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皇族”隱居山東村莊 回國總統接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590年前菲律賓蘇祿國王進京回國途中客死 德州親人守墓定居當地 其後人入中國籍繁衍生息

  山東小村莊隱居菲律賓“皇族”

  他們牢記祖訓 為求生存自創德州名小吃“醬牛肉”等 曾於2005年回菲律賓受到總統接待

  在山東德州市的北部,有一個叫做北營的村子,這是一個典型的城市裏的村莊。在這裏生活的回族人無論語言還是生活,看上去與其他回族村落的村民沒有什麽不同,然而,他們卻都是“皇族”——他們的祖先是菲律賓古蘇祿國東王。

  到今天,蘇祿國東王的後裔在德州北營村已經定居整整590年了,276年前,他們還加入中國籍。近日,記者來到北營村,探訪了這些“皇親國戚”。

  東王後裔 隨口能講祖先故事

  北營村位於德州城北,蘇祿東王的陵墓在村子的中間。在這座王墓遊覽區,一位外國的國王在這裏沉睡了590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img/2007/9/13/zhaoguohe/1189664683946_2557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蘇祿東王第18代孫北營村黨支部書記安顏波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img/2007/9/13/zhaoguohe/1189664684260_1563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蘇祿國東王18代孫溫海軍的妻子馬蘭香為記者展示菲律賓總統接見溫海軍等人的照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img/2007/9/13/zhaoguohe/1189664684652_2117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東蘇祿國東王後裔安氏德州根脈世係圖


  這裏的村民都知道自己的血管裏流淌著一個遙遠島國先王的血液,每當有人請他們講述祖先的故事時,他們都會很爽快地答應下來。

  安顏興(音)是蘇祿東王的第18代孫。他說他甚至能想象出當年先王到中國時的壯觀與輝煌。

  安顏興介紹,明朝永樂15年(1417年),蘇祿群島(今菲律賓共和國的一部分)上的3位國王——東王、西王和峒王,以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為尊,率領家眷、官員共340多人組成友好使團,遠渡重洋,經蘇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受到了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

  在中國訪問了27天後,三王辭歸,永樂皇帝又派人專程護送。不料,歸途中秋風瑟瑟,寒涼驟起,東王由於長期居住在熱帶地區,對北方氣候感覺不適,最後染風寒客死德州,時間是1417年9月13日。

  朱棣皇帝得知東王不幸病逝的消息後,立即派人赴德州為東王舉行隆重的葬禮。

  東王下葬後,其長子都馬含隨西王、峒王等人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十餘人則留在德州守墓3年。

  安顏興說,這段曆史,從小父母就經常給他講,讓他知道自己的祖先來自哪裏。他說,隻要是東王的後裔,都能說出祖先的這些故事。

  運河決口 “衝”走部分同族

  “9月13日我們不會搞祭奠,因為東王的後裔每個禮拜會到禮拜寺念古蘭經,祭奠東王的。”安顏波(音)說。

  今年53歲的安顏波是北營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同時,他也是蘇祿東王第18代孫。安書記個子不高,皮膚比一般人要黑,而且顴骨也顯得有些高。“大家都說我保留了祖先的相貌特征,有點像菲律賓人。”安書記說。

  安顏波介紹,現在村裏有溫姓8戶,54人,安姓32戶,183人,兩姓仍按世係,互相稱呼,遵守兩姓一家,男女不通婚的習慣。

  這些人都是蘇祿東王的後裔,但不是全部。

  曆史上,北營村曾遭受過兩次特大自然災害:1823年,運河決口,德州城北一片汪洋;1917年,運河再次決口,德州城被大水包圍,北營村一帶“盡成澤國”。經過這兩次災難,安、溫兩姓有些人家便拖家帶口,遠走異鄉另謀生活。如今,在北京、天津、河南等地都有東王後人。

  入籍中國至今已傳20代

  安顏波介紹,蘇祿東王去世後,明朝皇帝對守墓的東王後裔非常照顧,不僅賜田免稅,還從山東曆城縣撥來3戶回民(陳咬住、馬醜斯、夏乃馬當)供東王守墓的後人役使。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明朝政府派人護送王妃葛木寧回國,由於對東王的眷戀,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從此再未離開,與兩位王子長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現在的蘇祿王墓東南方,有3個比王墓略小的土堆,便是王妃和王子的墳墓。

  清朝取代明朝後,對蘇祿東王的後裔仍然給予了特殊照顧。清雍正九年(1731年),當時的蘇祿國王蘇老丹來中國訪問,途經德州時瞻拜東王墓,東王第8 代孫溫崇凱、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蘇祿王蘇老丹到京後立即摺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準,並取兩位王子名字的第一個字:溫、安為姓入籍中國德州。到現代已傳到20代。

