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現晚清700人合葬墓 印證太平軍湖南征戰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mg/up3/nn109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lub.'>

周圍建築已將“陝西忠義官兵墓”本體層層封堵,根本無法看清其全貌,而墓塚封土則成為周圍居民傾倒垃圾的場所。圖左石碑為該墓界碑,中間雜草叢生的地方即墓本體

日前,市文物局在長沙城區石馬鋪赤岡嶺一帶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一處與太平軍攻打長沙有關的重要曆史遺跡——清陝西忠義官兵墓,這座由花崗岩砌成的大型合葬墓埋葬了700餘名與太平軍作戰陣亡的清朝綠營兵。令人遺憾的是,該墓現在被民房層層封堵,墓碑去向不明,墓塚幾乎已被垃圾、雜草掩埋。

采訪中,有市民質疑是否需要保護清朝軍隊墓葬?專家認為,其見證了太平軍進軍湖南的曆史,是長沙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應視為重要的文物遺存予以保留和保護。

現狀堪憂:合葬墓無人管理垃圾遍地

陝西忠義官兵墓位於雨花區雨花亭街道石馬村。前日,記者與文物局工作人員一同進行了調查。記者看到,周圍建築已將墓本體層層封堵,從外部根本無法了解其全貌,有些房屋建築甚至直接以墓帷為牆基,而墓塚封土則成為周圍居民傾倒垃圾的場所,雜草叢生,蚊蟲遍布,僅一塊界碑露在外麵。鋤掉雜草後,才可以看見墓兩側麻石上雕刻的“陝西忠義官弁兵夫合葬墓”字樣。

住在附近的石馬村村民蔣紅民告訴記者,墓周邊現有住戶6戶,房屋均是近20年來修建起來的,自己小時候常在這一帶玩耍,印象中,墓葬規模很大,用麻石砌成的前坪很寬敞,有4塊墓碑,一塊界碑,現在,其餘的墓碑去向不明,有可能建房時被掩埋在地下。

據調查,該墓占地麵積150餘平方米,墓葬坐東南朝西北,寓意朝向陝西,形製為晚清時期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陣亡官兵合葬墓。主要由墓廬(已毀)、圍欄、墓帷、兩側祭台、墓塚、墓碑等組成,墓葬為花崗岩結構,造型古樸莊重,是長沙地區目前發現的埋葬人數最多的合葬墓,對研究長沙清晚期異地陣亡將士墓葬形製具有重要的實物價值。但由於陝西忠義官兵墓一直未列入文物保護名錄,長期以來無人管理。

史料價值:太平軍攻打長沙的實物印證

據《湖南通誌》、《善化縣誌》等史料記載:1852年7月,太平天國起義軍在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的率領下,由廣西全州進攻湖南,湖南巡撫駱秉章緊急谘調陝西綠營兵2000名,於7月27日趕到長沙,其中有1000餘人駐紮在長沙城南十裏石馬鋪赤岡嶺。正在構築營壘時,蕭朝貴率領的太平軍先頭部隊攻至,綠營兵大敗,陣亡900餘人。太平軍撤離長沙後,湖南官紳協同陝西將領收殮屍體,在石馬鋪赤岡嶺合葬了700餘名綠營兵。清同治七年(1868年),湖南士紳再度捐資對石馬鋪赤岡嶺的合葬墓進行修繕,增寬一丈,並建砌石欄、豎立碑界。

觀點碰撞:該不該保護清綠營兵合葬墓?

陝西忠義官兵墓埋葬的係清朝綠營兵,是晚清朝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階級工具。是否應該保護這處墓葬引起了不少爭議,有市民認為,與太平軍為敵的陝西綠營兵不是進步武裝,該墓也不應該享受到像愛國官兵、革命烈士墓葬那樣的保護。

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文史專家梁小進表示,不應單純從曆史評價的角度來看待陝西忠義官兵墓的保護問題,應本著尊重曆史,保護文化遺產的態度對該墓予以保留和保護。市文物局長曹凜也認為,陝西忠義官兵墓作為太平軍進軍湖南在長沙城區留下的為數不多的曆史實物見證,墓葬建築形製特別,具有一定的曆史研究價值,是長沙城區現存曆史文化遺產之一,應當予以妥善保護。

目前,市文物局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正積極與雨花區有關部門進行銜接,商討陝西忠義官兵墓的保護問題。文物部門表示:隨著長沙大規模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對長沙城區現存為數不多的曆史文化遺產實施搶救性保護已刻不容緩。