的口語就好起來了。小學三年級時,我們搬家到另一個學區,他的成績單就開始變得出色。英文是第一關,過了這一關,華人子女的聰明才智就有發揮的條件了。

  到了中學,兒子的英文已經流利得和美國同學一樣。他曾多次在美國各種數學競賽中得獎。2004年暑假,他光榮地被選入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學校學習IT技術。更令人驕傲的是,穀崢在2001年初中畢業時榮獲有美國總統布什和美國教育部長簽名的“總統傑出學業成就獎”。2005年從RADNOR高中畢業時,他也以GPA4.08的總成績榮獲“傑出學生獎”。

  公益心、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對這一代新移民也是很重要的。從上初中起,兒子周末常常在紅十字會獻血站做義工,這不僅不會影響他的學業,還能讓他親身感受愛心,建立責任心,幫助他領悟人生價值。熱心社會公益、積極參加文體和競賽活動、勇於負責任也是美國“常春藤”大學錄取學生時十分看重的。

  憑著其中國人特有的聰明、勤奮和悟性,兒子在康奈爾大學一直是班上優秀的學生,與美國教授和同學的關係也很融洽。應該說,美國“常春藤”名校的確實力雄厚,學習和生活條件一流。像兒子這樣的年輕人的確是幸運的新一代華人移民。

  今年暑假,兒子每天開車去新澤西的美國開創公司技術部門實習。因為珍惜和喜愛這個檢驗自己能力的機會,他幹得十分賣力也很出色。在他實習結束時,公司技術部負責人用書麵形式高度評價了他的專業技能以及敬業勤奮、熱心服務和團隊合作的精神。除了願意無條件推薦他今後可以勝任的工作外,還熱忱歡迎他畢業後能選擇到開創公司就業。

  看著兒子一天天成長,我覺得放手讓孩子按照其興趣和特長發展,盡量多交朋友,融入當地社會,這些比關起門來死讀書、一味追求“第一名”更加可取。作為家長,我為兒子能上“常春藤”而欣慰和自豪,但我覺得這條路要讓子女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走才好,隻要能滿足孩子自己的深造願望,不管什麽學校都是我們家長應該鼓勵的。我希望新一代華人移民能夠為自己所鍾愛的夢想、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多多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才是真正的“常春藤”之路。

  中華“根”植心底

  已經20歲的兒子,中文說得不錯,但他隻認識很少的漢字,也不會書寫。我覺得,隻有經常使用、有實際需要,學的中文才能記得住。讓下一代親身感受中國,讓他們不忘自己的“根”有時比讓他們背幾個中文詞匯更有意義。我們要求他在家說中文,一有時間和機會就讓他回中國看看。

  2001年,當國內有關機構第一次在美國組織“尋根”夏令營時,我們讓兒子自己從費城飛到北京加入夏令營,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那次,夏令營組織他們與北京和上海的小朋友聯歡交流,爬長城,看天壇、故宮,遊蘇杭,每天都吃中餐,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曆史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融入他們這些“小華人”的心裏。兒子也漸漸認識到,他們這一代華人如果能在海外學習優秀、事業成功,也是給“中國人”這3個字增光。從此以後,兒子的暑假大都是回中國度過的。

  也許是因為能常回中國看看,一直連著祖國的“根”,也許是因為受父母影響,穀崢很看重自己的中文名字。在美國,人們稱呼他ZHENGGU。他很以美國人費勁地喊他ZHENG為榮。多年前批準他的美國“綠卡”時,我們說為大家稱呼你方便也改個英文名字吧?他立即拒絕了。做研究也好,找工作也好,美國的一些最尖端科技領域和崗位是要有美國公民身份才行的。前不久,穀崢入籍時,我們再次詢問他是否也取個JOHN之類發音接近“崢”的英文名,他再次拒絕了。和我們一樣,兒子雖然來美國10多年並且已經入籍,但他並沒有英文名字。(穀世強(寄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