  嚴記祖訓 村民不敢遊手好閑

  “北營村蘇祿東王的後裔沒有遊手好閑之徒。”安顏波說,居住在北營村的東王後裔,與周圍其他村子的普通人一樣,有外出打工的,也有做小生意的,還有搞養殖、開出租車的。從小,父輩就教育他們要自食其力,否則,就無法在別人的土地上生活下去。

  村民馬蘭香的丈夫溫海軍也是如此。除了與妻子一同開小賣部,他還在一家玻璃廠打工,由於玻璃廠工作緊張,經常加班,溫海軍每天6點鍾就上班,一直要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回家後還要幫助妻子照看小賣部。盡管工作辛苦,可溫海軍從不抱怨,也從沒想過不幹了,他說,自食其力,才無愧於祖先。

  為求生存 自創德州名吃

  在德州,除了著名的“德州扒雞”外,還有清真烙鍋餅、烙麻醬燒餅、醬牛肉、烤羊肉等名吃,安顏波說,這些名吃就是北營村東王的後裔們創出來的,他們獨自經營這幾種食品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了。

  安顏波說,從東王去世到其後裔入籍中國,前後經曆了300餘年,東王後裔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很多,並出現了貧富之差,除少數富戶的子弟有條件讀書步入仕途外,大部分人仍然靠耕田為生。為了求生存,大家隻好學做小生意,學會了烙鍋餅、烙麻醬燒餅、醬牛肉等製作技巧。由於製作精細,口味獨特,這幾種食品很快為市民所喜愛,並成為德州的名吃。

  在德州長途車站附近,有一個“安記醬牛肉”的攤位,前來買肉的顧客很多,近20公斤的醬肉,不到1個小時就賣完了。賣醬牛肉的是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他們是夫妻倆,男的叫安建(音),蘇祿東王19代孫,他們醬肉的手藝是從父親那裏學來的。

  據了解,這個攤位的顧客都是德州當地的老人,他們說,買安記醬牛肉已經幾十年了,無論味道,還是衛生狀況,都讓他們放心。

  回國尋根 受到總統接見

  2005年6月10日,東王第17代孫、76歲的安金田帶領18代孫安硯春和溫海軍,在中菲建交30周年、東王離開祖國588年之際,終於帶著族人的重托,回到菲律賓蘇祿島尋根,受到菲律賓親人的熱烈歡迎。

  在溫海軍開設的小賣部裏,溫海軍的妻子馬蘭香,特意取來了溫海軍到蘇祿島尋親時拍的照片,其中還有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和外長羅慕洛接見他們時的留影。

  馬蘭香介紹,自東王葬在德州,很多在菲律賓的後裔都前來拜祭過東王的陵墓,探望同宗,然而,遠在德州的東王後裔,卻始終沒有回到過祖先的故地。

  馬蘭香介紹,安金田、安硯春、溫海軍他們途經棉蘭老島首府達沃,然後乘直升機越海到達蘇祿島。

  蘇祿省為了歡迎他們的到來,特意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儀式由副省長主持,上百名東王在菲律賓的後裔參加了歡迎儀式。並在眾鄉親的陪同下,參觀了先祖曾經主政的地方——蘇祿王宮遺址。另外,他們還在先王墓碑附近,代表遠在中國的蘇祿東王後裔立下一個紀念碑,將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銘刻於上。

  馬蘭香說,雖然同為蘇祿東王後裔,可是已經語言不通,大家無法用語言相互表達思念之情,但這並沒有影響血濃於水的同根之情,大家見麵後互相拉著手久久不肯鬆開,那情景即使外人看了也會感動得落淚。

  王陵保護 政府投資數千萬元

  德州市蘇祿王禦園管理處主任馬長軍介紹,蘇祿國東王墓,是中菲友好曆史的見證,也是我國曆史上利用京杭大運河對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遺跡之一,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主任介紹,早在1956年,山東省政府就將它列為了省重點保護單位,1977年複列為重點保護單位,引起國家、省有關部門的重視,曾先後7次撥款83萬多元,對陵墓進行修葺。

  1983年山東省有關部門和德州市再次撥款,對王墓和王妃墓之間的民房進行了拆遷,使陵墓呈現出今天的規模。

  馬主任說,為了保護蘇祿東王墓,政府有關部門先後投資了1300多萬元。

  下一步將對北營村進行改造,拆除舊房,建設一個穆斯林小區,並在王墓附近修建一個具有菲律賓特色的風情園,使前來的人感受到強烈的菲律賓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